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器”如何贯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08 未知 刘俐俐 参加讨论
钱穆《湖上闲思录》兼顾考察儒道两家乃至佛家,聚焦器道、体用、气理等三对语词,立足于儒家经世致用理念,将分别侧重人文和自然的两极,予以汇通理解并形成三个对应。这三个对应性概念似乎有些玄,但只要将它们落实于具体对象,而且赋予自己的问题及其理解,对应性概念就成了意蕴丰富的方法,可用于总结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施的心得。心得概括为一句话:重大攻关课题是器、体和气,与研究旨归、理念和成果对应的是道、用和理。何以如此言之? 钱穆认为,器、体、气三者是一极,道、用、理是一极。前三者在先,还是后三者在先?儒家侧重入世的“人为”哲学,认为因有所追求之道,知道有什么需求即有用性,有用性作为诉求,则成其理。所以,朱子认为理先气后。在他看来,“生命只是一个用,人身乃是一个体。”所以,“先有了人之理,乃始有人之气。也可说先有生命之道,乃始有生命之器。”显然,宋儒的人文属性,认定道、用、理先于器、体、气。重大项目归属人文界的事情,我不执着于朱子的先后之辨,仅立足于以道为贯穿器之始终的思路,所以有了如上概括。 先说“道”。我们的重大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始终贯穿于“道”,体现于如下方面:探寻终极性价值依据;设置应然性价值观念系列;理论追求与国家民族确定的核心价值观相符;价值体系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号召。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道”可承载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可作为凝聚点。课题的进行过程,课题组不断地学习和体悟国家大政方针并化作自己的感觉,而且缘于研究任务,参与课题的个人也与此“道”建立起从未有过的感情联系。“道”为最具凝聚力之所在,印证了价值哲学的说法:最个性化的个人感觉和观念等绝非与世隔绝,乃是整个社会历史集团价值观念的个性化体现。重大项目团队性的协作推进,就是凭借着此“道”。教育部提出,重大项目同时亦为培养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平台,道理就在这里。 其次说“用”。“用”就是有用、有意义。重大项目是十余年前出现的新事物,缘于国家层面根据现实社会需要和中国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所设置。借用钱穆的话说,“因生命要有行之用,始创出了足之体。后来生命又要有持捉之用,才从四足演化出两手。”具体地说,“用”即建设适合符合国家文艺发展的适用有效的价值批评理论。课题始终关注和筛选现实中关键性需求与问题并纳入体系建设视野,就是立足在“用”的目标上。现在回顾课题实施后增添和实施的对系列政府文学奖的考察,以及关注现实文学活动中极为活跃的小小说现象等,即出自国家之大“用”的理念。“用”的理念反之又强化加固了课题与“道”的内在联系:因“用”之考察研究,目标更明确,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而且发现了可以体现“道”的新问题,首席专家的组织和致思方式,因“用”而更有了抓手。 再其次说“理”。在朱熹那里,“应该是先有了视之理,而后有目之气。”所以,理与用有相似涵义。在我看来,“理”也可理解为理念、理式等。课题的价值体系如何建设?依据价值哲学理论,我们概括出功能论和标准论和价值观念三个重要范畴,又根据思维逻辑,区分了实然性和应然性两个维度。实然性部分又分为功能论考察和标准论考察,目的在于搞清楚既有功能和标准的实践体现,分析存在哪些局限或者问题,哪些指向价值观念建设的思想元素和经验可资借鉴。应然性理论假说包括价值观念和批评标准,为什么没有应然性的功能论呢?因为应然性价值观念就是对功能的期待。可见所谓“理”,其实就是分析思辨之结果的理论形态。课题组强调理想与底线思维,追求理性,守住底线。这是“理”在方法论维度的体现。学术研究就是讲理,将以前人未有之理,汇入学术发展链条中。此为“理”。 现在回到体、气和器一方来看。既然已将课题界定为“器”,就会有个问题,此器何来?课题指南是设计者基于新时代的国家民族之“道”设计而成,一旦脱离了设计者,并被投标人所承担,课题就成了承担者面对的“器”,即一个必须贯之以“道”的“器”,同时,也有了为实现“用”之“体”的品质,也将成为充盈“理”的“气”。价值体系的鲜活生命力、合理的逻辑分布,以及清晰的层次和条分缕析的说理等,都是理的体现。课题组强调价值观念,强调理论品质,强调符合现实需要。课题的器、体和气的品质与实施理念与研究成果的道、用和理相互吻合。 最后我想谈谈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与在读乃至已经毕业博士生参与之间的关系。博士生参与重大项目绝不会丧失自己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何以言之?就此关系的实施方式为:导师清楚主要研究任务和子课题分布,根据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反复沟通后帮助他们确定参与的子课题。博士生则尽快了解和吃透课题学术目标和研究内容,由此开始了“跟着重大项目的关键思想走”的过程。课题关键概念是:价值、应然的价值观念、功能论、标准论、价值实践等。博士生们以这些关键性思想和概念进入该领域读书和考察,尤其是思考。最佳思考成果是发现了问题。例如课题原定计划并未含中国民间故事,一位当时在读博士生原来熟悉叙事学,阅读价值哲学时联系到民间故事叙事,“价值”思想在此时切入,她意识到故事活动因主客体的价值关系而必定产生价值,这就将价值论带进民间故事领域,随后确定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2018年毕业),该博士论文获得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另一位当时在读博士对艺术和美学相关的问题感兴趣,他同样从“价值”维度切入,考察西方美学史中的艺术观念,随后确定的博士论文选题为《价值论视野中的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研究》(2019年毕业),在该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的书稿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在读博士登上了重大项目平台,跟着重大项目的关键思想走,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学术创新成为自然,他们在读期间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对于他们未来的学术意义在于,一生的研究领域就此确定,而且切入点不同于该领域以往传统的路子,对他们来说,既是挑战也获得了创新的机遇,参与课题耽误时间自然不再是问题。此外,课题组定期召开组会,以交流读书心得和交流问题两种类型为主。大家平等地放松地思想碰撞,真正是事半功倍,这也是跟着关键思想走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事实证明,认真参与课题并从课题的大视野获得开阔的眼光,思考和研究脱离了散兵游勇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恰是前述贯之以“道”的效应。应当倍加珍惜。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JZD039)已结项。写于结项前一年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论纲——兼及重大项目组织和致思方式呈现》也已发表。《论纲》以理论形态凝聚了我的心得。我作为首席专家带领由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为主体的团队,2016年1月起一直浸泡其中。现在重大课题渐行渐远,今天,远距离看它别有一番景象,以上点滴心得就教于同仁。 (作者系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