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


    摘 要:本文讨论汉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概念结构基础;还构拟了动词“忘记”从叙实动词到反叙实动词,最后演变出反事实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文章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当其宾语小句表示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和相应的否定式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当其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反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而相应的否定式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文章指出,动词“忘记”的反叙实意义和情感色彩,为其虚化为反事实条件标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忘记”类动词;叙实性漂移;(反)叙实动词;现实性;反事实条件标记
    作者简介:袁毓林,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语意合语法框架下的词汇语义知识表示及其计算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8JJD740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国际汉语教学资源与智慧教育平台研究》(项目编号:18ZDA295)的资助。
    1.“忘记”何以成为表示反事实愿望的标记?
    反事实的愿望意义,在汉语中有多种分析性和综合性的表达形式。例如:1
    (1) a.公社我认为办早了一些,高级社的优越性刚发挥,还没有经过试验。如果试验上一年半年再搞,就好了。”(《1994年报刊精选》)
    b.他说:“韩国如果能够达到金牌数排第二就好了。可是,日本在家里参赛,运动员将会怀着自尊心奋战。这样一来,我们的金牌数也许会排到第三……”(1994年《人民日报》)
    c.尤枫的话听得人充满信心,殷家宝禁不住冲口而出:“尤祖荫先生如果早听到你这番话就好了。”(梁凤仪《金融大风暴》)
    d.失窃后他马上想到清点失物,结果破坏了现场,给破案增加了难度。如果早了解这些知识就好了。(新华社2002年3月份新闻报道)
    例(1a)中,说话人对于直接办人民公社这样的既成事实表示遗憾,并且表达了这样一种反事实的(counterfactual)良好愿望:先试验上一年或半年高级社再搞公社。例(1b)中,说话人希望韩国能够达到金牌数排第二,但是又对此不抱希望。由于这是对未来大概率事件的相反假设,因而是一种半反事实的(semi-counterfactual)表达。例(1c)(1d)中,在假设的反事实条件小句的谓语核心之前,还加上了表示时制后移(tense backshift)的形容词状语“早”。
    例(1)的反事实条件小句,都用假设连词“如果”等来引导,从而形成构式“如果+反事实条件小句+评价小句:就好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分析性的反事实愿望表达。进一步的发展是不用假设连词,单纯由后移时制的状语“早”和“知道”等叙实动词来引导(或标记)反事实条件。例如:
    (2) a.永继奶奶又骂:小砍头的!早知道老婆孩子金贵就好了!(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b.临走,小坡告诉她们:“原来你们要这些东西,早知道我们多带些来好了。……”(知侠《铁道游击队》)
    c.戴崴还揉着肩膀:“慢着!早知道你是刑警队长昨天晚上我就找你了!”(凝陇《冬至》)
    d.在这种鬼地方,我觉得饿死了都没人管我们,早知道是今天这个样子,打死我也不来。(《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记录)
    例(2a)直接用“早知道+某种事理:老婆孩子金贵”来表示反事实条件小句,意思是:当时(早些时候)实际上是“不知道这种事理”;后面的评价性高层谓语“就好了”,表示说话人对这种反事实事态的良好愿望。例(2b)中,“早知道”跟其管辖的事实小句“你们要这些东西”一起构成反事实条件小句,再引出相应的反事实的结果小句“我们多带些来”,最后是评价性的高层谓语“好了”。例(2c)(2d)在反事实条件小句“早知道+某种事态”之后,再引出相应的反事实结果小句;但是,没有(或者说是不能)出现评价性高层谓语“[就]好了”。如果说(2a)(2b)是半分析性的反事实愿望表达形式,那么(2c)(2d)就是综合性的反事实愿望表达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晋语、吴语等汉语方言中,还有其他综合性的反事实愿望表达形式。例如:2
    (3) a.绥德:这场雨要早下几天(价)。这场雨要早下几天就好了。
    b.上海:蛮好昨日勿要去庙会,皮夹子也勿会踵脱了。
    c.昆山:我要考得牢大学是,好日脚哉。……,[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d.龙游:忘记尔时我考个高中罢。要是那时我考个高中就好了。
    根据邢向东(2006:156-157),神木等沿河方言的“时价、嘇”等是表示愿望的虚拟语气词;可以像(3a)那样用于单句末尾,遗憾地希望曾经发生过句子所述事件。强星娜(2011:158-160)指出,上海话“蛮好”主要用于过去事件或业已存在状态的虚拟,对过去确定已经发生或没有发生的事件做相反的假设。“蛮好”中的“好”可以反映说话人的价值取向:希望没有发生的事件能够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没有发生。因为既存事实跟说话人的希望相反,所以“蛮好”句常给人以后悔、遗憾的感觉。龙游话用言语行为动词“忘记”来以言行事,通过说“忘记”而想要忘记已经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常用之下,语法化为过去虚拟标记。笔者家乡的昆山话,既可以单用带有积极愿望的“蛮好”来表示过去虚拟,也可以用专门的反事实假设连词“便假”(=即便、假如)和“不然假”,还可以兼用两者。昆山话还可以用惯用语性的后件分句“好日脚哉”来指明前件分句是反事实的虚拟条件,或者直接用“好日脚哉”来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态是不可能的。
    对于龙游话何以能够用“忘记”来引导反事实的愿望小句,强星娜(2011)的解释还不太令人信服。我们的假设是:“忘记+VP”的一种解读是“应该VP却没有VP”,所以带有后悔、遗憾的情绪;由此引出的反事实的语用推论是“如果当时VP就好了”。这样,在表达反事实愿望的功能方面,“忘记”跟“早知道、蛮好”等殊途同归。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忘记”这种语义功能的演变路径,下文将考察“忘记”等动词的叙实性(叙实vs.反叙实);特别是分析其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并且揭示这种叙实性漂移和语义演变的概念结构基础。
    2.“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及其漂移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忘了、忘记”等动词对其客体性论元的语义真值,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蕴涵关系。在有的句子中,“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3例如:
    (4) a.他们却忘了原来这些庸与调早已包括划并在两税里,把民间田租加重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b.他们没有忘了原来这些庸与调早已包括划并在两税里……
    (5) a.或者沉醉于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然而却忘记自己是站立在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学人……(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
    b.……没有忘记自己是站立在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学人……
    (4a)是肯定式,动词“忘了”蕴涵其宾语小句“原来这些庸与调早已包括划并在两税里”为真;即使变换为(4b)这种相应的否定式,“忘了”依然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5a)也是肯定式,动词“忘记”蕴涵其宾语小句“自己是站立在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学人”为真;即使变换为(5b)这种相应的否定式,“忘记”依然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
    从其在肯定式和相应的否定式中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这一点来看,“忘记”类动词应该属于叙实动词(factive verbs)。4但是,在有的句子中,“忘记”类动词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相反,倒是在其相应的否定式中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例如:
    (6) a.而他出来时匆忙间忘记带钱了,所以就跟陈炳锡提出要十多万元跑路费……(胡玥、李宪辉《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b.而他出来时幸好没有忘记带钱,所以口袋里有十多万元跑路费……
    (7) a.当然,吉登斯并没有忘记提醒我们:在思考现代性问题时不能局限于只对时间和空间进行阐释……(高峰《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b.当然,吉登斯早已忘记提醒我们:……
    (6a)是肯定式,动词“忘记”蕴涵其宾语小句“带钱”为假;但是,变换为(6b)这种相应的否定式以后,“忘记”居然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相反,(7a)是否定式,受副词“没有”修饰的动词“忘记”蕴涵其宾语小句“提醒我们……”为真;但是,变换为(7b)这种相应的肯定式以后,“忘记”居然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
    从其在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但是在相应的否定式中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这一点来看5,“忘记”类动词应该属于反叙实动词(counter-factive verbs)。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叙实性(factivity)发生漂移(shift)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下文将讨论“忘记”类动词发生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并从这种动词语义的概念结构基础上对此作出解释。
    3.决定“忘记”类动词叙实性的句法语义条件
    通过对上文例子的简单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reality)密切相关。6粗略地说,如果宾语小句指谓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既成的状态等现实的(realis)事态,那么“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如果宾语小句指谓(应该但)尚未发生的事件、即将出现的状态等非现实的(irrealis)事态,那么“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并且,宾语小句中有时会有时体标记等形式手段来显示相关事态的现实性。例如:
    (8) a.没算准的人,他不说了,他就忘了,他都忘了他算过这一卦。(《梁冬对话王东岳》文字版)
    b.这老太太忘了自己手里正抱着一尊佛像呢,一松手,得给打碎了。(自拟)
    c.像康有为,到最后你忘了你已经是历史人物了,你活着也是假的,真的你已经死掉了!(李敖《李敖对话录》)
    d.宋教仁过分轻信民主体制的作用,忽视了军队,忘记中国一直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久不衰传统,没有积极抓军队。(《策马入林——林思云、马悲鸣对话中国近代史》)
    (9) a.……忘记应立足中国当代实践做原创性的社会学沉思。(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
    b.老爷子一忙乎就忘了出门前必须把牲口喂饱,现在懊恼也没有用。(自拟)
    上面例(8a)宾语小句“他算过这一卦”中有表示经历体的助词“过”,例(8b)宾语小句“自己手里正抱着一尊佛像呢”中有表示进行体的副词“正”、助词“着”和语气词“呢”;再如,上一节例(4a)宾语小句的谓语核心之前有表示过去时的副词“早已”;上面例(8c)(8d)和上一节例(5a)的宾语小句是表示恒定属性的判断句,其中例(8c)(8d)的宾语小句中有表示过去完成时的副词“已经”、表示持续的副词“一直”。这些都是表示现实事态的显性标记,据此可以断定支配这些宾语小句的“忘记”类动词表示叙实意义。可见,这种表示现实性意义的宾语小句通常采用限定式(finite form)。上面例(9a)(9b)的宾语小句中有表示道义情态的助动词“应、必须”,表示了非现实的事态;而上一节例(6a)和(7b)的宾语小句“带钱”和“提醒我们……”都没有时体标记,以零形式表示了非现实事态。根据这些标记(情态助动词和零形式)可以断定支配这些宾语小句的“忘记”类动词表示反叙实意义。可见,这种表示非现实性意义的宾语小句通常采用不定式(infinite form)。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在语义上的事实性与句法上的限定性(finitivity)之间的对应关系。
    “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根据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而发生漂移的特点,是有相当的词汇语义及其背后的概念结构基础的。抽象地看,“忘了、忘记”等表示不记得(某事)、没有记住(某事),即(某事)在某人的记忆中没有印象。具体地看,这种范围广泛的意义(semantic range,义程)又可以根据“某事”的实现与否,分为两种突显的语义侧面(semantic facets,义面):7
    [1]不记得已经发生的某种事态,即某种已经发生的事态在记忆中没有印象;其蕴涵的预设性意义是:某种事情已经发生,或者某种状态已经存在;
    [2]没有记住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或早先打算做的事情,即因为疏忽而没有做本来应该或打算做的事情;其蕴涵的预设性意义是:某种事情没有发生。
    义项[1]决定了“忘记”类动词的叙实用法,也规定了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realis);义项[2]决定了“忘记”类动词的反叙实用法,也规定了其宾语小句的非现实性(irrealis)。
    可资比较的是,英语的“forget”在意义上跟汉语的“忘记”类动词相似,在叙实性上也相似。具体地说,当“forget”带定式的宾语小句时,这种宾语小句表示现实事态;因而“forget”表现出叙实动词的特征:肯定式和否定式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例如:8
    (10) a.John forgot that he had locked his door. → John had locked his door.
    b.John didn't forget that he had locked his door. → John had locked his door.
    当“forget”带不定式宾语小句时,这种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事态;因而“forget”表现出反叙实动词的特征: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否定式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例如:9
    (11) a.John forgot to lock his door. → John didn't lock his door.
    b.John didn't forget to lock his door. → John locked his door.
    Karttunen(1971:353)称这种反叙实用法的“forget”为“带否定涵义的动词”(verbs with negative implication),来跟“manage”等带肯定涵义的动词(即涵义动词,implicative verbs)比较。例如:10
    (12) a.John managed to solve the problem. → John solved the problem.
    b.John didn't manage to solve the problem. → John didn't solve the problem.
    这种涵义动词的语义特点是: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相应的否定式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其背后的认知理据是:不勉力去做某件不容易完成的事情,这件事情也就不会完成)。
    Karttunen(2013:167)称“forget that X”为叙实性构式(factive constructions),认为这种构式涉及预设(presupposition,即假设宾语小句为真),这种作为预设的假设不受否定的影响,即肯定式的预设在否定式中得以保持。他称“forget to X”为蕴涵性构式(implicative constructions),认为这种构式造成衍推(entailment,即从肯定式可以推出宾语小句为假,从否定式可以推出宾语小句为真;因为衍推对否定敏感),并且可能带有预设(假设宾语小句所述事件是主语所指本来打算要做的事情,只是实际上忘了去做)。11我们则从有关词汇对语句意义的推理指引(即导航作用)的角度,把动词对其宾语所述事态真假(或是否实现)的各种语义(或语用)预设和蕴涵现象,都纳入“叙实性”(facticity)这一范畴。12
    值得注意的是,当“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以名词化形式出现时,这种名词化宾语所表示的事态,依然有现实和非现实的差别。相应地,“忘记”类动词也有叙实和反叙实两种语义解释。例如:
    (13) a.因此,从实际效果看,平常可以完全忘掉光子的存在。([澳]罗杰·柯莱等著,车宝印译《宇宙飞弹:天体物理学中的高能粒子》)
    b.一旦我触到球,投篮、运球,我就忘记观众的存在。(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14) a.但他几乎总是冲锋陷阵,忘掉对骑兵的指挥。(《恩格斯论骑兵史》)
    b.中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对非洲的支持。(1994年《人民日报》)
    上面例(13a)中,“光子的存在”是说话人预设的现实事态,只是说话人认为:平常可以完全忽略这一事实;例(13b)中,“观众的存在”是事实,只是说话人有意忽视。即使把这两句改成否定式,这种预设依然保持。例(14a)中,“对骑兵的指挥”是说话人预设“他”应该执行的职责;但是“他”忘记执行,也就是没有执行;例(14b)是否定式,“对非洲的支持”也是说话人预设“中国”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中国”也的确这样做了。因此,这里的“对骑兵的指挥”和“对非洲的支持”是一种非现实的事态。对于这种句子的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现实vs.非现实),需要借助百科知识等背景信息才能确定。并且,只有先确定了宾语小句的现实性,才能进一步确定“忘记”类动词的语义解释(叙实vs.反叙实);如果宾语小句是非现实的,那么还要注意整个句子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因为,反叙实用法的“忘记”类动词对否定敏感。这种反叙实动词受到否定以后,在意义上相当于叙实动词。
    有意思的是,当“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以疑问形式出现时,往往表示现实的事态。因此,这种“忘记”类动词具有叙实的语义功能。例如:
    (15) a.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星云大师、刘长乐《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包容的智慧》)
    b.如果你在工作底稿上不用客户的名词,几天或几星期以后,你自己都会忘了客户自己如何称呼这些东西。(金十七《让数字说话》)
    c.然后给中关村派出所打一电话,当我面儿打,说蓝旗有这么一个人没有?说有。说他有什么,什么劣迹有没有,就这个意思哈,我忘了他怎么问了啊,就说有什么记录在案没有。(《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16) 他们抱怨民工素质太差,却忘了反省一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经济学知识讲座》)
    上面例(15)作宾语的疑问句都是特指问句形式。由于特指疑问句以疑问词以外的成分为预设,因而往往预设了某种现实的事态。比如,在例(15a)中,作宾语的疑问小句“今天到底来做什么”,预设[大家]今天来是要做某种事情的,只是具体是什么不清楚,或者暂时迷失了;例(15c)中,作宾语的疑问小句“他怎么问”,预设“他”问了,只是说话人不记得“他”问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说,“忘记”类动词的疑问式宾语小句,预设了某种现实的事态;而宾语小句中的疑问,针对的是这种现实事态的某个侧面或某种细节,即某种被抽取和泛化的焦点信息。可资比较的是,在上面例(16)中,疑问小句“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反省一下”的宾语;“忘了”的整个宾语小句“[应该]反省一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非现实的,“忘了”的语义功能是反叙实的。于是,整个句子的语义解释是:没有反省一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反叙实意义的“忘记”类动词在带非现实事态的宾语小句时,多数用语气词“了”煞尾,形成“忘记……了”句式;少数则不用“了”煞尾。例如:
    (17) a.“哦,我们没有录这一段,忘了跟你讲了,这样好了,我们下次再邀请你来上节目。”(《鲁豫有约》)
    b.焦急万分地朝码头上高呼大喊:“妈,我今天忘……忘记给你带柴火了,怎、怎么办……”(麦家《暗算》)
    (18) a.S以自以为最好的方式帮别人决定事情,忘了尊重别人。(《九型人格》)
    b.因为我喜欢看,看着看着,为什么台上没有动作?什么人忘记上台?这么讨厌!(《杨澜访谈录Ⅱ》)
    经过初步的观察,可以发现:用“了”煞尾的“忘记……了”句式通常是背景句,其后往往有作为前景的后续句;后续句以发生“忘记……了”的事态为背景,说明某种补救措施等前景性信息。
    4.否定句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及其条件
    根据第2节的讨论,在否定式中,叙实和反叙实用法的“忘记”类动词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如果是这样,那么根据上文第3节的讨论,这种否定式中的宾语小句都是现实性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指谓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指谓既成的状态。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为了检验上述推论性假设是否可靠,我们先考察了“不/没有/未”修饰“忘记”类动词带宾语小句的情形,结果发现这种假设基本上是成立的,当然具体细节还相当复杂和微妙。例如:
    (19) a.然后他不忘推销他的方剂说,真的,你不信,我在桂林研制的保健品都是天然的……(胡玥、李宪辉《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 他推销了他的方剂
    b.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家们在兴奋地研究核裂变的同时,仍时刻不忘寻找超铀元素。(郭保章《20世纪化学史》) → 科学家们寻找了超铀元素
    c.他在为顾嘉祖、陆昇主编的《语言与文化》第二版(2002)作序时,也不忘提到模因,指出模因与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徐敏《汉语中的模因现象对翻译的影响》,《语文学刊》2008年第5期) → 他提到了模因
    d.所以我从来不忘记跟我合伙的人是王八蛋。(李敖《李敖对话录》) → 跟我合伙的人是王八蛋
    (20) a.海泽也没有忘了向家长展示学生们做的各种项目。(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 海泽向家长展示了学生们做的各种项目
    b.研究所的领导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忘记关心这些知识分子,在生活区里,一幢幢宿舍楼拔地而起……(《1994年报刊精选》) → 研究所的领导一直关心这些知识分子
    c.蔡伟素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军人。(《1994年报刊精选》) → 自己(=蔡伟素)是个军人
    d.那些男人在看着她们,没有忘记她们就是他们的幸福。(辽宁人民出版社《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她们就是他们的幸福
    (21) a.秦汉乃至以后的历代王朝,迄未忘记把“普天之下”的一部分土地,赐封其亲故。(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历代王朝把“普天之下”的一部分土地,赐封其亲故
    b.由无极而太极,由寡欲而无欲,禅意盎然,然任谁都未忘记援引经典,以明其说之有据。(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谁都援引经典
    由于“忘记”类动词在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方面表示完成性意义(accomplishment),因而可以用表示动作没有完成或事情没有发生的“没有”及其文言形式“未”作为否定词。13并且,由于“忘记”类动词是非自主的可控动词(non-volitional controllable verbs),表示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避免的、某种通常在无意中发出的动作行为14,因而也可以用表示对某种意愿的否定(不愿意、不肯、不想)的“不”作为否定词。15
    虽然“忘记”类动词受“不”和“没有/未”两种否定词修饰后,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并且这种宾语小句都是表示现实性事态的。但是,受“不”修饰的“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比受“没有/未”修饰的“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更加容易加入“应该”等情态词,从而转变为表示非现实性的事态。例如:16
    (19’) a.然后他不忘应该推销他的方剂说……;事实上,他也真的推销了 / #他却没有推销。
    b.科学家们仍时刻不忘应该寻找超铀元素……;事实上,他们也真的寻找了 / #他们却没有寻找。
    c.他也不忘应该提到模因……;事实上,他真的提到了 / #他没有提到。
    d.我从来不忘记跟我合伙的人可能是王八蛋……;事实上,他也真的是 / #他却不是。
    (20’) a.?海泽也没有忘了应该向家长展示学生们做的各种项目……;事实上,他也真的这样做了 / #他却没有这样做。
    b.?研究所的领导没有忘记应该关心这些知识分子……;事实上,他们也真的这样做了 / #他们却没有这样做。
    c.*蔡伟素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应该是个军人……;事实上,他也真的是军人 / #他却不是军人。
    d.那些男人在看着她们,*没有忘记她们应该就是他们的幸福;事实上,她们也真的是他们的幸福 / #她们却不是他们的幸福。
    (21’) a.?秦汉乃至以后的历代王朝,迄未忘记应该把“普天之下”的一部分土地,赐封其亲故……;事实上,他们也真的这样做了 / #他们却没有这样做。
    b.?由无极而太极,由寡欲而无欲,禅意盎然,然任谁都未忘记应该援引经典,以明其说之有据……;事实上,他们也真的这样做了 / #他们却没有这样做。
    可见,即使通过有标记的方式,把受“不”修饰的“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强行改变为非现实性的;但是,这种句子依然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而受“没有/未”修饰的“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一般是不能改变为非现实性的;或者说,改变为非现实性以后就不太自然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假设来解释上述现象:受“不/没有/未”修饰的“忘记”类动词所带的宾语小句,通常以无标记的形式表示现实性事态;除了“是”字句等状态句,其句式本身就是一种表示现实性事态的标记;其他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宾语小句,因为跟非现实性表达同形,所以在形式上可以添加“应该”等非现实性标记。其中,由于述语与宾语的事态一致性方面的选择限制,表示未然的“不”修饰“忘记+非现实性宾语小句”,比受表示已然的“没有/未”修饰“忘记+非现实性宾语小句”要自然一些。但是,即使是这种表示非现实性事态的小句,在受到由“不/没有/未”修饰的“忘记”类动词支配以后,整个句子依然在语用上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其背后的语用推理的理据和过程可能是:不肯忘记或没有忘记做的事情,通常是已经做了的事情;不肯忘记或没有忘记的应该做的事情,往往也是已经做了的事情。这样,“忘记”的现实与非现实两种宾语小句在真值上的对立,在否定语境中得到了中和。
    另外,“忘不了”跟受“不/没有/未”修饰的“忘记”类动词一样,通常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并且宾语小句以无标记形式表示现实性事态。例如:
    (22) a.我们忘不了二姐姐十四岁病在上海医院里,日夜思念妈妈。(杨绛《记杨必》) → 二姐姐十四岁病在上海医院里,日夜思念妈妈
    b.破脚梗吴有最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什么地方也忘不了为自己脸上贴金……(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 破脚梗吴有最为自己脸上贴金
    c.……一仆是如此地守时,以至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 → 拉普趁机校正了自己的手表
    d.另外,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汪曾祺《故里杂记》) → ……买了几根大葱,半碗酱
    其背后的语用推理的理据和过程也是:不可能忘记做的事情,通常是已经做了的事情。
    跟上面的情况不同,受“不会/不能/不应当/不要/别”修饰的“忘记”类动词,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是两可的。到底表示现实性事态、还是非现实性事态,通常要由宾语小句中的标记性词语、上下文甚至背景知识来决定。例如:
    (23) a.当然,她也不会忘记欣赏挂在天空的美丽繁星。(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 她欣赏了挂在天空的美丽繁星
    b.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无数先烈,为了保卫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无数先烈为了保卫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c.我想,权义鲁一定不会忘记把盖有国务院大印的证书拿给妻子看的。(《1994年报刊精选》) → 权义鲁可能会把盖有国务院大印的证书拿给妻子看的
    d.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子,那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 #女儿出门带东西了
    (24) a.我们不能忘记,管理学院是大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职业培训学校;……(许德音《一个管理学教授的二十一条戒律》) → 管理学院是大学的一部分
    b.不应当忘记,光学观测都同时间平均值有关,而不是同瞬时值有关……(沈志勋《爱因斯坦之光电效应——一个世纪的认知与创新》) → 光学观测都同时间平均值有关……
    c.叶利钦反击:“克林顿一分一秒也不要忘记,俄罗斯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新华社2001年12月份新闻报道) → 俄罗斯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
    d.以前年度你提了准备金,并且已经纳税调整了,现在如果冲回,不要忘记要作纳税调减。(泰州市汇锐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讲义》) → 要作纳税调减
    e.出国旅行的人尤其不要忘记带卡或旅行支票,因为有些国家可能在1月1日以后就不再收马克了……(新华社2001年12月份新闻报道) → 出国旅行的人要带卡或旅行支票
    (25) a.何况,也不是没抓过,别忘了我已经坐过两次牢了。(李敖《李敖对话录》) → 我已经坐过两次牢了
    b.你怎么说话呢,别忘了我们警察还有军人都是带枪的……(胡玥、李宪辉《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 我们警察还有军人都是带枪的
    c.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首先别忘了要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素质。(程稳平、程实平《21世纪的牛顿力学》) → 要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素质
    d.嗨,你为什么不在明天吃午饭时再来一趟——别忘了再带两杯酸奶!”([美]斯蒂芬·伦丁、哈里·保罗、约翰·克里斯坦森著,秦玉熙译《鱼》) → 要再带两杯酸奶
    因为,“忘记”类动词前的“会/能/应当/要”等情态词语已经显性地标记了整个句子的非现实性,所以无法决定其内嵌的宾语小句的现实性。于是,只得由宾语小句自身或背景知识来决定其现实性。
    5.名词性成分作“忘记”类动词的宾语的叙实性
    “忘记”类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17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名词性成分通常可以甚至必须作事件性解读,或者说是这种名词性成分隐含了事件性意义。并且,这种隐含了事件意义的宾语通常表示现实的事态。例如:
    (26) a.他已经忘了事物的一切区别,甚至忘了他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区别。(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忘了事物的一切区别 ≈ 忘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区别 → 事物之间存在着区别
    b.有些咨询初学者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不仅如此,还与来访者同喜同悲,完全受来访者情绪的左右,忘记了自己的真正角色,这样就可能失去咨询的客观性。(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忘记自己的真正角色 ≈ 忘记了自己的真正角色是什么 → 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真正角色
    c.你们常常忘了我的年纪,我和猫王同年,这个月已经68岁了。(李敖《李敖对话录》)忘了我的年纪 ≈ 忘了我的年纪不小了 → 我的年纪不小了
    d.她的作品价格不可思议地一路上涨,一次比一次高。我只好对自己说,算了,忘了这件作品吧!(《杨澜访谈录Ⅱ》)忘了这件作品吧 ≈ 忘了购买这件作品[这件事]吧 → 有过购买这件作品的打算
    在例(26a)中,“忘了事物的一切区别”指的是“忘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区别”,也预设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区别”。正因为如此,所以许多“忘记”类动词的名词性宾语是包含定语从句的;在这种定语从句中,内嵌了表示现实性事态的事件。例如:
    (27) a.我妈妈本来在做菜,忘记我之前闯的祸了……(《鲁豫有约》) → 我之前闯了祸了
    b.此时的观众已经忘记那个孱弱的咸丰皇帝、极尽恶俗搞笑之能事的段王爷……(《鲁豫有约》) → 咸丰皇帝非常孱弱、段王爷极尽恶俗搞笑之能事
    c.在无情的时间里,很多的人学会了遗忘,他们忘记那个纯真美丽的年代,也忘记了有一个名叫杨钰莹的女子……(《鲁豫有约》) → 那个年代纯真美丽
    d.科学家们忘记爱因斯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忠告:不要用不能核对的细节去修饰理论。(郭保章《20世纪化学史》) → 爱因斯坦的忠告具有普遍意义
    “忘记”类动词的名词性宾语的事件性解读及其现实性事态意义,即使在受到情态和否定修饰的情况下,依然得以保持。例如:
    (28) a.因为太长了,说话的人(或听话的人)说(或听)到后来会忘记前面说过(或听过)的内容。(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b.客户可能忘了将经营租赁整个租赁期内的费用按直线法摊销这些问题。(金十七《审计一家言》)
    c.人们可以忘掉一切世间的烦恼,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重温自己的梦境。(芮杰明《管理学——现代的观点》)
    d.群众大概也忘不了我出的“洋相”,第二天见了我直想笑。(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29) a.现实的人们不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庞卓恒《史学概论》)
    b.我虽然离开了护理岗位,但烈士的事迹却时常在眼前,我没有忘记一个心愿:到白求恩墓前看一看。(1994年《人民日报》)
    c.我知道你是个好心人,你对我的恩情我永远不。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帮助。(陈忠实《两个朋友》)
    d.初到美国的他,对美国人民在他大病时所给予的真诚关怀终生难。(沈渭滨《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导读》)
    (30) a.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郭沫若、方毅、卢嘉锡三位院长为中国科学院作出的巨大贡献。(《1994年报刊精选》)
    b.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是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那两次赔款是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c.当您坐着舒适的轿车为公务奔忙时,请不要忘记那些在寒风凛冽中望眼欲穿地等着公共汽车的人们……(1995年《人民日报》)
    d.倘若有意,敬请奉寄小传一份,附加照片和电话号码。提醒一下:千万别忘了照片!(《读者》合订本)
    在上面例(29b)中,“心愿”指下文说的事件“到白求恩墓前看一看”。例(30d)中,“照片”指上文交代的事件:在“奉寄小传”时“附加照片”。
    正是从表示现实事态的宾语出现的广泛性上,我们可以断定:“忘记”类动词的无标记用法是表示叙实,蕴涵其宾语所指为真,因而是叙实动词;而其有标记用法是表示反叙实,蕴涵其宾语所指为假,因而是反叙实动词。这种情形倒是符合Givón(1984:287)所指出的:“在人类语言中,‘现实’是无标记的、自然的、中立的情态;‘非现实’是有标记的、例外的情态”。18
    6.“忘记”的叙实性和事实性标记功能
    总结上文的讨论,指涉记忆行为的“忘记”类心理动词,表示不记得、在记忆中没有印象等宽泛(即限定不足,under-specification)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有搭配组合上的选择限制作为一种补偿机制,来限定特定语境中“忘记”类动词的意义。具体地说,“忘记”类动词根据其所支配的客体论元(即不记得的对象)的现实性的不同,自然地细化为两个义面:1)不记得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已经存在的状态等现实的事态,表现出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其肯定式和相应的否定式都蕴涵宾语所指为真;2)不记得去做应该做或原先准备做的事情等非现实的事态,表现出反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其肯定式蕴涵宾语所指为假、而相应的否定式蕴涵宾语所指为真。据此可以说,是“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客体论元)的现实性决定了这种动词的叙实性;当然也可以说,是整个句子构式(特别是动词及其宾语)决定了“忘记”的叙实性。由于“忘记”类动词是这种构式的主要建造者(builder),因而从动词及其意义侧面来考察和解释仍然是可行的。
    更加引人入胜的是,“忘记”类动词的这种叙实性漂移为其语义功能虚化开辟了道路。具体地说,由于反叙实用法的“忘记”涉及两种心理空间:现实(没有实现)和虚拟(应该实现)。一般地说,认识主体如果意识到某种事态应该实现(作为理想)却没有实现(作为现实),很容易产生遗憾、后悔等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又将成为反事实思维的推手19,即激活人们去想象一种跟实际的现实情况不同的假设性事态;20并且,顺势认定:如果实现这种事态就好了。可惜,在汉语官话等大多数方言中,“忘记”类动词没有走上这种虚化的道路;但是,在吴语的龙游话中,动词“忘记”好像已经从反叙实意义顺势迈出了走向反事实标记的关键一步。除了本文第1节的例(3d)之外,强星娜(2011)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31) a.忘记昨日你跟阿拉一起去罢。要是你昨天跟我们一起去就好了。
    b.渠忘记昨日勿坐汽车罢。要是他昨天不坐汽车就好了。
    如果根据上述理论假设来进行推演,那么(31a)在“忘记”虚化前(pre-grammaticalization)的语义解读可能是:昨天你本来是应该跟我们一起去的,但是你事实上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这种负面情绪激发了反事实思维:如果你昨天真的跟我们一起去了,那么就好了。这种反事实联想解读推动了实义动词“忘记”逐步虚化,并且成为反事实的愿望标记,引导和标记一个反事实小句,表示“如果……就好了”之类的虚拟性条件—结果意义。显然,这个反事实小句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的愿望。因此,这种“忘记”是一种反事实的愿望标记。
    参考文献
    强星娜 2011 《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虚拟表达的类型》,《中国语文》第2期。
    邢向东 2006 《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 1993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 2015 《汉语反事实表达和相关的思维特点》,《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
    袁毓林 2020a 《叙实性和事实性:语言推理的两种导航机制》,《语文研究》第1期。
    袁毓林 2020b 《“记得”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袁毓林张 驰 2016 《简析中国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及其表达的替代方案》,《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第18期。
    张雪平 2012 《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周韧 2015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范畴下的汉语副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Austin,John L.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fe,Wallace L.1995 The realis-irrealis distinction in Caddo,the north Iroquoian languages,and English.In John Bybee and Suzanne Fleischman (eds.),Modality and Grammar in Discourse,349-365.Amsterdam:John Benjamins.
    Comrie,Bernard 1985 Ten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vón,Talmy 1984 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l.I.Amsterdam/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Karttunen,Lauri 1971 Implicative verbs.Language 47(2):340-358.
    Karttunen,Lauri 2013 You will be lucky to break even.In Tracy Holloway King and Valeria de Paiva (eds.),Quirky Case to Representing Space:Papers in Honor of Annie Zaenen,167-180.Stanford,CA:CSLI Publications.
    Kiparsky,Paul and Carol Kiparsky 1970 Fact.In Manfred Bierwisch and Karl Erich Heidolph (eds.),Progress in Linguistics:A Collection of Papers,143-173.The Hague:Mouton.
    Mithun,Marianne 1999 The Languages of Native North Americ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注释
    1本文的例子,除非特别说明,均检索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2例(3a)及其说明,根据邢向东(2006:155-157);例(3b)(3d)及其说明,根据强星娜(2011:156、158、160)。
    3这里的“蕴涵”(imply)采用比较宽松的意义。正如Karttunen(1971:344)所说的:“We must follow Austin (1962) in using the term ‘imply’ in its ordinary weaker sense.‘p implies q’ means only that asserting p commits the speaker to q.Asserting ~q,on the other hand,need not commit the speaker to ~p.”
    4Kiparsky和Kiparsky(1970)详细讨论了英语中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值得参考。
    5这里的“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或为假)”指的是:说话人预设宾语小句所指事件为真(或为假)。
    6对于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定义,周韧(2015:169)根据Comrie(1985)、Chafe(1995)和Mithun(1999)总结为:现实性主要用来描述已经或正在发生和实现的情境,指的是现实世界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一般与直接的感知关联。相反,非现实性主要用来描述只在想象中出现和感知的情境,一般指的是可能世界中可能发生的或假设发生的事情。
    7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55页,对动词“忘记”的释义。在这里,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义面”与“义项”,也不区分“蕴涵”与“预设”。
    8例(10)根据Karttunen(2013:167)的例(1)改编。
    9例(11)根据Karttunen(1971:353)的例(39)和(40)改编。
    10例(12)根据Karttunen(1971:341、343)的例(3)(4)和(9)(10)改编。
    11这里加入了笔者的一些思想,如果要引用,务请核对原文。
    12参看袁毓林(2020a、2020b)。
    13关于“没有、未”的语法意义,参看朱德熙(1982:70)。
    14关于可控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定义,参看袁毓林(1993:25-26)。
    15关于“不”的语法意义,参看朱德熙(1982:200)。
    16句子前加井号“#”,表示这种以补说形式出现的推论不能成立。
    17事实上,“忘记”类动词的对象性论元除了直接作宾语以外,还可以通过介词“对、把”等引导,置于“忘记”类动词的前面,甚至还可以作无标记受事主语句,或有标记的“被”字句的主语。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一律笼统地称之为宾语。
    18译文引自张雪平(2012)第449页,注。
    19周韧(2015:172)附注4在评论其正文中的例子(17g)“上个月午休的时候,他应该常常去医院看看生病的小王”时,指出:此处“应该”还有一种反事实(counterfactual)的意味,加重了句子命题非现实性的解读。
    20关于负面情绪对于反事实思维的启动效应,参看袁毓林(2015)和袁毓林、张驰(2016)及其所引用的相关文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