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晁《母女与蛇》:一把锈剪刀闪耀出的人生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22-04-22 《大益文学》 凌之鹤 参加讨论

    关键词:《母女与蛇》 李晁
    对于蛇这种阴郁的冷血动物,无论在东方意识还是西方文化里,都曾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和神秘的禁忌,通常被迷信者敬为“神蛇”,而其象征或隐喻,不外乎智慧、奸猾、狠毒、凶残——总之是令人敬而远之的不祥之物。文学小品文之鼻祖、古希腊散文家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其名篇《人物素描•迷信》里曾写过,迷信的人,“他家里发现一条蛇则大呼萨巴,若是神蛇则就地修筑一座小庙”。蛇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大多是害人的精怪,即便是以爱情的名义上演了千百年的《白蛇传》,那痴情绰约绝色的白素贞和侠义的小青也未必人人喜爱。撇开各种骇人听闻不说,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遇蛇辄惊,谈蛇色变,即或梦到蛇,也会感觉颇不舒服,总担心这预兆不吉。
    李晁的短篇小说《母女与蛇》(刊于大益文学书系第17辑《呼唤》),讲的正是人蛇遭遇的故事:汤离准备出门去买西瓜,在院子里突然撞上一条因避热而晕头转向误闯家园的菜花蛇。她惊魂甫定,却担心此蛇会惊吓到母亲韵芬,便试图想法将它赶走。但这条蛇贪图凉快,懒得离开。汤离邪火横起,顺势用撑衣杆逮住蛇,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它。也许是这条蛇命该绝矣,它想缠绕攻击之际,却被“汤离用一把锈蚀的园艺剪剪掉了蛇头”——正是这把锈剪刀,它寒光一闪,闪出了这个小说的高潮,也闪耀出某种关切我们生存的、隐秘的人生智慧。汤离一不做二不休,三下五除二便将此送上门来的美味收拾干净,炖肉煲汤,自己吃不完,还让韵芬分送几家邻居同享。
    女儿捉蛇的事迅即在街坊间传为奇谈,“大家没想到汤家姑娘还有这胆量”。“母亲韵芬更是震惊,没想到女儿手这么辣,等她注意到时,女儿正给蛇剥皮掏心,她一见,人都要晕倒,跟见了鬼差不多”。韵芬对女儿的胆大手辣不寒而栗,“简直要不认识眼前的女儿了”。韵芬拒绝喝蛇汤,因为她“是个有些迷信的人,总觉得女儿把一条蛇杀了还拿来炖,简直凶险”。她和女儿一般大小年纪之时,其父因在门前打杀了一条老蛇,次年转山就摔死在溪谷了。族里老人说,那蛇是先人化身,打了自然要遭报应。韵芬因此愈加惴惴不安。恰好爱人老汤打来电话,韵芬将女儿打蛇吃的骇人事件一股脑儿抱怨给他,要他好好管束孩子。老汤首先肯定了女儿的胆识,转念却一时不知该如何了解她的心理。魂不守舍的韵芬无辙,情急之下,她听信小卖部老板王老三的意见,费尽心力寻找到被女儿丢弃的蛇头蛇皮,趁着天黑将它埋在自家花盆里,“堆出了一座小小的坟包的样子”。小说至此干净收尾。仿佛埋了那蛇的残余部分,人间往后无蛇,天下从此太平。
    细看下来,《母女与蛇》这个小故事确实算不上什么惊天传奇,它既无传说中的美女蛇蛊惑白面书生的惊艳诱人,也没有修炼千年的蛇妖血口噬人的惊悚恐怖;平心而论,它无非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像我们儿时在乡下听老人讲身边人的事情一样亲切可信。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李晁的精彩讲述格外抓人。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恍惚有一种置身现场的感觉。我的眼前总是晃动着那条蛇的影子,我分明看到它在少女汤离手中奋力挣扎的吓人样子。我几乎也听得到韵芬紧张的心跳。因为我们都怕蛇。李晁如亲身经历又若无其事的出色叙述,堪称高妙,他以优雅简洁的文字不动声色地将读者带入整个事件的过程——不是看电影那种被动的目睹,而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我向来认为,作为当代文学中的“老大”——无论长篇、中篇抑或短篇小说,都应该也必须承载相应的审美意义。一篇优秀而自足的小说应具备其显著或潜在的“文本意图”: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奇(心理体验)、适当的艺术启迪、必要的道德教益等等收获。当然也包括它所谓“蜚短流长”所该有的最基本的消遣娱乐趣味。这是当代小说创作的崇高价值体现。
    既然说到文本意图,那么,《母女与蛇》这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看上去就连名目都显得过于朴实,其情节既简单又平实的小说——它的“文本意图”何在?粗心性急的读者可能对此一脸茫然:就这样一个少女打蛇喝汤,母亲埋葬蛇皮的“民间故事”,它还能有什么重大而深刻的寓意?坦率说,它确实没有。但这篇具有聊斋意味却无丝毫妖鬼气息的小说,端然平静地讲述了一种习焉不察的人生智慧,即当我们日常生活中猝不及防面对贸然的闯入者及其引发的问题,(闯入者也许是来路不明的陌生人,也许是某种我们并不知其是否有害的动物)——以此类推的突发事件,我们该如何处置?在这个文本中,少女汤离突然面对挡道的菜花蛇,她先礼后兵,惊吓不走它,又怕它惊吓到周遭的人,遂果断斩杀了它;汤母韵芬面对女儿杀蛇吃肉的惊心现实,害怕报应,便按旁人指点为蛇善后;整天读书的瘸子王老三为解除韵芬的忧虑,给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作为读者,我们能赞赏汤离杀蛇的决绝果敢,尽管看起来有些残忍,但有“为民除害”之意;我们也能理解韵芬不辞麻烦为蛇垒坟赎罪之举,虽然出于迷信,但有为女儿担责祛祸的诚意;我们还能接受王老三的坦率,他既想喝上一碗蛇羹,也情愿为解决由此引起的担忧出主意。
    当然,关于少女汤离和其母韵芬对待蛇的态度,引申一步,也可以从所谓“代沟”这个层面来探讨。且先看汤离与蛇的遭遇:作为正上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从汤离与母亲的对话,我们可以确定,她正当青春叛逆期,说话、做事都颇有主见,可谓性格刚强,风风火火。你看她面对几乎是突然从半空中跌落在脚尖前的老蛇,“爆发出一道短促的尖叫”,“让汤离尖叫的倒不是害怕,而是猛然遇见一个什么东西,女孩很快镇定”。(大多数女孩可能会吓个半死。)听到母亲的询问,她回应说没什么,目光却不离那蛇,她打算放过它,可那蛇却固执地挡住她的路。汤离本无意伤害蛇,更没想要食其肉。一朝捉蛇在手,她的顾虑在于:蛇呆在院子里,肯定会惊吓到母亲;将它丢出院外,又怕吓着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对此不速之客,女孩杀之以绝后患的做法,无疑允称明智。杀蛇而后与芳邻分食之,据此可见汤离有慷慨任侠之心。再说韵芬,她看到女儿剥蛇掏心的情景时险些吓昏;出于她亡父的教训和某种禁忌,韵芬拒绝喝蛇汤,又担心女儿遭报应,慌忙中遂向爱读书的王老板求教祛灾之法,尽管对他不是太信任,她还是按照他的建议埋了那蛇的残留物。身为母亲,韵芬的做法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敬畏,她为女儿“赎罪”祈福之苦心,显然值得同情。如此看来,当母女与蛇遭遇时,汤离和韵芬都以各自恰当的方式做出了正确的处理,而这对母女的做法,庶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伦理的一种自然光照。由此看来,女儿是勇敢可爱的,母亲是善良可敬的。
    挑剔的读者,一篇值得我们认真复述和可供回味的小说,你不认为它是好小说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