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用中国方式说“梦”(2)
http://www.newdu.com 2025/07/03 10:07:53 解放日报 翁敏华 参加讨论
《五日梦梅客生如秣陵竞渡时(诗)二首》: 吹帘伏槛影沉沉,五日更头思梦深。似有一丝长命缕,莫愁湖上系人心。 梦中还有好容颜,钟漏泠泠到楚山。自作江纍何用吊,蓄兰心事在人间。 这是汤显祖的又一首记梦诗。他以诗记梦者很多,这首很特别,做此梦是在端午那日,诗作结合节俗写出。汤显祖梦见的,是好友梅鼎祚(禹金),《玉合记》剧作者。两人曾在南京交情颇深。依诗意,当时梅已先汤显祖而去,可是梦中的“容颜”还是和生前的一样。“长命缕”,一语双关,既是端午节人们系在手腕上的丝线,又指梅的另一部剧作《长命缕》。这首诗说,也用不着特意去凭吊追悼了,湖上系心,心中蓄兰,梦由心造,好友在他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汤显祖相信这类梦兆梦谶,故而他在创作剧作时会如此自觉地采用梦的形式。他还写过《赴帅生梦作》,诗与小序记录了一件异事:好友帅机做了个梦,梦中留汤显祖吃饭,因汤显祖“冠带就饮”不方便,取块“山巾”给汤换上,不大不小正好,帅机叹道:“人言我两人同心,止各一头,然也。”更为奇异的是:两人在后来的实际会晤中,“果取巾相易,不差分寸,旁客骇叹”。故显祖诗中说:“今看巾帻交,益知头脑匀。”显祖在序中感慨:“嗟乎!梦生于情,情生于适。郡中人适予者,帅生无如矣。”这里“梦生于情”云云,直与《牡丹亭》的主题思想如出一辙!这当然与他在创作剧本时自然地采用梦的形式不无关系。 这样爱做梦、记梦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一位:苏东坡。苏轼有许多诗得之于梦,《东坡志林》里有着详细记载。可惜苏轼没赶上一个戏剧的时代,不然,中国文艺史上大概不会只有一个擅写梦剧的汤显祖的。 汤显祖“知识层面、审美情趣、艺术构思上,有着许多民俗文化的因素”,作者是一个受“民俗文化滋养”的文人,这是他《牡丹亭》等剧作“成功的奥秘”之一。梦魂意识,属于“心意民俗”范畴。 《牡丹亭》就是“梦魂”故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原由正旦扮演,杜丽娘因梦死后,就改由“魂旦”扮演丽娘之魂。她在《冥判》中赢得判官同情,讨得一纸“魂游路引”,在《魂游》中听见柳梦梅一声声呼唤,便一路寻觅而来。寻到柳生,一看竟是自己先前梦中相爱之人,十分欣喜缠绵。于是两人自行婚配,恩爱无比(《幽媾》)。《欢挠》一出表杜柳幽会,有人敲门,柳不知所措,丽娘魂附美人图,就此逃过。《冥誓》演丽娘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柳郎,柳决定开棺救美。上面这几出,都是“魂旦”的戏。中国戏曲旦角行当在正旦、花旦等外,还有“魂旦”。元杂剧时代就已如此。“魂旦”专演魂女,有特殊的服饰扮相、歌喉调腔、身段动作,飘飘若仙,尤其是腿脚的挪动要不露痕迹不动裙裾。这些要求,源于人们梦中的体验和对魂的想象。可以说,《牡丹亭》里杜丽娘的表演,前半是“梦”戏,后半是“魂”戏。《回生》之后,恢复了人身,反而不可爱了,没什么看头了,一般不演《回生》后的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看《中国诗词大会》如何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 下一篇:《红楼梦》中的“透底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