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教育无小事 细节见本心
http://www.newdu.com 2025/01/23 11:01:53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王莉 参加讨论
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教育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词大话大标语大理念。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行文至此,我还想回答永通在本书后记《一本书的重量》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一本书到底有多大的重量?作为教育人、写书人,我深知,文字的力量实在有限,尤其是在这“教育的精神暗夜”。甚至我曾经怀疑当下还有人读书吗?在我的新书出版之前,我也曾犹豫:自娱自乐便好,写出来有人看吗,有意义吗?但是,当我的读者来信说,读我的书到半夜,泪流满面;读我的书之后反省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读我的书之后下决心减少给孩子报班……我感到了巨大的安慰:我的书有一点点用,或许改变了一个妈妈一点点,或许温暖了一个家庭一点点,或许幸福了一个孩子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或许就是永通所说的“一厘米之变”,为了这微小的一厘米之变,我愿意坚持写。正如张文质老师在给《教育的细节》所做的序《自明的火种》里所说:“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笔一画记录的方式暗藏着一些珍贵的、帮助我们精神获得自明的火种。” 想起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那句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希望更多人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王莉 作者系自然生长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4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