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话题 | 遇见,译文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21-04-09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话题 | 遇见,译文之美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柳宗元到堂·吉诃德,他们仿佛一座桥梁,连接起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他们或似一盏明灯,照亮无数双眺望远方的眼睛。
    这些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为他们,中国人遇见了李尔王,西方世界也相遇了杜丽娘。
    许渊冲:通过文学翻译这条道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
    1921年,许渊冲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书香之家,他从小就对历史故事、诗词歌赋显现出了极强的语言天赋,五岁时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但对于英语,许渊冲却一直提不起兴趣,认为学习英语并没有太多用处。后来,一个人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他对英语的态度,这个人就是他的表叔——中国杰出的双语作家熊式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熊式一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被搬上西方舞台,在英国风靡一时。表叔的成功让少年许渊冲深受鼓舞,从此,一个远大的梦想在他的心中逐渐清晰,就是通过文学翻译这条道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变成全世界的美。
    
    许渊冲30余岁从事翻译事业,60多年来,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一百多部。他把中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翻译成英文、法文,实现了让千年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梦想,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界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60余年的翻译生涯中,许渊冲始终坚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译理念。他说,在翻译时“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而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也正是他从事翻译事业的初衷。
    译作欣赏
    《枫桥夜泊》 / 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 Zhang Ji
    At moonset cry the crow,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雨霖铃》 /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Bells Ringing in the Rain/ Liu Yong
    Cicadas chill and drearily shrill, we stand face to face at an evening hour.
    Before the pavilion, after a sudden shower.
    Can I care for drinking before we part? 
    At the city gate, where we're lingering late,
    but the boat is waiting for me to depart. 
    Hand in hand, we gaze at each other’s tearful eyes. 
    And burst into sobs with words congealed on our lips. 
    I’ll go my way,far,far away. 
    On miles and miles of misty waves where sail the ships. 
    Evening clouds hang low in boundless southern skies.
    Parting lovers would grieve as of old. 
    How could I stand this clear autumn day so cold! 
    Where shall I be found at day’s early break.
    From wine awake?
    Moored by a riverbank planted with willow trees. 
    Beneath the waning moon and in the morning breeze. 
    I’ll be gone for a year. 
    In vain would good times and fine scenes appear! 
    However gallant I am on my part, to whom can I lay bare my heart?
    
    朱生豪:以生命殉译莎事业的译界圣徒
    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
    ——西方文学翻译家苏福忠
    朱生豪出生于一个落魄的商人家庭,自小便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中学到大学,教会学校的教育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脱颖。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在当时上海三大书局之一的世界书局任职。当时,中国因没有莎士比亚译本,被嘲笑是没有文化的国家;国民党当局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内进行文化围剿。每天耳闻外国人的无理叫嚣,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朱生豪内心充满愤懑彷徨。为民族事业,为了国家的未来,经过慎重考虑,朱生豪决定采纳主编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自此走上了任重道远的莎士比亚系列戏剧翻译之路。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翻译莎士比亚的朱生豪,无异于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他为了译好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再次从头到尾反复研读原文,还尽一切可能收集莎氏作品的不同版本、各种注释本和参考资料。
    朱生豪曾说“饭可以不吃,译莎不能停。”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读者认识莎士比亚,大多是通过朱生豪。从1936年至1944年,朱生豪的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翻译手稿两次毁于战乱。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笔不辍。短短的九年中,他一共完成了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留下了180万字的珍贵手稿,不愧是“以生命殉译莎事业的译界圣徒”!
    
    朱生豪一直主张“求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他所翻译的莎翁作品,被公认为完美再现莎翁神韵、通俗易懂的经典传世译本。
    译作欣赏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五场(节选)
    原文:
    Oh, she doth teach 
    the torches to burn bright!
    It seems she hangs 
    upon the cheek of night.
    Like a rich jewel 
    in an Ethiope’s ear,
    Beauty too rich for use, for earth too dear.
    So shows a snowy dove trooping with crows.
    As yonder lady o'er her fellows shows.
    The measure done, 
    I’ll watch her place of stand,
    And, touching hers, 
    make blessèd my rude hand.
    Did my heart love till now? 
    Forswear it, sight!
    For I ne'er saw true 
    beauty till this night.
    译文: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节选)
    
    

    原文: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译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她的文字、她的思想、她的风骨与情怀。
    
    和钱锺书学成归国后,杨绛选择从事创作和翻译事业,这离不开其父的熏陶。父亲曾对她说:“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还说:“翻译大有可为。”
    先生的外语造诣极高。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经翻译过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西班牙语的《堂·吉诃德》外,还翻译了《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诸多作品。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是数种原文译本的头生子。无论后人如何挑刺儿,迄今并无真正超越她的译本。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更是受到广大读者青睐,朱光潜曾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这是一位平实的中国女翻译家修筑的一座丰碑,它看上去不高,也不扎眼,但结实。
    译作欣赏
    《我和谁都不争》/【英】兰德
    原文: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译文: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斐多》/柏拉图
    原文:
    How singular is the thing called pleasure,  and how curiously related to pain, which might be thought to be the opposite of it; for they are never present to a man at the same instant, and yet he who pursues either is generally compelled to take the other;  their bodies are two, but they are joined by a single head.
    译文:
    愉快总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联在一起。看上来,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候和这两个一起相逢的。可是谁要是追求这一个而追到了,就势必碰到那一个。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
    草婴:列夫·托尔斯泰的中国知音
    一个人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只有草婴。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
    自1942年起,草婴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他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400多万字的《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
    
    草婴,之所以为自己起笔名“草婴”,就是因为,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但又顽强坚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说,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
    
    “我从事翻译工作首先是为了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想通过翻译让读者了解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其次,我一向喜爱俄苏文学,因此也想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欣赏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大家的精神食粮。”草婴曾如此表达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初衷。
    在翻译界,草婴以认真严谨著称,光是一本《战争与和平》他就翻译了6年,书中有559个人物,他就对应着做了559张小卡片,将每个人物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写在上面,直到真正进入小说中的世界,才开始动笔。
    
    可以说,没有草婴,中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译介是不完整的,草婴先生用自己生命三分之一的岁月,“为中国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辉煌的俄罗斯文学的平坦桥梁”。
    译作欣赏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
    
    在春泛期的顿河里,混浊的褐色河水急急地流着。河水冲下那棵半浸在水里的苹果树上的花瓣,冲击着那株在阳光下有力地伸展着枝条的粗壮的麻栎树。
    在奔流湍急的春潮的上空,庄严地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天空下面伸展着一片辽阔的草原。在通向远处的路上有两个小小的人形: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
    ——《一个人的遭遇》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