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磐陀石下文字辩
http://www.newdu.com 2024/10/14 05:10:59 人民网 杨立新 参加讨论
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有一块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的磐陀石。它左右悬空,凌空孤峙,石身与底座衔接处间隙如线,似断若连,看似摇摇欲坠、险如危卵,实则稳如磐石,堪称普陀山的一大奇景。 磐陀石上,有明朝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擘窠大字,笔力遒健,奇崛险峻。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却流传着“一块磐陀石,居然三个字中就有两个错字”的说法。 2001年4月我去宁波采访,顺便去普陀山一游。行至磐陀石下,就听导游介绍说:“大家看,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 一听就知道这是旅游景区附会编造的所谓传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让游客增添游兴和谈资,亦无不可。我缄默不语,付之一笑。 没想到导游意犹未尽,又介绍了另一版本的说法:“又有说侯继高当时在定海一带领兵抗倭,题字的时候,刚好是舟山沿海受倭寇侵扰、部分领土被占领的时候,他觉得舟山领土不全,故而‘磐’字的‘舟’上少写了一点。等后来舟山收复的时候,侯将军又被请来加这一点,加之前他感慨踌躇了半天,正要写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身子往侧里弯了一下。结果点是点了,不过,因为这一弯,却点到了‘石’字上了,因此就造成了‘磐’字中的‘舟’少一点,而‘石’字多一点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此说有鼻子有眼,好像亲眼目睹一般,实则荒谬绝伦,确有辩白一番的必要。我便上前问她:“‘磐’字哪儿少一点了?”她手指一扬说:“瞧,那个‘磐’字里的‘舟’中原本是两点,现在只有一点了,你没看见吗?”我恍然大悟,她是把“舟”字下面的一点当成钩了(“磐”字因结构复杂,各部之间需要相互避让,故书写时“舟”可以不出钩),这才敷衍出了“磐”字少一点、“石”字多一点的说法。 既然开口了,我索性就与导游说道说道,“‘石’字多一点那是‘石’的古文写法,不仅多一点,多两点也可以的。” 以上是我在磐陀石下与导游发生的一场文字论辩。口说无凭,今儿还需要引经据典论证一番。 关于“石”,《说文解字》解释为:“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而这个多一点的“(见图三)”字,您在字库中就可以找到,明代的《正字通》称:“同‘石’。隶加一点(一画)作(图三),象碎石形。”汉《祝睦碑》中亦有“登山镌(图三)”。现在明白了,“石”字中的那一点原来指的是碎石。“口”为大石,“、”为小石,古人造字何其周详! 无独有偶,2011年,新剪彩的福州乌石山风景区也爆出了与磐陀石一样的“(图三)”字。据5月26日福建《东南快报》的消息《乌石山的石字多了一点 很多人说是错别字》称,很多游客对“乌石山”刻石上多一点的“石”字议论纷纷,认为是个错别字。其实,“乌石山”是从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法帖中集字而成。 说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正题: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为何要用多一点的“(图三)”字?这显然不是随意而为。因另一端的“磐”字笔画较多,“石”字有些压不住,故借此一点以求得平衡。古人写字讲究字字有出处,一般不会写错字。所以,一旦出现与现行汉字不符的情况,我们需要依据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和书法常识来判断,不要随便就往歪处想。 原标题:磐陀石下文字辩(汉字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对网文抄袭零容忍
- 下一篇:优秀的诗歌译者比诗人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