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散文 读出了家乡的味道“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散文论坛成功举办(3)
http://www.newdu.com 2025/07/02 05:07:07 西安晚报 曾世湘 张磊 参加讨论
《此生此地》 一支当下乡村变化状态的心曲 70后宝鸡作家胡宝林,14岁起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南方周末》《陕西日报》《教师报》等报刊。《此生此地》是他为故乡一个村庄的倾情之作,共收录散文 50多篇,分为《寂静的乡村》《老去的时光》《生活在别处》《村庄的忧伤》《此生于此地》 5辑。作品直面当下乡村农民生存与精神处境,深情书写村庄人命运与心路历程。 在岳红记看来,胡宝林的《此生此地》属于“寻根文学”。“作者以自己的家乡雍峪沟为缩影,以纪实手法,用沉重的心情、冷峻的语言比较客观地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关中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出当今社会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农村的吞噬。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形态问题,农村和城市的对立。从中也看出了当今‘三农’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在这方面以小说形式表现的比较多,而散文方式表现的不多,宝林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元结构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城乡一体化。” 席忍学则认为,《此生此地》是 一支当下乡村变化状态的心曲。“作者写人方面,有妞妞、三婆、姨妈、父亲、留守儿童、留守空巢老人等。还写麦子、玉米、年事、家乡的椿树、石锤、雪景等自然景物。可见作者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仔细观察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作者都写的非常到位。” 呼唤更多返璞归真散文 在“乡愁散文与西凤文化”的主题散文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当下散文的整体现状发表了各自看法,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孙新峰说,在乡愁写作方面,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三大作家”并没有竭泽而渔,他们也只是揭开了文学热土陕西的冰山一角。“吕向阳、扶小风、胡宝林这三位作家的创新创造精神让人钦佩。乡愁散文写作正呈现多维立体状,更加多元化地全面突破。吕向阳的创作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直接切入地下,寻找民族的根、陕西的根。他的散文是关中人情、人性、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景再现了关中乃至陕西的文化、社会,集历史人文文化于一体。 扶小风的创作偏重历史文化,胡宝林的散文重个性情感。” 张浩文说,相比于虚构的文学创作,非虚构写作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度。他建议,青年散文家们更加深入到火热的生活现场中去,“撕开来写,写出疼痛感,做好这个转型社会的记录者”。孙新峰、石晓博等建议,青年散文家应该“像吕向阳一样去写散文,讲格局、讲气度、大文化、大手笔、大气象,陕西散文一定会有很大改观;像扶小风一样去思考,古今结合,紧贴生活去写,才能用自己个性文字回哺脚下这方热土;像胡宝林一样努力去写乡情,创作的散文写出自我的味道。”席忍学、柏相等也认为,三部散文集都有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各自特有的家乡味道,值得所有青年散文家学习和借鉴。 岳红记最后深情地表示:“读吕向阳、扶小风、胡宝林三位散文作家的作品,就像看到了三棵不同年龄段的树,屹立于周原大地,各显千秋。三位作家都是怀着对故乡的眷恋、热爱和思考来写作。80后热情激昂、70后冷峻敏锐、60后内敛深沉,三位的作品让人感觉很亲切,写出了家乡的味道。读三位散文家的作品,就像喝6年西凤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论坛上,吕向阳、胡宝林和扶小风三位散文家还向40位参加采风的青年散文家,分别签赠了自己的散文集。随后,参加采风的青年散文家还与在座的专家学者,就乡愁散文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记者曾世湘 实习生张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夏雨清风来:看古代诗人如何度过下雨天
- 下一篇:牡丹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