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


     
    摘要:以存活式推导模式为理论基础,英汉语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的出现是话题成分与中心语在进行合并操作时产生特征匹配的结果,而阻隔效应的消失则来源于话题和中心语两者间的特征不匹配。定指效应作为阻隔效应在汉语话题结构中的体现,也可以通过特征匹配的分析加以解释。本文的分析可以将三类话题结构,即话题化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结构以及悬垂话题结构加以统一,体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解释wh-移位现象中的阻隔效应,从而为阻隔效应在非论元移位中的句法表现提供一致性的分析。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
    【关 键 词】话题结构 阻隔效应 合并 特征匹配 wh-移位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G2017D149);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目(2017XJJ1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353)
     
    一般认为, 英语话题句属于通过移位操作生成的非论元移位结构。[1]对于汉语话题句的研究, 生成语法学界则存在“基础生成说”和“移位生成说”的对立。[2,3]前者认为话题采用直接插入的方式进入句法结构, 而不涉及移位;后者认为话题通过移位至句首位置的方式生成。阻隔效应研究最早始于Ross[4], 他将阻隔移位的操作分析为不同类型句法孤岛的作用, 从而解释特定句子的不合格性, 典型的句法孤岛有wh-孤岛、复杂名词短语孤岛、主语从句孤岛、以及左边界孤岛等。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的话题结构, 阻隔效应都有可能产生作用。
    本文将以最简方案[5]下的存活式推导模式 (Survive model of derivation) 为理论框架, 考察英汉语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出现和消失的动机, 并统一分析不同类型的话题结构。本文还将讨论wh-移位现象中的阻隔效应, 从而实现阻隔效应在非论元移位现象中的统一分析。
    一、先前的分析和问题
    1. 话题结构中的阻隔限制
    Ross[4]提出英语话题结构中存在阻隔效应, 如:
    (1) a.*[This hat]iI believe the claim that he was wearing ti.
    b.*[John's]iI stole tibike.
    c.*[This hat]ithat he was wearing tiis certain.
    这三个句子分别违反了复杂名词短语孤岛条件、左边界孤岛条件、以及主语从句孤岛条件, 从而导致不合格话题句的出现。上述句子不合语法, 孤岛效应是其重要原因。孤岛效应的出现是因为违反了移位的局域性条件, 这说明英语话题结构通过移位操作生成。
    Huang提出汉语话题结构中同样存在阻隔效应[6]251-268, 如:
    (2) a.*[张三]i, [IP我很喜欢[ti唱歌的声音]]。
    b.*[张三]i, [IP我念了不少[ti写的书]]。
    以上两个句子违反了复杂名词短语孤岛条件, 因而都不合法。孤岛条件的出现说明汉语话题结构遵循移位操作的条件, 也就是说, 汉语话题结构也是通过移位生成的。
    Xu&Langendoen[2]以及徐烈炯, 刘丹青[7]则指出汉语中可以出现违反孤岛条件的话题句, 如:
    (3) a.[这个问题]j, [IP我从来没遇到过[IPti能回答tj]的人i]。
    b.[这本书]j, [IP[ti读过tj]的人i不多]。
    在这两句中, 话题成分从语缺位置 (gap) 移位到句首时, 跨越了复杂名词短语孤岛, 但是生成的话题句仍然合格。这些语料说明汉语话题结构中并不存在阻隔效应, 因而无需通过移位生成, 从而为“基础生成说”提供证据。除此之外, “基础生成说”还得到Hu&Pan[8]以及杨小龙, 吴义诚[9]等研究的支持。
    2. 阻隔效应的动因
    Shi[10]以及袁毓林[11]提出汉语中第三人称的代词在指代非生命物体时, 如果没有与介词共现, 那么该代词则可以不出现。一旦话题为有生命的物体, 话题结构则必须遵守孤岛条件, 如 (2a) 以及 (2b) , 同样的例子还有:
    (4) *[张三]i, [IP我认识很多批评ti的人]。
    这一分析存在明显反例。当话题为有生命的物体时, 话题结构同样可以不受孤岛条件的限制。[12]92-99如:
    (5) a.[这么顽皮的孩子]i, [IP我找不到愿意收养ti的人]。
    b.[那个坏蛋]j, [IP我没见到过一个ti敢管tj的人i]。
    这些语料说明生命性并不是决定话题句合格与否的标准, 从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出发并不能解释汉语话题结构中所出现的阻隔效应。
    Xu&Langendeon[2]指出当包含话题语缺的名词短语为定指 (definite) 信息时, 生成的话题句会不自然。如果这一名词短语表示非定指, 生成的话题句则是合格的, 如:
    (6) a.*这本书, 我想读过的人来了。
    b.这本书, 我想读过的人不多。
    在 (6a) 中, 谓词“来了”说明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具有确定性, 因而此时“读过的人”属于定指的内容。在 (6b) 中, 谓词“不多”只是强调“读过这本书的人”的数量, 而不特定指称具体的人物, 因而此时“读过的人”属于非定指的内容。这样来看, 定指条件应该是话题结构中阻隔条件能否被违反的决定因素。如果包含话题语缺的复杂名词短语表达定指意义, 那么该话题结构就不合格;反之, 该话题结构就是合格的。 (3) 中两个话题句都是合格的, 其原因在于包含话题语缺的名词短语“能回答的人”和“读过的人”都表示非定指的内容。如果加入一些修饰成分将它们变换成表定指的名词短语时, 上述两句都将不再合格, 如:
    (7) a.*[这个问题]j, [IP我从来没遇到过[IP那个ti能回答tj]的人i]。
    b.*[这本书]j, [IP[ti那些读过tj]的人i我不认识]。
    由此来看, 定指效应可以为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的消失提供理据。如果话题结构中出现阻隔效应, 话题结构应该是通过移位生成的, 从而实现英汉语话题结构的统一分析。
    3. 话题结构的复杂性
    从上述分析来看, 似乎话题结构可以通过移位生成, 但语言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陈平[13]指出汉语中的话题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话题化话题结构 (topicalization topic construction) 、左偏置话题结构 (left-dislocation topic construction) 、以及悬垂话题结构 (dangling topic construction) , 如:
    (8) a.这个孩子, 我很喜欢t。
    b.这个孩子, 我很喜欢他。
    c.水果, 我最讨厌香蕉。
    在话题化话题结构 (8a) 中, 句首的话题在评述部分保留一个语缺的位置, 从而为移位分析法提供证据。在左偏置话题结构 (8b) 中, 语缺的位置由一个复述代词 (resumptive pronoun) “他”填充。在悬垂话题句 (8c) 中则无法找到话题成分可以重构的位置。这说明移位分析法可以用来分析话题化话题结构, 但是对于左偏置话题结构和悬垂话题结构则无能为力。
    Shi[10]认为移位分析法可以解释汉语中的悬垂话题结构, 所需要的是对现有的话题结构进行补缺和重新分析, 如:
    (9) a.那场火, 幸亏消防员来得快。
    b.[那场火]i, 幸亏消防员来得快, 所以ti才没有造成损失。
    这样的分析虽然可以创造一个话题可以重构的空位, 但是所补缺的材料具有随意性, 有时所补的材料中仍然无法找到话题可以重构的位置, 如:
    (10) 那场火, 幸亏消防员来得快, 所以大家没有多大损失。
    更为棘手的是, 某些悬垂话题句, 如 (8c) , 则很难在评述部分补上拥有语缺的子句。再看英语中的话题结构, 如:
    (11) a.This child, I like very much.
    b.This child, I like him very much.
    c.*Fruit, I hate bananas the most.
    与汉语不同, 英语中的话题结构只存在话题化话题结构 (11a) 和左偏置话题结构 (11b) , 而无悬垂话题结构 (11c) 。只有英汉语中的话题化话题结构可以通过移位生成, 而英汉语中的左偏置话题结构和汉语中的悬垂话题结构则无法通过移位生成。这样来看, 移位分析法也无法对英汉语中的话题结构做出统一的分析。
    二、基于特征匹配的分析
    1. 理论基础
    存活式推导模式[1445,15]是最简方案下的一种纯推导式生成模式。该模式认为从词库中提取的词汇项XP在与最大投射YP进行合并时, 如果XP具有一个尚未核查的特征与中心语Y不相匹配 (incompatible) , 那么XP就可以在词库中存活 (Survive) , 并通过再次合并 (Remerge) 的方式进入到YP上一层的最大投射ZP中。YP将持续进行这一存活和合并操作直至所有特征的全部核查。以who do you hate?为例, 其生成过程如下:
    
    首先, hate和who合并形成VP投射, who因为具有与中心语hate不相匹配的[WH]特征, 因此在词库中得以存活。当vP, TP, 以及CP获得投射后, who需要分别合并到这三个句法投射的指定语位置, 以核查[WH]特征。只有在合并到CP的指定语位置时, who的[WH]特征与C的特征才形成匹配, 从而实现该特征的核查。同理, you也因为[CASE]特征需要在词库中存活并在TP的指定语位置完成特征核查, do因为它的中心语特征需要在C处完成特征核查的任务。当推导完成后, 所有合并和再合并的成分被分别移交 (Transfer) 至PHON和SEM两个接口进行语音和语义诠释。根据Nunes[16]提出的线性化 (linearization) 模式, 句法成分的不同复本需要在特征得以核查的位置进行拼读, 而其它位置上的复本都需要删除, 这样就最终形成who do you hate这一合格的线性化结构。
    2. 阻隔效应的分析
    首先看话题化话题结构的生成, 其推导过程可以通过 (13a) 和 (13b) 加以展示:
    
    英汉语中的话题结构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以汉语话题结构为例, 首先生成VP“很喜欢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因为[TOP]特征与中心语V不相匹配而在词库中得以存活。当“我”和VP合并形成vP时, “我”因为格位特征[CASE]尚未核查而得以存活。“这个孩子”合并到vP的指定语位置时, [TOP]特征也没有得到核查, “这个孩子”继续存活。在TP投射中, “这个孩子”和“我”都合并到TP的指定语位置, “我”和T形成特征匹配, 核查[CASE]特征, 而“这个孩子”因为[TOP]特征尚未核查而继续存活。在句首话题短语TopP获得投射后, “这个孩子”合并到该投射的指定语位置, 此时中心语Top核查了“这个孩子”的[TOP]特征。此时所有特征均得以核查, 推导宣告结束。在PHON层面中, 不同的合并复本在获得特征核查的位置进行拼读, 从而形成合格的话题化话题句。
    汉语话题结构中存在阻隔效应, 这可以通过定指效应加以分析, 但是这只是对于语言现象的描写, 仍然缺乏解释性。以 (6) 中的两则语料为例, 其结构式为:
    
    “这本书”作为句子的话题成分, 具有话题特征[TOP]需要核查。话题一般为有定的成分[18], 因此话题成分“这本书”也具有[+DEFINITE]特征。按照存活式推导模式, “这本书”需要在每一个最大投射得以构建后, 采取多次合并的方式进入到该最大投射的指定语位置, 从而以连续循环的方式进行句子的推导。当DP获得投射后, “这本书”将合并到该DP的指定语位置以便核查话题成分“这本书”的[TOP]特征。在 (14a) 中, 主语DP具有无定的特征。根据一致操作[20], 该DP的中心语D也具有[-DEFINITE]特征。此时D的[-DEFINITE]特征与话题的[+DEFI-NITE]特征不相匹配, 因而话题成分“这本书”可以在词库中得以继续存活, 最后使得句子成功生成。但是在 (14b) 中, 主语DP具有有定的特征, 因此中心语D具有[+DEFINITE]特征。当话题成分“这本书”合并到DP的指定语位置时, 话题成分和中心语D具有相互匹配的[+DEFINITE]特征, 从而导致话题成分“这本书”无法继续存活, “这本书”也就无法再合并到句首的话题位置, 从而导致推导的失败。这一推导过程的核心操作是话题成分合并到DP的指定语位置, 并进行特征匹配的检测。存活式推导模式以最大投射作为局域的单位, 从而使得这个操作成为可能, 因而提供了解释定指条件的可能。其它相关语料也可以按照这一方式进行分析, 如:
    
    前两句话题句中出现了阻隔效应, 其原因在于语境决定了评述部分中DP的中心语D具有有定特征[+DEFINITE]。话题“张三”因为[TOP]特征核查的需要进行再次合并, 当“张三”合并到DP的指定语位置时, “张三”的有定特征[+DEFINITE]同D的有定特征[+DEFINITE]形成匹配, 从而导致“张三”无法存活, “张三”也就无法合并到句首的话题位置。在后两句中, 阻隔效应不复存在, 其原因在于评述部分DP中的D具有无定特征[-DEFINITE]。此时, 话题成分同样因为[TOP]特征核查的需要而进行再合并, 但是此时话题成分的[+DEFINITE]特征与D的[-DEFI-NITE]特征无法形成匹配, 从而使得话题可以继续存活并最终合并到句首的话题位置, 从而形成合格的话题句。
    再看英语话题句中的阻隔效应:
    
    在 (16a) 中, 宾语DP的中心语为定冠词the, 因此D具有[+DEFINITE]特征。在 (16b) 中, 属格名词短语属于限定性的表达[21], 因此D也具有[+DEFINITE]特征。在 (16c) 中, 主语为CP投射, 承载DP的功能, 因此C也具有[+DEFINITE]特征。当话题成分合并到这些投射的指定语位置时, 话题成分与中心语形成[+DEFINITE]特征的匹配, 从而导致话题成分无法在词库中继续存活, 进而导致推导过程的失败, 从而生成不合格的话题句。再看汉语中对应的语料:
    (17) a.*这个帽子, 我相信他戴过的说法。
    b.*老王的, 我偷过自行车。
    c.*那个手表, 他戴过的被偷了。
    这些语料说明复杂名词短语孤岛条件、左边界孤岛条件、以及主语从句孤岛条件在汉语话题结构中同样存在, 因而也可以通过存活式推导模式加以分析和解释。
    综上所述, 当话题成分在推导的过程中与某个中心语形成特征匹配时, 话题成分将无法在词库中存活, 也就无法再次合并到句首的话题位置, 从而导致推导的失败。只有在不出现特征匹配的情况下, 话题成分才能连续存活和合并, 并最终生成合格的话题句。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出现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特征匹配的结果, 而定指效应的出现则是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的表现方式, 因此定指效应也可以通过特征匹配加以分析。
    3. 三类话题结构的生成
    上述分析关注的是话题化话题结构, 对于左偏置话题结构和悬垂话题结构而言, 存活式推导模式也可以对之进行分析。首先是左偏置结构, 如:
    (18) a.这本书, [IP我想[DPD[-DEFINITE]tj读过它的人j]不多]。
    b.*这本书, [IP我想[DPD[+DEFINITE]tj读过它的人j]来了]。
    当语缺位置由复述代词填充时, 定指效应和阻隔效应仍然存在, 这说明话题“这本书”合并的原始位置是由复述代词占据的语缺位置。问题是为何该语缺位置出现了显性复述代词, 而不是空语类?
    Hornstein[22]7提出复述代词应当分析为语法构形成分 (grammatical formatives) , 也就是说复述代词可以作为某些复杂句法成分进行转换拼读的结果。如果 (18a) 中位于DP内的“这本书”也进行完全拼读, 就会形成“这本书, 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多”这一不合格的语序。根据反对称性理论[23], 此时会出现“这本书”先于“这本书”这一自相矛盾的线性化要求。如果将DP中的“这本书”拼读成复述代词“它”, 此时线性序列要求则变成“这本书”先于“它”, 这样的拼读要求则不存在问题。这样来看, 左偏置话题结构和话题化话题结构具有相同的生成过程, 所不同的是左偏置话题结构还存在PHON层面的转换拼读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拼读方式没有违反包含条件 (Inclusiveness Condition) [5]。这一条件要求句法运算过程中不能加入词库中词汇项所不具有的内容。将“这本书”转换拼读成语法构形成分“它”这一PHON层面操作并没有在运算过程中加入任何词汇项所没有的内容, 因而并没有违反包含条件。另外, 这一拼读模式只是对已有句法成分进行语音转换拼读, 整个过程并没有加入新的成分, 因此在PHON层面这一条件也没有被违反。
    悬垂话题句无法在评述部分找到重构的位置, 因此悬垂话题直接合并到句首TopP的指定语位置。这样来看, 三类话题结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通过合并生成, 所不同的是话题化话题结构通过合并和存活生成, 左偏置话题结构通过合并、存活、以及转换拼读生成, 而悬垂话题只通过合并生成。合并操作体现了三类话题结构的共性, 而合并与存活以及转换拼读的不同组合造成了三类话题结构的个性特点, 这些语法操作的不同选择造就了英汉语中不同话题结构的异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