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吴语“囥”的多功能模式和语法化


    【摘要】“囥”本义为“藏(物北部吴语中还有“存放”义,南部吴语中则另有“置放”“存在”等义,温州方言中还可用作动后处所介词.苍南吴语中,“囥”还可与“犼那儿”组合作持续体标记.据“囥”的共时地域分布可推测,其语义演变和语法化路径为“藏(物)〉存放〉置放〉存在〉处所介词〉时间介词”.由“藏(物)”到“存在”的演变,是其语义特征要素逐渐脱落,而语义泛化的过程.这种微观层面的语义参数的量变最终导致其宏观层面的句法地位的改变.“囥”语法化的机制为双动词结构的重新分析,其直接诱囥是语义羡余.“囥”的语法化过程中,语义、句法、语音、词汇系统存在互动和制约.
    【作者】姜淑珍[1] 池昌海[2]
    【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2]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杭州
    【期刊】《中国语文》 2018年第2期
    【关 键 词】“囥”吴语 多功能 语法化 语义泛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言接触视阈中的杭州话语法研究”(编号16BYY037)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发音合作人有:金美娟(苍南)、单涛(杭州)、蒋冰冰(平阳)、朱子璇(温州)、黄晓东(金华)、盛益民(绍兴)、王洪钟(海门)、王文胜(遂昌)、卢笑予(临海)、袁文韬(上海)、方渝萍(龙泉)、尤培林(苏州).本文写作得到BemdHeine、汪化云、李旭平、史文磊、邵斌、盛益民、王芸华诸位先生帮助,初稿在第九届国际吴方言研讨会上宣读,游汝杰、陶寰先生指出文中纰漏.本文曾获浙江省语言学年会青年论文评比二等奖,评委曾提出细致的意见.《中国语文》匿名评审专家给出了极为中肯且具有启发性的修改意见,作者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