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乡愁散文 读出了家乡的味道“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散文论坛成功举办(2)


    孙新峰表示,吕向阳的散文是一种纯粹的西府文化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在他看来,“吕向阳的写作是建立在乡村文化伦理中心地带的写作,即是一种建立在乡村野史、野趣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写作。西府传说、歌谣,在当时是民间性的东西,经过上千年的岁月积淀 ,把最原始的文化保留下来了。而这些正好是乡土中国最有生命力、最应该发掘和展现的东西,与复兴民族传统时代要求自然接轨。”他还认为,吕向阳的散文创作本身是真正进入散文核心层面的写作。“众所周知,乡村文化主要依靠民间传承,惟其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间’这些东西远比教科书里的死知识生动鲜活的多,其透过时间空间很优雅地走到了现在。作家作品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引人入胜、脍炙人口的民俗风景,散文为什么能直击人的灵魂,是因为这些上千年流传至今的东西不仅体现民间性,还包含着乡村文化的伦理精神和天地间的道义和良知。读这样的散文,会不自觉地进入对时下人内心的纠偏和灵魂的拷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吕向阳的散文由于高洁性而具备了某种现代性和神性。”
    与孙新峰有同样看法的石晓博也认为,“《老关中》用文学的语言还原了当年老关中的生活场景,抢救了关中许多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老关中》是一本关中文化生活的教科书。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还原了关中地区过去的生活,书写了关中的那一段历史,所以说《老关中》也是一本历史书。”70后文艺评论家马平川认为,《老关中》显示出一位报人不忘初心的情怀,也是一位记者的责任和担当。“因为《老关中》确立了散文的‘原乡精神’,这种原乡不仅仅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上的本根属性、生活的源头、灵魂上的血脉关系。《老关中》真正写出了关中乡村土地内在的生命和力量,写出了农民在挥汗如雨中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坚韧、尊严和价值。”
    《湋川笔记》
    扶风历史文化地理的集大成者
    获得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第二届孙犁文学散文奖的扶风籍80后散文作家扶小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湋川笔记》的写作,这是一部展现湋河流域扶风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化散文集。扶小风在历史交叠与文化沉浮中回望故土,将乡愁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文化旧迹的巡礼和对岁月的感叹中。
    岳红记认为,《湋川笔记》是扶风历史文化地理集大成者。他说,“作者融历史、游记、考古学、金石学等知识为一体,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思考。这类文章的写作难度比较大,需要大量地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要用到一些考察方法,比如田野考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在这行文中也可以看出,扶小风在这一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的审视。可以说,他是用散文的写作方法,加上史学家的思考,来解读扶风县境内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历史事件等。作品文笔优美、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但语言中也带着忧伤、悲愤甚至是无奈来描述、议论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带着读者一起去了解扶风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心灵的启迪与思索。比如书中《遥远的碑记》《谒班固墓》《天子陵》都写得很好,也很有特色。这本书的特点有很多,是值得读的一本好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