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2)


    三、非论元移位中的句法限制
    代表性的非论元移位除了话题化操作之外, 还包括wh-移位。Adger[24]指出定指效应在英语的wh-移位中同样存在, 如:
    
    当wh-疑问词短语从以定指性限定词those为中心语的DP中移出时, 所生成的wh-问句不合格 (19a) ;当这一DP的中心语为表非定指性的不定冠词a, 所生成的wh-问句则是合格的 (19b) , 这说明定指效应同样存在于英语中的wh-疑问句。本文的分析也可以为这些语料提供解释。Which+NP类型的wh-疑问词具有话语联系性 (Discourse-linking) [25], 或者说具有话语预设性, 因而具有与话题成分类似的特征。也就是说, which+NP具有[+DEFINITE]特征。当which poem进行推导时, 它需要合并到句中DP的指定语位置以核查[WH]特征。在 (19a) 中, 由于which poem具有与中心语D相同的有定特征[+DEFI-NITE], 从而形成特征的匹配, which poem将无法在词库中存活, 从而导致推导的失败和阻隔效应的出现。在 (19b) 中, DP的中心语D具有[-DEFINITE]特征, 这与which poem具有的[+DEFINITE]特征不相匹配, 从而使得which poem可以在词库中存活, 并最终合并到句首的位置并生成合格的wh-疑问句。
    Rizzi[26]指出英语wh-问句中存在下述对立的语料:
    
    第一句不合语法, 其原因在于wh-孤岛效应的作用。在第二句中, wh-孤岛则没有发挥作用, 该句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接受性。Rizzi通过相对最小化条件 (Relativized Minimality) 分析了上述语料。以上两句中wh-疑问词的特征内容如下:
    
    How作为疑问词, 具有[+Q]特征, 而which problem除了具有[+Q]特征外, 还包括名词性的限制成分, 因而它还具有[+N]特征。在 (21a) 中, which problem具有与how完全吻合的特征, 即都具有特征[+Q], 且which problem还多出一个特征[+N], 此时which problem成为阻隔成分, 相对最小化条件被违反, 生成的句子不合格。在 (21b) 中, how与which problem相比, 少了一个[+N]特征, 因而how不具备与which problem完全吻合的特征, 因而how不能成为which problem进行移位的阻隔成分, 相对最小化条件被满足, 并生成合格的句子。
    在Rizzi的分析中, [+N]特征的设立具有随意性, 较难纳入特征矩阵的范畴。另外, 相对最小化条件只是描述了孤岛条件可以被违反的条件, 即只有在具有较多特征内容的疑问词从具有较少特征的wh-孤岛中移出, 才能生成合格的句子。而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动因, Rizzi并没有予以说明。也就是说, Rizzi的研究只是描写性的, 而非解释性的。
    通过存活式推导模式可以发现, how具有疑问特征[WH], 而which problem因为话语联系性具有疑问特征和话语特征, 即[WH, DISC]。
    
    当how位于句首时, 它需要在子句CP的指定语位置合并。C和指定语位置上的which problem进行一致操作, 从而获得[WH, DISC]特征。此时how的[WH]特征与C形成特征匹配, 因而通过该C进行核查, how也就无法继续存活, 推导宣告失败。如果which problem位于句首, 此时子句C获得how具有的[WH]特征。当which problem合并到子句CP的指定语位置时, [WH]特征得以核查, 但是[DISC]特征仍然无法得以核查, 因此此时which problem的特征与C并不形成匹配, which problem可以继续存活, 并最终成功合并到句首的位置。这样来看, 特征匹配才是上述语料中是否出现阻隔效应的根本性机制, 以特征匹配为核心内容的存活式推导法可以为wh-问句中的阻隔效应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理论反思
    本研究采用了存活式推导模式, 而非最简方案下主流的语段理论 (phase theory) [28,29]。语段理论认为当一个语段的推导完成后, 该语段的词汇子序列中的词汇项被用完, 语段中心语不再包含不可解特征, 从而处于蛰伏 (inert) 状态。语段理论保证了句法表达式的推导以尽可能小的组块进行, 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满足高效率信息处理的要求。从技术手段来看, 语段理论需要探针与目标的一致性操作 (Agree) , 还需要语段中心语具有可选择性的, 备受争议的EPP特征[30]以及语段非渗透性条件 (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 , 从而满足连续循环移位的要求。另外, CP和及物性vP为语段, 而DP是否为语段至今尚无定论[31]。Boeckx[32]以及Cecchetto&Donati[33]明确指出语段理论在理论和经验上存在不足。
    本研究采用的推导模式选用词库/算式库、 (再) 合并操作、以及PF和LF两个接口这四个概念必要性的内容, 满足了最简方案中的经济性要求。另外, 这一推导模式无需探针和目标这些理论内部性的成分, 将移位成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核查作为移位操作的动机, 从而无需可选性EPP特征的存在, 也就避免了EPP本身所带来的理论问题。除此之外, 存活原则可以在运算过程中通过特征匹配这一关键操作来监测所生成的句法结构的合格性, 而无需生成众多不合格的句法结构表征移交至接口加以解读, 因而减轻了语言处理的负担。与语段理论相比, 存活式推导模式更加符合最简方案的要求, 在理论设计上具有更好的优越性。本文的研究说明存活式理论可以对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做好较好的解释, 因而也具有实证研究方面的优势。
    在最简方案下, 阻隔效应仍然尚未仍然无法得到统一、全面的解释。[34]一种可能的原因是阻隔效应所涵盖的语言现象是多种语言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尚未发现阻隔效应中的内在核心机制。对于生成语法研究而言, 对于后一种可能的探索更加符合最简方案的精神。无论是阻隔效应, 还是阻隔性结构中所体现的定指效应, 这些都是对于语言现象的描写, 而非解释性的分析。阻隔性结构的多元化说明阻隔效应产生的根本机制不是句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本身作用的结果, 而应该是深层次原始 (primitive) 句法操作造成的。本研究以英汉话题结构为语料, 深入探讨这类结构中的阻隔效应, 并将阻隔效应的出现和消失归结于最简方案中更加具有核心地位的句法特征、特征匹配、以及特征核查的作用。本研究能够超越句法结构和句法类型的限制, 为阻隔效应的统一解释提供可能。这一做法符合Chomsky[19]提出的摒弃规则和具体结构, 从原始操作和特征的交互作用推导出结构限制的研究范式。本研究说明采用探索核心句法机制的路径来解释阻隔效应的做法是可行的, 同时基于特征匹配的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其它非论元移位的分析当中, 因而具有较好的语料涵盖范围。
    五、结语
    阻隔性句法结构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有的描写性研究, 尚未发现阻隔效应的统一性机制, 而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阻隔条件以及阻隔效应在不同句法结构中的实现可以为阻隔效应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本研究秉承这一思路, 从英汉语中的话题结构出发, 运用最简方案下的存活式推导模式, 探讨了阻隔效应和定指效应出现的原因, 即特征匹配和特征存活造成的结果。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wh-移位现象, 因此该分析法也可以扩展到其它非论元移位现象当中。本研究尚未涉及其它类型移位操作中的阻隔效应, 其运作机制和动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Radford, A.Analysing English Sentences:A Minimal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2]Xu, L.&D.Langendoen.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J].Language, 1985, 61 (1) :1-27.
    [3]温宾利, 田启林.基于语段的领有话题结构移位分析[J].现代外语, 2009 (4) :331-338.
    [4]Ross, J.Constraints on Variables in Syntax[D].PhD.dissertation, MIT, 1967.
    [5] 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5.
    [6]Huang, J.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PhD.dissertation, MIT, 1982.
    [7]徐烈炯, 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8]Hu, J.&H.Pan.Decomposing the aboutness condition for Chinese topic constructions[J].The Linguistic Review, 2009, 26:371-384.
    [9]杨小龙, 吴义诚.论话题结构生成的线性机制[J].外国语, 2015 (1) :55-63.
    [10]Shi, D.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J].Language, 2000, 76 (2) :383-408.
    [11]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中国语文, 1996 (4) :241-254.
    [12]胡建华, 潘海华.孤岛条件与主题化中名词短语的允准[C]∥徐烈炯, 邵敬敏.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3]陈平.汉语中话题结构的语用解释与关系化[J].国外语言学, 1996 (4) :27-36.
    [14]Stroik, T.Locality in Minimalist Syntax[M].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9.
    [15]Stroik, T.&M.Putnam.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6]Nunes, J.Linearization of Chains and Sideward Movement[M].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4.
    [17]Krifka, M.&R.Musan.Information structure:Overview and linguistic issues[C]∥M.Krifka&R.Musan.The Expression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Berlin:De Gruyter Mouton, 2012.
    [18]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19]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C]∥M.Kenstowicz.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1.
    [20]Baker, M.The Syntax of Agreement and Concor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1]Abbott, B.Definiteness and indefiniteness[C]∥L.Horn&G.Ward.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 2006.
    [22]Hornstein, N.Move!A Minimalist Theory of Construal[M].Oxford:Blackwell, 2001.
    [23]Kayne, R.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4.
    [24]Adger, D.Core Syntax:A Minimalist Approac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5]Pesetsky, D.Wh-in-siu:Movement and unselective binding[C]∥Reuland&A.Meulen.The Representation of (In) definiteness.Cambridge, MA:MIT Press, 1987.
    [26]Rizzi, L.Locality[J].Lingua, 2013, 130:169-186.
    [27]Chomsky, N.On phases[C]∥Robert Freidin, C.Otero&M.Zubizarreta.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Essays in Honor of Jean-Roger Vergnaud.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8.
    [28]Chomsky, N.Problems of projection[J].Lingua, 2013, 130:33-49.
    [29]邓思颖.阶段式的句法推导[J].当代语言学, 2009 (3) :207-215.
    [30]Epstein, S., A.Pires&T.Seely.EPP in T:More controversial subjects[J].Syntax, 2005, 8 (1) :65-80.
    [31]Chomsky, N.Problems of projection:Extensions[C]∥Domenico, C.Hamann&S.Matteini.Structures, Strategies and Beyond:Studies in Honor of Adriana Belletti.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15.
    [32]Boeckx, C.Understanding Minimalist Syntax:Lessons from Locality in Long-Distance Dependencies[M].Oxford:Blackwell, 2008.
    [33]Cecchetto, C.&C.Donati. (Re) labeling[M].Cambridge, MA:MIT Press, 2015.
    [34]Boeckx, C.Syntactic Islan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