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四有”教师童庆炳(4)


    聋青蛙
    童庆炳的学生蒋原伦教授曾经在《童老师》一文中透露,“童老师的健身秘诀之一是每周登香山一次”。其实,童门早些年的学生几乎都陪老师爬过香山。
    在蒋原伦眼中,“他登山的节奏是匀速的、不间断的,且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地迈向高处。我想,这登山的境界就是童老师为人和做学问的境界。”
    童庆炳自己则表示,他性格的一部分,是由弯弯的山路塑造的。
    少年的童庆炳,一度辍学在家,每天要走遥远的山路,进山砍柴,然后挑九十斤柴火回家。闽西的山路狭窄陡峭,一边是陡峭山坡,另一边是万丈悬崖,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溪水。所以,在柴路上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要很小心,不然会掉下去。“特别是雨天,上面下雨,我们头上却冒汗,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等脚踩上了平地,那么这一天的危险才算结束。”
    长大以后,童庆炳明白的第一道理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想获得成果,就要有那种在山路上挑柴的精神。山路挑柴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总是艰苦而又危险。“因此,你要拿出你的坚定、坚持、坚韧,要拿出这种不倦的精神,你才可能把柴挑回家。”
    来自农村的童庆炳,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天赋。上大学时,他甚至有点儿自卑,认为很多地方都比不上那些有基础的好学生。留校工作之后,他也一度被怀疑业务有问题,被迫从教学岗转到行政岗。
    然而,就是靠着身上这么一股“挑柴”的劲儿,1963年,童庆炳发表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论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发表在当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上。
    在那一组六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中,郭预衡、钟敬文、启功等名家大作赫然在列,而童庆炳与钟敬文的文章篇幅并列最长。
    据童庆炳回忆,那时他住在二龙路,从北师大东门坐22路,到西单站下车,但当时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红楼梦》的图景,总是坐过站,到了终点站前门,下来回去,发现又坐过了,又要重新上车。
    改革开放之后,童庆炳的学术生涯迎来了春天。据百年校庆时北师大中文系编的教师著作论文目录统计,童庆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的十多年间,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还有十多种著述。
    童庆炳说:“知识一定要积累。力量靠厚积才能薄发。不厚积,靠爆发是爆不出来的。”童门弟子也回忆道:“童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学生不读书、不研究、不努力,这也可以看成他的伦理底线和价值标准。他一以贯之的教导就是,读书!读书!读书!”
    这种心无旁骛和一以贯之,童庆炳常常用“青蛙爬塔”的故事来比喻:一群青蛙要爬一个高塔。他们争先恐后往上爬,过路人看见这群青蛙的愚蠢行为,就大声喊:哎,塔这样高,你们是爬不上去的。于是,有一些青蛙停止了爬塔,退下来了,可还有青蛙继续往上爬。人们又叫喊:哎,你们是绝对爬不上去的,赶快下来吧。于是,又有一些青蛙退了下来。经过人们几次喊叫后,几乎所有的青蛙都退下来了。但还有一只青蛙继续往上爬,不管人们怎样喊,那只青蛙都不听。最后,这只青蛙终于爬上塔顶。待这只青蛙从塔顶下来后,人们问它:你凭什么精神爬到塔顶?青蛙摇摇头。原来,这是一只耳朵全聋的青蛙,它根本没有听见人们的喊声,丝毫没有受到别人的干扰,凭借自己的专注和毅力爬上了顶峰。
    童庆炳说:“多少人来劝我,向我喊话,可我没有听见,我是那只聋青蛙。”如今,北师大文艺学中心已经根深叶茂,童庆炳的文集也即将出版,十卷本摞在一起,没有一丝水分,扎实!厚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