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叶临之:欧亚之间的河与桥

http://www.newdu.com 2023-07-25 《中篇小说选刊》 叶临之 参加讨论

    

《海边的中国客人》写的是后苏联时代的故事,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勾连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多年。

写完《伊斯法罕飞毯》《中亚的救赎》《我所知道的塔什干往事》等篇目后,我才恍然想到这番系列写作的独特性。在经历更南方的“塔什干”,创作完勇敢的“月亮的女人”阿依后,领略到中国人初次融入世界的悲伤,我似乎又记起没有完成的事:那冰冷的远方,从后苏联时代开始的,有些关于高原与草原、欧亚之间河与桥的故事。图景是一条河流构成的,现实中的河(还有一条河,那是人类往前的潮流中流淌的河),其中还有一座桥参与。小说里的“欧亚新希望”餐厅提供了彻夜聊天的场所,里面有一道冷盘,“摆成城堡与桥的形状”,在我看来,它是化身,是欧亚之间的桥,我很想让它成为二十一世纪彼此能够沟通的渠道。

《海边的中国客人》完成了我构造“亚洲系列”的心愿,在发给《福建文学》的创作谈中,我喃喃自语般地写道:“亚洲人的命运总是一体的,活跃在中西亚的中国人连接着当地和国内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便在人物恩怨中展开了,欧亚,这一幅大的图景,在如此深远的纵深中,个体的选择与命运融入了历史,芸芸众生总在做些什么。在这历史语境下做些什么呢?是见证者呢,还是行动者,是无奈者呢,还是无聊者,小说的完成过程中,自然会给出答案。文学作为映射的艺术,在我们的时代,它依然能够展示时代,我总是怀有这样的信心,但这需要具体人物去连通,用文字去做结实的墙。

写作沉河时,我就像在描写自己。这话在多个场合,我都说过。这确实关乎到我自己,“我来到这里,到底为干什么呢?”我总是询问自己。那么刻画一个与我一样的中国人吧,把我自己放进中亚,而这样一个人物喜欢独处,享受忧伤,他喜欢瓷实的声音,带着一种疏离、警醒、负责的工作态度,他还会犯错。他是汉人,却喜欢马,他常给马梳理鬃毛,照料妻儿,管控社交的距离。在具象的“马”后面,还有更虚的一面是他深望着现实,他站在河边,就这样望啊望,无能为力,痛心疾首,最后把照片丢进额尔齐斯河。就是这样一匹深沉的马,历史中的马,特殊语境下的马,在这里,化为点点滴滴闪光的雨,滴在冰冷的玻璃上。冬季连绵的雨夜,不是主人公的他听着揪心故事。

这样说,系列写作中,继飞奔湖中飞毯的帅奎后,我又完成了两个独特的人:沉河就像“月亮的男人”,沉河和阿依,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乌兹别克女人。而且,两个人都不是主人公。

我写作“客人”时,时常想起名画《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画里透露的幽光,化为一点点光色与留念。

我又想起《如歌的行板》。它是改写自曾经被认为的东方——“小亚细亚”的民谣,而我们这真正的东方在后苏联时代到底是如何参与欧亚大陆的故事,欧亚之间河与桥的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希望读者能从这篇小说里找到少许解读。

更前卫的问题是,我们该往哪里走?这便涉及了当时态下的选择,作为孤勇者,他总是会选择更有责任的道路,无所畏惧地接受现实的改造,走上自我剖析和更新的心灵道路。写作《海边的中国客人》前后,我反复地查看库切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奇迹般的年代》,库切分析陀翁在“历史性危机”和“他个人生活恐怕也是如此”(指危机)下的写作背景,同样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奇迹般的年代,而这需要我们留下些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