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图像文化的转向与历史叙事(8)


    注释:
    ①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第76-78页。
    ②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6页。
    ③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6-77页。
    ④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0页。
    ⑤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0页。
    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0页。
    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9-80页。
    ⑧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95页。
    ⑨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95页。
    ⑩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95页。
    (1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95页。
    (12)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5页。
    (13)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2页。
    (1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7页。
    (1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16)Mitchell, W. J. T.:《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8页。
    (18)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7页。
    (19)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5页。
    (20)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1页。
    (2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1页。
    (22)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4页。
    (23)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9页。
    (2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7-88页。
    (25)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8页。
    (26)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0页。
    (27)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28)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92页。
    (29)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第5页。
    (30)北冈诚思:《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31)北冈诚思:《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第57页。
    (32)保罗·利科(Paul Ricceur):《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33)保罗·利科(Paul Ricceur):《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第24页。
    (34)阿瑟·丹图(Arthur C. Danto):《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xii页。
    (35)周建漳:《历史的哲学理解与逻辑分析》,阿瑟·丹图:《叙述与认识》译者序,第3页。
    (36)阿瑟·丹图(Artbur C. Danto):《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第143页。
    (37)阿瑟·丹图(Arthur C. Danto):《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第147页。
    (38)阿瑟·丹图(Arthur C. Danto):《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第147页。
    (39)阿瑟·丹图(Arthur C. Danto):《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第175页。
    (40)阿瑟·丹图(Arthur C. Danto):《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第290页。
    (41)海澄·怀特(Hayden White):《史元》(上),刘世安译,台北:麦田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7页。
    (42)周建漳:《历史的哲学理解与逻辑分析》,阿瑟·丹图:《叙述与认识》译者序,第5页。
    (43)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长篇小说的话语》,白春仁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44)詹京斯(Keith Jenkins):《后现代历史学》,江政宽译,台北:麦田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41页。
    (45)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台北:三民书局,2009年,第199页。
    (46)Rose, G.:《视觉研究导论》,王国强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7页。
    (47)Berger, J.,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 and Penguin, 1972, p. 47.
    (48)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绘画与感觉》,陈永国译,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49)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绘画与感觉》,陈永国译,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第227页。
    (50)曹意强:《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曹意强主编:《艺术史的视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24页。
    (51)Winters, E.:《美学与视觉文化》,李本正译,C. Eck & E. Winters主编:《视觉的探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
    (5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6页
    (53)Currie, M.:《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54)Currie, M.:《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第4页。
    (55)Currie, M.:《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第6页。
    (56)Currie, M.:《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第9页。
    (57)Mccallum, p.:《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蓝仁哲、韩启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58)Domanska, E.:《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历史哲学》,彭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59)杨耕、张立:《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总序)》,R. M. Burns & H. R. Pickard主编:《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张羽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页第16页。
    (6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25页。
    (61)Eagleton, T.:《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5页。
    (62)林载爵:《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后殖民论述与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张玉法、林能士主编:《近代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1997年,第11页。
    (63)Howells, R.:《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64)Rose, G.:《视觉研究导论》,王国强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65)Mitchell, W. J. T.:《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第7页。
    (66)Howells, R.:《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福柯(Michel Foucault):《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1页。
    (68)段枫:《历史话语的挑战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20、22、16页。
    (69)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34页。
    (70)张杰:《编选者序》,张杰主编:《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8页。
    (71)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第72页。
    (72)Bal, M.:《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3)巴特(Roland Barthes):《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译,张寅德主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74)胡亚敏:《叙事学》,第36-37页。
    (75)段枫:《历史话语的挑战者》,第104、105、106页。
    (76)Hirschkop, K., Mikhail Bakhtin: An Aesthetic for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50-108.
    (77)北冈诚思:《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第54页。
    (78)北冈诚思:《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第62页。
    (79)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第4页。
    (80)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35页。
    (81)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第185页。
    (82)Vice, S., Introducing Bakhti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112.
    (83)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第47-48页、第4、85、354页。
    (8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95页。
    (85)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82页。
    (86)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林中路》,孙周兴译,第74页。
    (87)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961年笔记》,晓河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
    (88)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长篇小说的话语》,白春仁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127页。
    (89)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第246页。
    (90)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长篇小说的话语》,白春仁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5页。
    (91)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长篇小说的话语》,白春仁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127页。
    (92)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长篇小说的话语》,白春仁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130页。
    (93)Wellmer, A.:《论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4页。
    (94)Wellmer, A.:《论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第89页。
    (95)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华昶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96)巴赫金(Mikhail Bakhtin):《长篇小说的话语》,白春仁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59页。
    (97)怀特(Hayden White):《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页。
    (98)Kress, G., & Leeuwen, T. V.:《解读影像: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桑尼译,台北:亚太图书公司,1999年。
    (99)Kress, G., & Leeuwen, T. V.:《解读影像: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桑尼译,第160页。
    (100)Kress, G., & Leeuwen, T. V.:《解读影像: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桑尼译,第60页。
    (101)Leeuwen, T. V., "New Forms of Writing, New Visual Competence", Visual Studies, Vol. 23, No. 2, 2008, pp. 130-135.
    (102)Lewis, D.,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London: Routledge, 2001, p. 3.
    (103)Groensteen, T., The System of Comics,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7.
    (104)Lester, P. M.:《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霍文利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39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