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把+N+vv(双音节)”构式及构式压制


    摘 要:构式“把+N+vv (双音节)”中的“把”字句的处置性语法意义和vv (双音节) ABAB式动词重叠的“尝试”“轻松”语法意义存在着比较大的冲突与矛盾。前贤对“把+N+vv”句式结构的探讨基本上都以单音节的动词为主。根据构式及构式压制理论,穷尽性考察CCL语料库中进入“把+N+vv (双音节)”双音节动词,发现该构式体现出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双向压制特征,构式压制而使得动词重叠形式成为必然而且消解了“尝试”“轻松”义,词汇压制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把”的处置性。其构式义主要表现在体现说话人具有一定要求性的主观建议。
    关键词:动词ABAB式;“把+N+vv”;构式压制;词汇压制
    作者简介:曾祥喜,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62)。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98)。
    “把+N+vv”结构研究由陆俭明[1]提出后受到学界关注,所讨论的V都是单音节动词[2,3,4,5,6,7,8,9],关注“把+N+vv(双音节)”结构的研究不多,仅有少量成果[10]。
    语言的构式研究理论经Goldberg不断发展[11]2,4[12]4[13]1,构式压制(coercion)现象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4][15]1-47[16,17,18,19]。汉语“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处置”说自王力(1943)[20]始得到学界普遍认可[21,22,23]。构形重叠动词ABAB式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演变发展研究,如徐正考[24]、于江[25]、张涛[26]等;第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研究,主要观点为:1)“尝试”说,如吕叔湘(1942)[27]14、赵元任(1968)[28]56-235、朱德熙[29]42等;2)“短时”说,如王力(1943)[20]82-87、戴耀晶[30]75-79等;3)“轻松”说,如王还[31]、刘月华[32]等;4)“命令”说,如李宇明[33];5)“复杂”说,如邵敬敏、吴吟[34];第三,认知研究,如王还[31]、陈立民[35]、李冬青[36]等,认为动词具有动作的反复性、终点性特征及序列式认知过程,但均未涉及ABAB式重叠的动词特征。如果我们将“把”字句(“把”+N+V+X)视为构式,其构式义应该具有[+处置][+结果]语义特征,“把”字句的构式义与动词重叠vv的“尝试”“轻松”“短时”等意义存在着不兼容或不匹配。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把+N+vv”中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消解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构成构式“把+N+vv(双音节)”。
    本文拟以构式及构式压制理论为基础,探讨“把+N+vv(双音节)”构式以及构式压制。语料来源为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分为两次提取,一次提取“把”字句,二次提取是逐个查验筛选在“把”字句中能重叠的222个双音节动词1。
    一、构式“把+N+vv(双音节)”
    (一)构式的定义及理解
    构式,Goldberg的定义是:
    C is a CONSTRUCTION i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i or some aspect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some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12]4。对构式的理解,Goldberg曾补充,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Constructions-form and meaning pairings)[13],但仅仅“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不一定全然为构式[37]。我们认为,构式的意义不是形式上1+1=2,或者,其意义无法从已有的构式中预测,即每一构式具有其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构式的意义。
    (二)“把+N+vv(双音节)”构式形式
    作为构式的形式,每个部分都不可或缺。“把+N+vv(双音节)”充分体现出构式的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和整体性。我们以使用频率最高的“整理”为例分析如下:
    A组:
    (1)把这些不要的东西整理整理
    (2)你们把这里整理整理
    B组:
    (1’)*把这些不要的东西整理
    (2’)*你们把这里整理
    B组中的构式形式由A组的“把+N+vv(双音节)”变成了“把+N+v(双音节)”,一旦动词不重叠,句式不成立。汉语中存在一定的光杆动词“把”字句,能进入这类“把”字句的双音节动词一共有45个,这些动词“在表‘影响性’之义上是自足的”,表达了“致使对象处于某种完成状态”之意。[38]所以,本文所讨论的对象不是“把字句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能简单概括得了的,动词重叠在这个构式中是必需的。
    与“把+N+vv(单音节)”结构相比,构式的变式特点不同。一般认为,动词重叠结构的基本式是“vv”,变式可以为“v一v、v了v,v了一v”等,双音节的重叠式ABAB不能进入变式三[31]。在构式“把+N+vv(单音节)”中,vv的变式“v一v、v了v”都可以带入,如“把衣服洗洗”,可以扩展为“把衣服洗一洗”或者“把衣服洗了洗”,也就是说,构式“把+N+vv(单音节)”可有变式“把+N+v一v(单音节)”和“把+N+v了v(单音节)”。而构式“把+N+vv(双音节)”的情况却不一样。如:
    C组:
    (1’’)*把这些不要的东西整理一/了整理
    (2’’)*你们把这里整理一/了整理
    C组中的无论变成“把+N+v一v(双音节)”或“把+N+v了v(双音节)”,句式都不成立。与“把+N+vv(单音节)”不同,该构式不存在变式。事实上,在我们穷尽性收集的“把+N+vv(双音节)”语料中,ABAB式的vv不仅没有变式“v了一v”,也没有“v了v”,vv的变式都不能进入构式“把+N+vv(双音节)”中。
    (三)“把+N+vv(双音节)”是一个构式
    与“把+N+vv(双音节)”在语法形式上完全相同的是“把+N+vv(单音节)”。
    “把+N+vv(单音节)”的句法结构语法意义等研究成果颇丰,基本观点大多认为该结构中的N多为受事宾语且具备[+待加工]/[-如意]的特征,v则具备[+持续]/[+重复]的特征,整个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其语法功能相当于表示结果意义的述补短语。[2,3][5][8]“把+N+vv(双音节)”中的宾语和动词的特征与“把+N+vv(单音节)”中的宾语和动词虽然基本相同,但“把+N+vv(双音节)”的全部意义无法从“把+N+vv(单音节)”中预测推理。如:
    A组:A’组:
    (3)把这边的工作安排安排(3’)*把这边的工作安排一/了安排
    (4)把大坝和稻田的事处理处理(4’)*把大坝和稻田的事处理一/了处理
    B组:(例子出自张谊生1997)B’组:
    (5)把马刷刷把酒热热(5’)把马刷一/了刷把酒热一/了热
    (6)把数目点点把情况谈谈(6’)把数目点一/了点把情况谈一/了谈
    B组单音节构式都可扩展为B’组构式,而A组双音节动词不可扩展,两者的构式形式不同。B组的vv的语义特征,无论N是处置对象还是计量对象或者陈述对象,“vv的实施将会产生可以预料的积极的变化”[2],我们可以从B组vv的语义特征部分地推测出A组vv实施将会对N产生可以预料的积极变化,但并不全面,同时,B组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具有明显[+轻松]的语义特征是双音节动词重叠不具备的。冯雪认为,双音动词ABAB式重叠是对动词AB式表义程度的“再强调”[10],“把+N+vv(双音节)”中vv具有一定的强调意义,无法从已有的构式中预测。
    因此,我们认定,“把+N+vv(双音节)”是一个构式。
    二、构式“把+N+vv(双音节)”中的N和v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标注了能够重叠的双音节动词有222个,逐一在CCL“把”字句中二次查验,我们最后提取到65例50个能够进入构式“把+N+vv”的动词。
    (一)“把+N+vv(双音节)”中N的语义特征
    “把”字句的N,普遍观点认为是有定的,而且是处置的对象。[22]“把+N+vv(双音节)”中N的句法语义都是动词的对象。在65例N中,核心名词中45例是抽象名词(性),20例是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前贤分别侧重于词义如黎锦熙1924[39]97、吕叔湘1942[27]17等,或语法特点即抽象名词与量词的组合能力如赵元任1968[28]235、朱德熙[29]42等加以界定,本文不再赘述。大多数学者认为,名词的典型特征是“空间性”,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是“性质性”[40,41,42,43],名词空间义的强弱性李宇明[33]、王珏[44]24、刘顺[45]42-45等都曾研究过,虽然他们所列的等级序列不完全一致,但相同的结论是抽象名词空间性弱。张伯江认为,抽象名词“不是名词里的典型成员”,它的“空间特征相对较弱”,“有些抽象名词带有明显的性质意义”。[40]谭景春也认为名词的事物性强时性质性就弱。[46]总之,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相比而言,空间性减弱的同时程度性加强。上述45例中为抽象名词(性)的词语是:
    工作、事情/事、理论(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灵光劲、情况、意见、成绩、想法、
    经过、条件(吃喝)、思想、身体、话、矛盾、问题、企业、戏、人财物、“四旧”、
    方法、时间、规格、好处、(真)题、军队、经验、功课、衣物、劳力、它、韩文的、东西、书(知识)
    这些抽象性的名词(语)虽然空间特征弱,但并不具有明显的性质意义,语义上没有可想象的空间。它们在“把+N+vv(双音节)”中具有事物的整体性特征,而且都具有可变性。典型的如“把这边的工作安排安排”“把恋爱经过跟姐姐汇报汇报”“把婚姻问题考虑考虑”等,非典型的如“把它很好地分析分析”“把中山先生的衣物重新整理整理”“把已有的书消化消化”等。
    在20例具体名词中,12例是指称“人”的名词、专有名词或代名词,如“小离儿、自己、赵信书、她、(勤杂)人员、李敖、小妮子、您、解文华、东西、孩子”等。这些指人的词语在语境中词义都发生了“局部化”的变化,专指局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类:1)意指人的内在的某种或某些特征;2)意指外在的某些特点。前者如“把李敖/小妮子/您/教训教训”“把解文华教育教育”“把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狠狠地收拾收拾”,与之相组合的动词多为“教育批评”类;后者如“把自己/赵信书/她打扮打扮”等,与之组合的动词为“打扮”类。
    另外,8例具体名词是一般普通名词,“三轮”“住所”“饭桌”“地图”“宅子”“坟”“家”“炉子和烟囱”等。这些作为整体事物出现的名词语义上也被“局部化”,如“把东西拾掇拾掇”“把坟修理修理”等,与指人的名词相同的是词义隐含一定的负向语义色彩,而隐含负向性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待改变性,与之组合的动词为“收拾修理”类。
    因此,“把+N+vv(双音节)”中N的语义具有[+待改变]特征。
    (二)“把+N+vv(双音节)”中v的构词特征
    在这50个能进入构式“把+N+vv”的动词中,除了4个是动补结构和一个连动结构2外,其余都是联合式动词,且都是动素+动素。具体如下:
    
    上述联合式动词的两个动素语素义之间不存在先后原因目的等语义关系,地位平等,共同出现,而且两个语素义呈现出近义关系,语素义+语素义基本等于词义。如教训、清理、组织等:
    (7)汪局长说:去把李敖教训教训。
    (8)顾处长想在动手术之前,把处里的事情清理清理。
    (9)老包,你把厂里的劳动力都组织组织,编个保安队嘛!
    例(7)“教训”语素“教”和“训”的语素义“教导”“训诫”意义相近,都是教育的方式;例(8)“清理”“清”和“理”的语素义“清除”“整理或处理”意义相近;例(9)“组织”语素“组”和“织”的语素义“组合”“用针使纱或线相互套住”意义相近。这些联合式的动词与能进入“把”字句的光杆动词在构词特征上完全不同,具有动作性而无“影响性”。
    (三)“把+N+vv(双音节)”中v的语义特征
    学界一般认为,可以重叠的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性动作动词和自主性动作动词。[47]165持续性动词,可以表示动作反复进行,在动作发出后可以转化为一种状态,带上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延续。[34]上述进入双音节重叠动词“把”字句的v都自主性动词[48],但不是持续性动词,都不能带“着”表示状态,为非重复动词。
    “把+N+vv(双音节)”中v动作具有一定的结果期待性或积极目标。上述50个可进入构式“把+N+vv(双音节)”中v(除“翻弄”“折腾”外)虽然在构词上不是动结式,但动作行为的结果预期是明显且正向的。如:
    (10)把你的话解释解释
    (10’)把你的话解释清楚
    (10’’)*把你的话解释含糊
    例(10)中动词“解释”动作完成可能出现积极结果“清楚”,并且这个结果是说话人所期待的结果。进入构式“把+N+vv(双音节)”动词“折腾”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也发生了改变。如:
    (11)然而我仿佛觉得把希尔贝特身边的事这么折腾折腾、翻弄翻弄,也许可能从中得出点可喜的东西。
    (12)心里巴望着小英雄哪天能落到平地上与他一块把那题目好好折腾折腾。
    例(11)“折腾”“翻弄”,根据语境上下文“得出点可喜的东西”可以判定这两个动词的结果是正向的,也是说话人所期待的;例(12)“折腾”,结合上文“巴望”也可以判定说话人期待动作完成的结果。
    “把+N+vv(双音节)”中v动作主要通过脑力活动来完成实施。徐艳平3曾提及“把”字动词重叠句中的动词“17.7%是需要借助大脑或身体的综合协调来完成”[7]的。在“把+N+vv(双音节)”中v的动作活动完成以及实施基本上都是全部或部分脑力活动。以[±用脑]来区分上述50个动词,只有“活动”是完全用身体部位的动作动词,“打扮”“收拾”“拾掇”“折腾”等动词是脑和用身体某一部位同时参与完成的动作,其余大多数动词都是用脑来完成的动作动词。如“收拾”:
    A组:
    把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狠狠地收拾收拾
    B组:
    最好先把饭桌收拾收拾。
    还不把地上收拾收拾
    必须先把这个收拾收拾
    打算把家里的猪圈收拾收拾
    把办公室收拾收拾
    把两三个空罐收拾收拾
    我们把这里收拾收拾
    C组:
    晚上把自己收拾收拾
    上述A组的“收拾”可理解为“教训或打骂”,文意为“教训”;B组的“收拾”意为“整理”“清理”;C组的意为“打扮”。无论“教训”“整理”“清理”还是“打扮”,这些动作的实施和完成都具有[+用脑]特征。
    因此,可以说,“把+N+vv(双音节)”中v具有[+正向目的性][+用脑]的语义特征。
    三、构式“把+N+vv(双音节)”构式压制
    最早提出“把”字句的“处置性”的是王力(1943)[20];宋玉柱[21]、马真[49]113-117对“把”字句的“处置”特征理解更宽泛;薛凤生[50]、戴浩一(1989)[51]等学者提出“把”字句具有“致使性”;沈家煊认为“把”字句的处置是表达“主观处置”,“把”字句具有说话人的“主观性”[22]。也有学者对“把”字句的“处置性”提出质疑,吕叔湘曾指出“把”字句并不都表示处置,并以“你把这句话再好好想想看”为证[52]176-199;梅广认为“处置”是动词的功能而非“把”字句的,可以说否定了“把”字句的“处置性”[53]。无论学界的研究结论是赞同或反对“处置”说,“把”字句的语法意义究竟是什么,在不同类型的“把”字句研究清楚后才有可能更准确。
    动词重叠式vv的语法意义,多倾向于支持“尝试说”“短时说”或“轻松说”。“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无论是“处置说”还是“致使说”,都与“尝试”“短时”“轻松”等相矛盾、不匹配。那么,在“把+N+vv(双音节)”这个构式的构成中,构式压制(constructional coercion)使构式不匹配不兼容的两个语法意义相互适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构式。
    构式压制,De Swart认为是“为了消除语义冲突或修补错误匹配而对组构成分进行重新解释的机制”[14]。Michaelis认为是“一个词项语义上跟它所出现的形态句法语境不相容,词项的意义就应该适应它所进入的结构的意义。”[16]国外学者基于英语、法语等语法形态所探讨的“压制”多为构式压制,即构式迫使词项(包括形式的和意义的)发生变化而适应构式需要。国内学者对“压制”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李勇忠认为当构式义和词汇义相互冲突,“构式义或词汇义占优先地位,从而消除冲突”,这种意义冲突的消除就是“压制”。[17]王寅基于Goldberg“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11]2提出存在两种“压制”即“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构式压制是构式的题元结构“改变动词的论元结构,从而使得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变化”;词汇压制“词汇占据主导地位,将其自身的意义和用法压向构式,使看似不可能的表达式变得可以接受或改变句义”[18]并且认为,句子的意义是“词汇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的共同产物”[54]374。
    我们认为,“把”字句和“vv”在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不匹配、不相容通过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最终形成“把+N+vv(双音节)”构式。
    (一)构式压制迫使“把+N+vv(双音节)”中v重叠
    虽然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语法形态[55]7,但动词重叠在汉语被视为一种构形手段,而且学界普遍认为动词重叠为“尝试态”[27][29],与“着”“了”“过”等构成汉语动词的“体”系统。Michaelis专文讨论过英语、法语的进行体和完成体的“体压制”,构式压制而使动词改变意义。[15,16]在“把+N+vv(双音节)”构式中所表现的构式压制是通过动词形态或形式的改变满足构式形式需要而使语义匹配。
    虽然汉语中存在一定的光杆动词“把”字句[38],但普遍性的结构形式是“把”+N+V+X,“X”在构式中不可或缺,“把”构式的结果或状态的变化通过“X”显现,处置义通过“X”而凸显。
    A组:
    (13)把你的话解释解释
    (14)把学校条件改善改善
    B组:
    (13’)*把你的话解释
    (14’)*把学校条件改善
    C组:
    (13’’)?把你的话解释了
    (14’’)?把学校条件改善了
    上述B组动词“解释”“改善”等动词后未出现“X”项,因为动词在表义性上的不自足而不能构成光杆动词“把”字句。C组动词后“了”可作为“把”的“X”项,但因为“了”具有完成态或已然的语法意义,与“把+N+vv(双音节)”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未然的语义特征不符。汉语“半独立”的词表示形态“缺少普遍性”,“有的场合要用,有的场合可用可不用”[55]7。动词重叠式如果我们视为独立的词来表示形态,也不具有普遍性,在“把”构式中表达对结果的正向性具有一定期待但又未明言结果的情况下,重叠的动词就成为唯一可充当“X”项的语言项目。因此,我们认为该构式中动词的重叠项是因为“把”+N+V+X构式压制的结果,构式压制改变了动词形式,构式压制后“把”的主观性[22]说话人期待对N实施改变与vv动作行为的“再强调”[10]语义匹配。
    (二)构式压制消解了“vv”的“尝试”义
    正如吕叔湘、赵元任、朱德熙[27,28,29]等前贤的观点,vv具有“尝试”义,但在“把+N+vv(双音节)”中,通过构式压制,vv的“尝试”义被消解了。如:
    (15)化妆、服装!过来,把他们两个给我好好打扮打扮,等会儿上镜试试看。
    (15’)*化妆、服装!过来,把他们两个给我好好打扮打扮看,等会儿上镜试试看。
    (16)我对你们说,从今天起,大队就集中活动,在干部会上你们两个要把思想检查检查。
    (16’)*我对你们说,从今天起,大队就集中活动,在干部会上你们两个要把思想检查检查看。
    (17)最好先把饭桌收拾收拾。
    (17’)*最好先把饭桌收拾收拾看。
    例(15)(16)(17)中,“把+N+vv(双音节)”在句中的无论处于分句中还是单句中,vv后动词都不能添加表示“尝试”意义的“看”,而在“把+N+vv(单音节)”单句中vv后能添加“看”以凸显vv的“尝试”义。也就是说,在“把+N+vv(双音节)”中,因为“把”字句的某种语法意义与“vv”原型所具有的“尝试”义不匹配或相矛盾,vv的“尝试”义经过构式压制而被消解。也就是说,在“把+N+vv(双音节)”中,vv不再具有“尝试”意义。
    (三)构式压制消解了“vv”的“短时”“少量”“轻松”义
    汉语中的名量短语“一会儿”可以表示“短时”,动量短语“一下”具有“短时”“少量”义,李珊曾用“一会儿”和“一下”替换分析vv,认为都可以替换,“时量短和动量小是常常结合在一起的”,[56]但在“把+N+vv(双音节)”中,情况则不同。
    A组:
    (18)你去把明天工作安排安排
    (19)可以把他们两人的理由比较比较
    B组:
    (18’)*你去把明天工作安排一会儿
    (19’)*可以把他们两人的理由比较一会儿
    C组:
    (18’)你去把明天工作安排一下
    (19’)可以把他们两人的理由比较一下
    B组中vv式用“一会儿”替换都不成立。这与前面所分析的vv“尝试”义在构式中与“把”字句语法语义不匹配类似,vv“短时”义被压制。而C组中vv式都可以用“v一下”替换,根据构式的定义对形式和意义的配对限定“当且仅当”,我们可以断定,构式形式“把+N+vv(双音节)”和“把+N+v+一下”应是不同的构式且具有不同的构式义。邵敬敏、吴吟将可重叠动词严格分为三类:瞬间动词V1、持续动词V2和非重复动词V3,V1的重叠表示“少量”,V3的重叠表示“轻量”,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是表示“少量”或“轻量”。[34]如前文所述,“把+N+vv(双音节)”中动词都是非重复性动词,不具有“次数少”意义,非重复动词因其“没有任何次数少的意义”而具有“轻量”意义,但“程度轻微”意义与“把”字句的意义相冲突,“轻量”义在构式中也被压制。李宇明则认为动词重叠可以“加大动量”[33],冯雪也认为动词ABAB式重叠是对动词AB式表义程度的“再强调”[10]。事实上,“加强”义与“把”字句的主观性语义匹配度更高,上述A组vv语气上正式些,具有一定的强调意义,C组“v一下”语气和缓些,具有一定的“轻松”义。所以,构式“把+N+vv(双音节)”中“轻松”义也被构式压制消解了。
    (四)词汇压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把”字句的“处置”义
    “把”字句具有“处置”义,王蕾曾提及有些“把”字句的处置性存在弱化现象[57],但她并未涉及“把”+N+vv(双音节)。在“把+N+vv(双音节)”中,“把”字句的“处置”义有所减弱。
    (20)把饭桌收拾收拾———
    *把饭桌收拾
    把饭桌收拾好/干净把饭桌收拾一下
    收拾收拾饭桌
    例(20)中动词“收拾”在“把”字句结构后不能是光杆,可以在动词“收拾”后添加补语“好/干净”适应“把”+N+V+X构式的需要,意在通过动作行为的实施以达到“处置”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把”字句。动词“收拾”后亦可添加动量短语“一下”作为“X”以满足“把”构式的需要,“一下”既可以表示“少量”,也可以表示“轻量”,在非重复性动词后表示“轻量”,具有轻松随意的语义色彩。动宾祈使句“收拾收拾饭桌”的命令性比动词重叠“把”字句更直接,语气更强。如果我们认为“把+N+vv”具有祈使语气意义4,“动词重叠一般表示命令、请求”[33],它单用只能出现在祈使句中,具有“祈使”意义[34],“把”字句具有“处置”意义,而且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处置”[22],那么,构式“把+N+vv(双音节)”的语气,“把”字句的处置性加上动词重叠的祈使命令语气,理论上看,命令性意义应该更强。但分析结果显示,它的命令性却弱于“动词重叠+宾语”结构,也弱于“把+N+vv+结果”,这种弱化应该是动词重叠的的词汇压制压向“把”构式的结果。词汇压制后的“把+N+vv(双音节)”中N的[+待改变]语义、说话人的主观期待与“把”构式相匹配,词汇压制在某种程度上压制消解了“把”的“处置”义。
    四、构式“把+N+vv(双音节)”构式义
    构式“把+N+vv(双音节)”形式由“把”+“N”+“vv”构成,其构式义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一)“把”+N———受事话题
    尽管主语与话题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汉语的主语与话题常常重合,而“把”字句的主语和话题则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把”字句的宾语具有话题性,曹逢甫将之称为“次要话题”[58],沈家煊也认为把字宾语具有话题性[22]。徐烈炯、刘丹青认为话题是有定成分、已知信息、听说双方共享信息、已被激活的信息、说话人有意引导听话人注意的中心,与焦点相对[59]26-27并认为“前置的受事论元属于话题”[59]215。通常,“把”字句的传信焦点一般在句末,是“自然焦点”[59]82,即“把”对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使其产生怎样的影响,发生怎样的变化,或处于怎样的状态。双音节动词重叠进入“把”字句后,动词后不存在其他补充说明性成分,传信焦点并未出现,虽然没有与话题相对的焦点,但其受事具有显著的“话题”性质。如:
    (20)把饭桌收拾收拾。
    (21)把这边的工作安排安排,到时候就放心会合去好了。
    (22)把自己打扮打扮,美化一番,等待着未婚妻到来。
    例(20)是“把+N+vv(双音节)”原型句,动词“收拾”重叠后没有任何补充性成分对受事“饭桌”加以说明,“干净”是可能的预期结果,但是在该构式中,传信焦点并不清晰明确,听话人只能凭借双方共有的认知和共享信息去理解。虽然没有出现焦点,但其中的受事“饭桌”具备上述“话题”的话语功能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VO“收拾收拾饭桌”受事论元“饭桌”前置而成为话题,它与“饭桌,(你)收拾收拾”中受事前置成为话题的话语功能性质是一样的。例(21)“把+N+vv(双音节)”作为复句的前一分句,即便还有后一分句作为下文,动作行为发生后的结果如何在句中也并未显现,“好/妥当”是可能的预期结果。例(22)“把+N+vv(双音节)”后有两个分句,动作“打扮”通过后一分句的“美化”可以预测结果,但是结果仍然没有在句中显现。在上述三例中,受事“饭桌”“工作”“自己”在说话人的话语表达中成为唯一话题。
    (二)vv双音节动词重叠———行为动作强调
    何融认为,动词重叠除可表示“减弱动作”,还可表示“加强动作”“加繁动作”[60];朱景松认为“强化动作、行为、变化的能动性”是动词重叠语法的语法意义之一,这种“强化能动性是动词重叠式最根本的意义”[61]。但他们的观点因为在具体研究论证中引例或方法不当而遭到质疑,如邵敬敏、吴吟即认为,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动词重叠前的修饰语而形成的。[34]下面,我们采用邵、吴的方法,将“把+N+vv(双音节)”中前有修饰语的vv加以分析。
    A组:
    (23)把身体彻底检查检查
    (24)把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狠狠地收拾收拾
    (25)把吕斌这个事好好地跟大家宣传宣传
    B组:
    (23’)把身体检查检查
    (24’)把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收拾收拾
    (25’)把吕斌这个事跟大家宣传宣传
    A组vv前出现了修饰语“彻底”“狠狠”和“好好”,去掉修饰语后变成B组原型式的“把+N+vv(双音节)”,B组中动词“检查”“收拾”“宣传”重叠后仍然具有加强动作的语义特征,通过语义强化而预设N的可能的积极变化。在这里,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构式中的形式,而不是单纯的双音节重叠式的语义特征。动词重叠,不仅如前所述,是构式形式的需要,也是构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该构式的v都是非重复性的用脑或部分程度用脑的动作动词,动词重叠主要意义在于强调动作行为的实施。如果要表示动作减弱,可以采用动量短语“一下”来补充说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也论述过。
    (三)“把+N+vv(双音节)”———主观性的建议
    沈家煊认为,“把”字句的主要语法语义是“主观性”。[22]“把+N+vv”如果独立成句一般被看作祈使句[62],邵敬敏、吴吟认为,动词重叠单独使用只出现在祈使句中[34]。就句子的语气分类看,祈使句是一种表达强主观性的句式,“把+N+vv(双音节)”以说话人的主观视角表达具有一定要求性的建议。下面我们根据“把+N+vv(双音节)”在句中的不同功能加以分析。
    (26)把已有的书消化消化。
    例(26)是独立成句的“把+N+vv(双音节)”,是该构式的常态,可看作祈使句,“已有的书”意指“已学习过知识”,动词“消化”重叠后强调动词行为实施的必要性或重要性,它是从说话人主观视角出发,要求听话人去实施某种动作行为,以期实现某种可预期的积极的变化。
    (27)把我们这个家整顿整顿一下岂不是更好吗?
    例(27)“把我们这个家整顿整顿一下”在句中作主语,动量短语“一下”尽管可以表达“轻量”,但该句是一个反义疑问句,语气副词“岂”以及否定+疑问的双重使用在句义上具有明显的加强意义,谓语部分的判断动词“是”和性质形容词“好”是对主语“对把我们这个家整顿整顿一下”的判定,说话人要传递的信息就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应该把我们这个家整顿整顿”,其句义仍然是从说话人主观视角提出一个具有命令性或要求性的建议,并期望对方实施,以实现一个双方可预期的积极变化。
    (28)我今天回家把主演和字幕还有片名都修改修改。
    例(28)“把主演和字幕还有片名都修改修改”作谓语中心,由该句的主语“我”可以看出它是陈述句,句子的语气类型虽然与典型“把+N+vv(双音节)”有所不同,但在句义表达上,它是说话人的主观意愿的表达,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对自己的要求并将要去实施完成的动作行为以实现一个预期的积极变化。
    (29)请你把刚才的话解释解释。
    (30)你帮我一起把中山先生的衣物重新整理整理。
    例(29)“把刚才的话解释解释”和例(30)“把中山先生的衣物重新整理整理”句法功能分别是兼语中心、兼语+连谓中心,句义的语气类型都是祈使(使令动词“请”字句一般被视为祈使句),构式在句中都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建议,并且建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或命令性。
    (31)唯一的纠正办法,就是由我自己把作品整理整理,出一部真的全集。
    例(31)“把作品整理整理,出一部真的全集”是顺承复句形式的小句作宾语,就小句看,“把+N+vv(双音节)”为前分句,后一分句“出一部真的全集”是行为动作实施后将要实现的事件结果。“把+N+vv(双音节)”构式表达的是说话人对自己的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把+N+vv(双音节)”构式所提出的建议对象一般是听话人,也可是说话人自己,表达出说话人对对方或自己的具有一定要求性的建议或期望。
    综上所述,“把+N+vv(双音节)”这个构式表征为:
    语用:说话人表达具有一定要求性的建议
    语义:受事[+待改变]动作[+用脑]
    句法:把Nvv
    本文主要着眼于构式内部的形成机制探讨“把+N+vv(双音节)”,该构式在语境语篇中的进一步分析尚需后续研究。
    附记:感谢杨婧、陈翕贤、陈雪等同学为本文提取查验语料的辛劳付出。
    参考文献
    [1]陆俭明:《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语文研究》,1990年4期。
    [2]张谊生:《“把+N+Vv”祈使句的成句因素》,《汉语学习》,1997年1期。
    [3]高平平:《谈“把”字句中的动词叠用》,《汉语学习》,1999年5期。
    [4]姜守旸:《“把”字句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5]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2001年6期。
    [6]于洪亚:《“动词+名词”中的动词重叠情况及其进入“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4期。
    [7]徐艳平:《论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期。
    [8]弋雅鹏:《“把+N+Vv”结构的句式语义》,《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9]郭鹏:《浅谈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范围》,《焦作大学学报》,2013年3期。
    [10]冯雪:《试析汉语动词ABAB重叠式的构形动因》,《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11]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2] Goldberg A E.《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4] De Swart H. Aspect shift and coercion.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998,16(2):347-385.
    [15] Michaelis L A. Word meaning,sentence meaning,and syntactic meaning. In Cuyckens H,Dirven R,Taylor J(eds.)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exical Semantics. 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3.
    [16] Michaelis L A.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pectual coerc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15(1):1-67.
    [17]李勇忠:《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8]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12期。
    [19]董成如、杨才元:《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外语学刊》,2009年5期。
    [20]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1]宋玉柱:《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语文研究》,1981年2期。
    [22]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5期。
    [23]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2期。
    [24]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3期。
    [25]于江:《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早期表现形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26]张涛:《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演变》,《科技信息》,2009年9期。
    [27]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29]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0]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31] 王还:《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63年1期。
    [32] 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年1期。
    [33]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1期。
    [34] 邵敬敏、吴吟:《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汉语学报》,2000年1期。
    [35]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2005年2期。
    [36]李冬青:《汉语动词重叠的认知分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年1期。
    [37]陆俭明、吴海波:《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中需要澄清的一些问题》,《外语研究》,2018年2期。
    [38]刘承峰:《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中国语文》,2003年5期。
    [3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40]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5期。
    [41]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5期。
    [42]储泽祥:《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1997年2期。
    [43]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6期。
    [44]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46]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98年5期。
    [47]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8]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6年2期。
    [49]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50] 薛凤生:《“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真的表示“处置”和“被动”?》,沈家煊译,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和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年。
    [51]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52] 吕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53] 梅广:《把字句》,《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78年27期。
    [54] 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55]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56]李珊:《双音动词重叠式ABAB功能初探》,《语文研究》,1993年3期。
    [57]王蕾:《“把”字句处置性的弱化———反观英译为被动句的“把”字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4期。
    [58] Tsao Feng-fu(曹逢甫).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7,15(1):1-54.
    [59]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60] 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1期。
    [6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8年5期。
    [62]张谊生:《“把+N+Vv”祈使句的配价分析》,沈阳、陆俭明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
    注释
    1动词为《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郑怀德、孟庆海、龚文兰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标注,能重叠。
    2(1)它们是:动补式:改善、减少、统一、推广;连动式:汇报。
    3(1)她认为“把”字动词重叠句中的动词“核心动词表现出较强的劳作性”,这些动词73%是需要借助手或其他工具完成。她文中所分析的动词多为单音节动词,对双音节重叠动词“把”字句分析基本没有涉及。
    4(1)张文所分析的重叠动词基本都是单音节动词。参见张谊生:《“把+N+Vv”祈使句的配价分析》,沈阳、陆俭明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第261-287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