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只首”与“只者”同源考


    摘  要:“只首”一词在传世及出土文献中的用例不多, 虽有前辈学者进行考释, 但仍存在疑问。通过考察相关文字通用情况及异文用例, 现认为“只首”应即“只者”的形近变体, 其义当释为“就这个;如此, 这般”。
    关键词:只首;只者;异文;敦煌
    作者简介:方一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谦,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 西安外事学院教师。
     
    敦煌出土文献中有“只首”一词:
    (1) 若是世间七宝, 只首交 (教) 汝难求。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此处“只首”,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为实在、诚然 (下简称“蒋释”) , [1] (P454) 当代学者也基本都沿袭此观点。但蒋释在原书所举例证中虽庶几可通, 却仍略嫌不够熨帖;且在新发现的敦煌文献以及异文材料中并未得到有力支持, 故未为定案。此外从“只”和“首”的词义以及使用情况看也较难梳理“只首”的构词原理和得义之源, 因此有必要对其重新进行考察。
    一、蒋释在异文材料及新见敦煌文献用例中存在疑问
    1. 蒋释所列例证中存在异文
    蒋释所列例证中有一例存在异文情况, 即:
    (2) 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师拈起果子曰:“吃。”韦吃果子了再问之。师曰:“只首是日用而不知。” (《景德传灯录》卷18)
    事实上, 这里的“只首”, 元刻本作“只者”, 《四部丛刊 (三编) 》景宋本、宋碛砂藏本都作“只首”。根据《景德传灯录》卷11“只者什么处去来”一句中元刻本在“者”字下附注“旧作首字”, 可知原文在较早的版本中作“只首”, 后人将其改为更易理解的“只者”。而《景德传灯录》元刻本中的“只者是日用而不知”, 则也有可能同样是后人改“首”为“者”的结果。
    根据笔者的考察, 在唐宋文献中, “首”“者”两字经常形近而误, 除了前举的《景德传灯录》“只首是日用而不知”和“只者什么处去来”两例中“者”“首”互为异文外, 尚有下例:
    (3) 燧人氏没, 庖牺氏代之, 继天而王, 首德于木, 为百王之先, 都陈。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1) (1) [2] (P39)
    其中“首”字库本校者即加案语“原本作‘者’”。此外又如:
    (4) 妙幢汝当知, 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 莫能知数者。 (唐·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卷1)
    其中“者”字《大正藏》校记即指宫本作“首”。 (2) 此例颇有启发意义:“知数者”是佛经中的常用语, 指知道具体数字的人, 而文献中一般没有“知数首”这种表达方式。此外唐惠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中即引此句作“知数者”, 因此“首”即“者”字之误应无疑问。而宫本藏经 (即福州东禅寺与开元寺本合成之全藏) 的刊刻时间不晚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1151) 。即作为唐义净所译佛经到了宋代, 便为时人在传抄中将此处的“者”误为了“首”。结合前面所举的几例“首”“者”在不同版本中互用的情况, 大致可以认为唐宋时期二字存在由于形近而互相通用的情况, 因此宋本《景德传灯录》中的“只首”, 就有可能是宋人在传抄中误“者”为“首”的结果。
    2. 蒋释在具体用例中的释义准确性相对异文释义较为含糊
    事实上, “只者”一词具有“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的意思 (此词《汉语大词典》失收, 其释义考证见下文) 。“只者是……”是禅宗语录中常见的表述方式 (其证见下文) , 而“只首是……”的用法在文献中仅有《景德传灯录》一例。按照“只者”的这一释义, 元刻本中的“只者是日用而不知”即可解为“这个是日用而不知”, 是师备禅师在回答韦监军询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时, 指称韦监军在自己要求下吃果子 (这一要求其吃果子的行为本身便是设置一种可能形成“日用而不知”状况的实际环境, 如果韦监军吃果后明白其中深意便不当再问, 如其再问则满足所谓“日用而不知”的条件) , 食毕后韦监军继续询问的行为就是日用而不知, 即最终直接为其点破其中机杼。而如果按照蒋释解为“诚然是日用而不知”这样的单纯感叹, 师备就没有明确地为对方点明问题关键, 这种表述相对含糊的解释也并不符合这段禅宗语录中的问答习惯。
    3. 蒋释所列例证在句法功能上覆盖面相对较小
    新发现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敦15245《维摩诘讲经文 (拟) 》一文中即有“只首”用例:
    (5) 现神变, 实希奇, 只首维摩有大悲。接引众生身现病, 提携凡辈示尫羸。
    此处“只首”, 校录者即引蒋释译为实在、诚然。[3] (P67-72) 但从句子结构来看, 此例中“只首”后面所跟的“维摩”是名词, 而按照蒋释所举例证, “只首”后面一般都跟的是形容词 (形容词性词组) 或动词 (动词性词组) , 蒋释并没有列出“只首”后面跟名词的用例。因此此例中的“只首”在句法功能上与蒋释所举例证并不一致。
    总之, 关于“只首”一词的释义, 蒋释在与原有例证的异文材料释义准确性比较中相对较为含糊, 在新发现的用例中句法应用也并不妥帖。因此尽管“只首”与“只者”之间存在只是形讹而没有意义联系的可能, 但这仍然为笔者在缺乏更多“只首”用例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思路, 即重新考察字典辞书所不载的“只者”的使用情况及意义, 并将之与“只首”的用例进行对比, 以期重新确定“只首”的释义。
    二、“只者”“只这”“只遮”等在异文记载中有通用的情况
    1. 从出土和传世文献的异文材料看, “只者”与“只没”在词义上或有相通之处
    “只没”的用例如敦煌文献S.516唐无住《朝五台偈》所记:
    (6) 迷子浪波波, 巡山礼土坡。文殊只没在, 背佛觅弥陀。[4] (P237)
    与之类似的记载又见于传世文献:
    (7) 杜顺和尚偈云:“游子谩波波, 巡山礼土坡。文殊只者是, 何处觅弥陀。” (五代·延寿《宗镜录》卷11)
    第6例是敦煌出土的一首僧诗, 作者据原卷为唐玄宗、肃宗时期的禅宗流派保唐宗创始人, 陕西和尚无住。第7例是五代时期所辑禅门著作《宗镜录》引用唐太宗时期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所作的偈文。对比两例引文不难发现二者实为同一首诗文。由于《宗镜录》在宋代经过当时的整理者“擅加增益”, (1) 则《宗镜录》中的此段诗文未必早于敦煌所藏, 所谓杜顺和尚所作也可能是后人的张冠李戴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 即《历代法宝记》将杜顺所作放在了无住的名下) 。这段佛门公案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但此两段诗文彼此互为异体应当可信。而上文中的“文殊只没在, 背佛觅弥陀”在下文写作“文殊只者是, 何处觅弥陀”, 则“只没在”与“只者是”应当相近。“只没”一词当代学者有解释, 《唐五代语言词典》“只没”条解为“这么, 如此”, 其释可从。[5] (P447) 则这里的“只没在”可以理解为这般在、在这里, 即所谓自身就是文殊, 是禅宗所指即身即佛, 即心即佛观点的演化。与之相对的“只者是”就可以理解为这个是、是这个, 同样强调自身就是文殊。这一点, 也和S.516《历代法宝记》前文所述的诗文背景相符:
    (8) 又有剑南诸师僧, 欲往台山礼拜, 辞和上。和上问言:“大德何去?”僧答:“礼文殊师利。”和上云:“大德佛在身心, 文殊不远, 妄念不生, 即是见佛, 何劳远去?”诸师僧欲去, 和上又与说偈:“迷子……觅弥陀。”[4] (P236-237)
    总之, 从上面所举的异文材料看, “只者”“只没”在相同位置上有相互替换的情况, 则二者在词义上当有可能存在相通之处, “只者”的释义或当从“只没”释为“这么, 如此”之类的意思。为了确认这一可能性, 笔者又做了如下考察。
    2. 从传世文献的异文材料看, “只者”与“只这”“只遮”通
    再来看一组异文材料:
    (9) 忠国师问南泉:“甚处来?”泉云:“江西。”师云:“还将得马大师真来否?”泉云:“只者是。” (宋·妙源《虚堂和尚语录》卷6)
    这段文字中的“只者是”, 《五灯会元》引作“只这是”, 《景德传灯录》作“只遮是”, (2) 所记载的都是南泉普愿和尚与慧忠和尚的问答。当慧忠和尚问及南泉普愿和尚是否带来马祖道一的真传时, 南泉普愿和尚回答“只者 (只这、只遮) 是”, 这里的异文中, “只这”“只遮”虽不为字典辞书所载, 但其意思较容易辨明, “遮”在宋元时期文献中可作指示代词, 相当于“这”, 如《汉语大词典》 (下简称《大词典》) 引南宋王明清《挥麈余话》:
    (10) 张太尉道:“我遮人马动, 便是救他也。”[6] (P1154)
    “这”在唐宋文献中也以作指示代词为常见, 《大词典》引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
    (11) 笑问中庭老桐树, 这回归去免来无?[6] (P917)
    “只”在唐宋文献中可表示时间或语气, 犹“就, 即”, 《唐五代语言词典》引贾岛《寻隐者不遇》:
    (12)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5] (P446)
    则“只这”“只遮”可释为“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意思, “只这是”“只遮是”可以理解成这就是、就这个是, 是南泉普愿和尚指称自己本身就是马祖道一的真传。而与“只这”“只遮”相仿的“只者”, 由于“者”自唐代开始即同样具有作指示代词的用法, 因此“只者”也当与“只这”“只遮”通用。如《大词典》引《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13) 我是曲江临池柳, 者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6] (P643)
    例中的“者人”犹言“这人”。
    此外与前面几例异文材料语境相似的还有下例:
    (14) 师临行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后, 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秖对?”岩曰:“但向伊道, 只这是。” ([日]惠印《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
    这里表面上是询问是否描绘得了师傅的形象, 实则是问是否得到师傅的真传。而作为回答的“只这是”, 同样是在说这就是、就这个是, 指自己就是师傅真传。
    其他“只 (祇) 者” (1) 与“只这”“只遮”异文的例子又如:
    (15) 上曰:“如何是心?”师正身叉手而立曰:“只者是。” (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0)
    明朱时恩《佛祖纲目》引此句作“只这是”。余例又如:
    (16) 万代金轮圣王子, 祇 (只) 者真如灵觉是。 (五代·延寿《心赋注》卷1)
    《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景德传灯录》即引作“只遮”。
    从上面列举的材料来看, 诸例中的“只者”“只这”“只遮”都是异文关系, 且都表示“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的意思 (“者”“这”“遮”语音相近, 在文献中经常通用, 前人论之甚详, 此后不再赘述) , (2) 《佛祖历代通载》中的“只者是”即这个是、这就是 (心) ;《心赋注》的“祇 (只) 者真如灵觉是”是说这个是真正的灵觉菩提。
    三、“只者”单用表示“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的意思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只者”在文献中与“只没”“只这”等词语有互相通用的情况, 其释义应与这些词语相近。下面再来看一些较为明显的“只者”单用表示“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意思的例子:
    (17) 只者赤肉一块, 说甚清奇古怪。平生懒似牛头, 度世憨如布袋。 (宋·集成《宏智禅师广录》卷7)
    (18) 袈裟裹草鞋, 赤脚桐城走。只者破生涯, 抵死扬家丑。 (宋·妙源《虚堂和尚语录》卷6)
    (19) 士云:“古人道, 不离当处常湛然, 在那里?”师指景德长老云:“只者老子也不知落处。” (宋·惟盖竺《明觉禅师语录》卷2)
    (20) 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 如身影相似。要识佛去处, 只者语声是。(宋·惟盖竺《明觉禅师语录》卷1)
    “只者赤肉一块”犹言就这一块赤肉;“只者破生涯”即这个破生涯;“只者老子也不知落处”是指这个老头也不知在哪里;“只者语声是”是说发出这个声音的就是 (佛) 。
    四、“只者”与“只首”在词义、语法和字形上的关系
    1.“只者”与“只首”词义上的联系
    以上笔者对“只者”的释义进行了分析, 认为其是用来表示“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的意思。由于前文已经讨论过“只首”与“只者”在部分文献中存在通用的情况, 二者有可能是形近而误。因此我们将“只者”的释义代入“只首 (只手、只守) ”的诸用例中, 考察是否能够解释顺畅。
    首先是笔者在前文所举蒋释存在疑问的国家图书馆藏北敦15245《维摩诘经讲经文 (拟) 》中的“只首维摩有大悲”, 根据前面的考察, 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这个维摩诘有大悲”, 句法和释义无不畅之处。至于前辈学者所举的“只首 (只手、只守) ”用例, 如:
    (21) 《赠崔云娘》 (李宣古):何事最堪悲, 云娘只首奇。瘦拳抛令急, 长觜 (嘴) 出歌迟。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7) [7] (P76)
    “云娘只首奇”可以解释成云娘这般奇, 后文解释描写其奇怪的样子。此外敦煌变文中的几个用例:
    (22) 严饰得道场只首好, 更应有天众也唱将来。 (《双恩记》) [8] (P929)
    (23) 若是世间七宝, 只首交 (教) 汝难求。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8] (P710)
    (24) 只首思量也大奇, 朕今王种岂如斯? (《丑女缘起》) [8] (P1102)
    (25) 贫道今朝至此间, 心中只手 (首) 深相怪。 (《目连缘起》) [8] (P1026)
    “只首好”可解为这般好, 这样好, 指代前文中种种美好的严饰;“只首交 (教) 汝难求”犹言这个教汝难求, 指代前句中的“世间七宝”;“只首思量也大奇”即这个、这般思量也大奇, 指代前文中关于丑女的思量内容;“心中只手 (首) 深相怪”是说心中这般深相怪, 指代前文中所述的种种奇怪之处。以上各例按照笔者之前关于“只首”的说解释义皆能通顺。至于《唐五代语言词典》中所举的《古尊宿语录》例:
    (26) 僧问云门:“如何是沙门行?”门云:“会不得。”僧云:“为什么会不得?”门云:“祇 (只) 守会不得。” (1)
    “祇 (只) 守会不得”即这个会不得, 是说僧人这种追根问底的行为就是“会不得”。因沙门行讲求息心, 无适无莫, 云门和尚所谓“会不得”指不必一心求解, 只需得其旨趣 (“若教人会得, 业性卒难逃”) , 而僧人这种寻根究底的行为已经违背了沙门行的真意, 因此云门指出其行为“这个会不得”, 指这个行为就是不明沙门行真意。这种问答内容及形式类似笔者之前所举的《景德传灯录》中“只首是日用而不知”一例 (具体可参本文第一节第二部分) 。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只者”的释义带入“只首 (只手、只守) ”的诸用例中, 其释义并无挂碍。结合之前我们考察过的“只者”与“只首”在文献中存在替换关系, 以及“只者”相对“只首”较易从“只”和“者”的自身词义上推导出词义产生理据等情况综合考虑, 大致可以认为二者是字形上形近而误, 表义相同的关系。“只首”应即“只者”的形近变体, 是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的意思。
    2.“只者”与“只首”语法上的联系
    从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和功能上看, “只者”与“只首”也基本相同。如在目前发现的“只首”用例中, “只首”的后面分别可以跟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只者”的用法与之类似。具体用例和分析如下:
    a.“只者”、“只首”+名词
    “只者”和“只首”的后面都能跟名词。“只者”的用例如前举宋惟盖竺《明觉禅师语录》中的“只者老子也不知落处”。而“只首”在蒋释中并没有列出词语后面跟名词的用例。前举北敦15245《维摩诘讲经文 (拟) 》中有这种用法:“只首维摩有大悲。”“只者老子”犹言“这个老子”, “只首维摩”犹言“这个维摩”。
    b.“只者”“只首”+动词
    “只者”和“只首”的后面同样可以跟动词。“只者”的用例如:
    (27) 当作“只者忘却”。 (宋·善卿《祖庭事苑》卷1)
    “只首”的用例如前举敦煌变文《丑女缘起》中的“只首思量也大奇”。
    “只者忘却”即这个忘却, “只首思量”即这般思量。
    c.“只者”、“只首”+形容词
    “只者”和“只首”的后面也都可以跟形容词。“只者”的用例如:
    (28) 端拈起饼餤。师曰:“只者百种千般。” (《景德传灯录》卷25)
    “只首”的用例如前举范摅《云溪友议》中的“云娘只首奇”。
    “只者百种千般”是说这个 (饼餤) 的种类“百种千般”, “云娘只首奇”即云娘这般奇, 云娘如此奇, “只首”指代后文中云娘的种种奇状。
    3.“只者”与“只首”字形上的联系
    最后讨论一下“只首”与“只者”字形上的关系。
    从词语在文献中出现的时代来看, “只者”与“只首”最早都出现于唐代, “只首”所见最早用例为前举范摅《云溪友议》中的“云娘只首奇”。“只者”所见最早用例则为道暹《维摩经疏记钞》卷4:
    (29) 以著二中之无者, 只者著尘著离, 于二著中, 专是著离。
    从笔者在本文第一节所举的“首”“者”通用四例的情况看, 唐宋时期二者在文献中形近而误应是常态。因此笔者认为“只首”“只者”二者最初是由于“首”“者”字形相近而讹。唐代文书中常见在文字上有两横时将最上面一横写作两点的写法, 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所载的“看”字的俗写作, [9] (P23) S.2073《庐山远公话》“看”作;[10] (P219) Φ.096《双恩记》作。[10] (P219) 则“者”字有可能是由于上面一横被写手按照当时的书写习惯写成了两点, 一竖又和一撇相混合, 从而使得整个文字类似“首”字。此外两字的草书形体更近, 如“首”可作, [11] (P1637) “者”可作。[11] (P1060) 篆隶写法也有相通之处, 如朝侯小子残碑“首”作[12] (P4793) , 马王堆竹简“者”作, [13] (P999) 马王堆帛书中“首”的写法又类似楷体的“者”作。[13] (P765) 因此“只者”很有可能由于字形上的相近被“抄手”误写作了“只首”, 后代以讹传讹, 又产生了“手”“守”这样的音近异体。其具体的发展变化轨迹如下图:
    
    由于二者彼此之间时代相去不远, 诸多变体亦多见于唐宋时期, 而“者”字表指代意义的用法较之其他诸字则出现相对更早。 (1) 因此笔者认为“只者”是此类词语的正体。同时认为:“只者”首先由于形近而被写手误作“只首”, 后人口口相传转抄, 从而又因声讹衍生出与“首”读音相近的“只手”“只守”;另一方面:“只者”本身则由于声近, 产生了“只这”“只遮”这些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的变体。总体来看, 尽管拥有诸多变体, 这些词语所具有的“就这个;如此, 这般”之类的意思始终不变。
    五、结语
    “只首”一词在文献中的用例不多, 虽有前辈学者进行考释, 但其释义在新见出土文献中的应用并不妥帖。此外在传世文献中“只首”与“只者”存在互为异文的情况, “首”“者”在文献中也有互相通用的用例, 二字在字形和写法上存在相通之处, 具有相互讹误的可能。因此笔者借助异文材料考察“只者”的具体词义, 并将其带入“只首”的诸用例中, 发现所释皆能通畅。由此笔者认为“只首”应即“只者”的形近变体, 其义当释为“就这个;如此, 这般”。
    参考文献
    [1]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A].蒋礼鸿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志平, 熊清元.金楼子疏证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3]李文洁, 林世田.新发现的《维摩诘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校录研究[J].敦煌研究, 2007, (3) .
    [4] 英藏敦煌文献 (汉文佛经以外部分) [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委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5]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3.
    [7] 范摅.云溪友议[M].江苏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
    [8]黄征, 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9] 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0.
    [10]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1]草书大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 1983.
    [1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第二版)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 2010.
    [13] 李正光.楚汉简帛书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
    注释
    1 关于此例标点, 许逸民《金楼子校笺》作“……继天而王首, 德于木, 为百王之先……”。 (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 。这里我们采用陈志平、熊清元《金楼子疏证校注》中的断句及标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编辑对此处断句和标点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特致谢忱。
    2 本文佛经语料来自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 (下简称《大正藏》) 、[日]国书刊行会1980-1989年影印出版《卍新纂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影印出版的《嘉兴大藏经》。
    3 明智旭认为:“永明大师……辑为《宗镜录》百卷, ……未百年, 法涌诸公擅加增益, 于是支离杂说, 刺人眼目。” (见《灵峰宗论》卷7) 。
    4 明本“遮”作“这”。项楚在为《寒山诗》“冬夏递互用, 长年只这是”一句作注时曾引此例, 将“只这是”释为“就是这个”, 近是。参见项楚《寒山诗注 (附拾得诗注) 》 (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 第225页) 。
    5 “只”“祇”为异体字。为行文方便, 下文中直接标出。
    6 参见《汉语大字典 (第二版) 》第4100页“这”字条及第4134页“遮”字条。
    7 据《唐五代语言词典》, “祇守”即同“只守”。参见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448页) 。至于《唐五代语言词典》所举另一《寒山诗》例“舍本却求末, 只守一场呆”, 由于寒山诗中有“丈夫莫守困”这样的用法, 传世文献中也有与“守呆”相似, 同样表示人物愚痴的“守痴”一词, 如三国吴人支谦译《佛说义足经》“汝邪谛自守痴, 汝行花不见果”, 因此此句中的“只守”未必成词, 这里不做讨论。
    8 参《汉语大字典》第2975页“者”字条、第4100页“这”字条及第4134页“遮”字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