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刘星:从《开国大典》到《东方战场》——刘星委员谈红色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杨雪 参加讨论


    
    刘星
    
    《东方战场》剧照
    
    《东方战场》剧本几次修改的不同版本
    近日,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军旅作家刘星编剧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66集电视剧《东方战场》热播。刘星委员曾创作《开国大典》、《开罗宣言》、《东方》、《八月一日》、《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你好太平洋》等诸多影视剧作品,其中以红色题材居多。本刊记者在“八一”建军节之际,采访了刘星委员,请他结合自己的红色题材作品,畅谈他所受到的红色经典作品的影响以及对于红色经典的认识。
    红色题材对我的影响
    谈到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对我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不只是对我个人,它影响我们整整几代人。无论是苏联的文艺作品还是中国文艺作品,红色题材始终被视为我们的精神食粮中的“主食”,也正是从这些“主食”当中汲取了营养,才形成了我今天的价值观,它也一直影响到我今天的写作。
    作为我个人,受到红色题材的影响,源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我还没有完全走向创作领域,只是一名部队里的文化干事。有一部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叫《解放》,是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的5集战争巨片,电影长达8小时,动用了海陆空3万名士兵,一万辆坦克,一千架飞机进行拍摄,是一部史诗性战争题材影片。影片是苏联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故事片,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看了之后我心生崇拜。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要驾驭这样的宏大题材。
    1979年,我在福州军区话剧团工作的时候,一次去厦门采访,接触到了这类题材。那次是要写一部关于地下斗争的作品,我和老同志共同创作了一部话剧名叫《她含笑死去》。那时候全国大概有200多个话剧团上演这部剧,还曾经有过一个省会城市3个话剧团同时上演的情况,当然那时候全国的话剧团也有互相学戏的风气。这部作品再次坚定了我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信心。
    1984年百万大裁军,原来单位解散,有人介绍我进总政话剧团,当时那里人才很多,要进去并非易事,得有真本事,我必须“有敲门砖”。于是我与两位老同志一起写了一部大戏,叫《决战淮海》,它第一次把一个战役搬上了话剧舞台,也是第一次让刘伯承、邓小平等一代军事家走上话剧舞台,表现千军万马作战的场景,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也正是因为这部话剧的成功,让我继续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当时想,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下去,我该写到新中国了,于是有了搞话剧《开国大典》的想法,并被列入军队庆祝建国40周重点剧目,1989年参加全国艺术节时剧名为《中国1949》。
    这里边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总政话剧团在排练话剧《中国1949》(原名《开国大典》)时,电影《开国大典》正在拍摄中,有人写信到总政反映说我的话剧照抄电影。总政机关很认真,当时总政文化部部长徐怀中曾明确对我说,如果电影与话剧有两处相同,我们总政宁可放弃话剧不排。为此,他亲自调看话剧和电影剧本,看后得出结论,完全是两个东西,总政话剧团照排。后来,我的朋友王兴东,看了中央台电视转播的话剧《中国1949》,也看了电影《开国大典》,用他的话说,尽管两个东西刘星都参与了创作,但话剧更深刻,更有思想性。
    《东方战场》,
    为什么坚持20年磨一剑?
    《东方战场》剧本从采访、看资料到完成创作是一年时间,以后的日子就是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还有一件事儿,找投资,大到国企,小到开饭店小老板各色人等,无计其数。这个过程长达20年之久,在此过程中,我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电视事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他一直支持我,直到他离世前,都一直在忙《东方战场》。当然最终让剧本成为电视剧的是湖北电视台台长王茂亮,感谢他,感谢他的团队……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要用20年的时间去坚持完成这部电视剧?实际上,我也是在接触到抗战这个题材的过程当中,逐渐感觉到,这个题材值得坚持!抗日战争,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100多年以来的一个伟大壮举,我在坚持完成这部剧本的同时,也在坚持用“东方战场”这个名字。
    为什么坚持用“东方”两个字?包括我此前所写的电影也叫《东方》。我认为,在很多领域里,判断标准都是基于西方的,比如文学中“诺贝尔奖”,戏剧中的莎士比亚,电影中的戛纳电影节等等。就二战而言,西方的戏剧、文学、电影以及学者的研究很少涉及东方,在说到二战的苦难时,西方首先说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而不会讲到南京大屠杀。200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的创作中,我是文学组长、总撰稿。晚会开始的第一个字幕,我这样写道:“在远东军事法庭上,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说,假如能找到一个日子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的话,那么1931年9月18日是最有根据的。”这样的表述立即引来学者的反对,而且改了我的稿子,在最后一次晚会审查时,我一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赢得了最终的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在中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文学界、影视界、艺术界,都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也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缺少一部宏大的、宏观的作品表达……历史与今天都需要一个格局大、站位高、视野宽广、有影响力的讲述东方故事、中国故事的作品。
    《东方战场》被网友称为“抗战剧王”,确实,20年的创作时间,14年的抗战历史,1500多名中、美、德、俄、日多国演员,180多场战斗。可以说,它的地域表现之宽,时间跨度之长,全景式地展现了二战当中的东方战场。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黄河决口、美军轰炸东京、日本投降、中国远征军等大事件无一不被提及;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左权、戴安澜,包括像长城抗战中安德馨这样不知名的一些小人物,都没有被遗忘;白求恩、柯棣华甚至左尔格、川岛芳子等二战中为人所熟知和不熟知的人物,都进入了《东方战场》的视野。尽管这些人物都分别在不同作品中出现过,但是他们这一次在《东方战场》里集合,有一种物理作用,只有这样,才是东方战场,只有这样才是反法西斯战争,只有这样才是全民族的反抗,只有这样才是中国故事……
    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战中的文艺战线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文化战线与武装战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你给我信心,我给你力量,这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法宝。过往作品单一表现一个文化人有,但是集中表现这个群体,是没有的。这与作品的体量有关,因为是一个广大的东方战场,因为是漫长的14年,让文化战士有作为、有天地、有胸襟、有气节,作品就是他们手中的武器。抗战当中,是文艺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在《东方战场》中,我觉得,对于抗战中的文艺战线,也应该有一个黄钟大吕式的呈现。我对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可以说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有文艺青年、文艺战士,更有革命的先驱,鲁迅、茅盾、丁玲、萧红、萧军、冼星海、张光年……还有孩子剧团、《新华日报》、重庆上演《屈原》,包括梅兰芳……得意之笔是《黄河大合唱》上演后的反响,我重重写了一笔。
    延安城
    张闻天:“你在想这个大合唱?”
    毛泽东点头,他还是没有讲话。
    张闻天还是带着歉意的:“很是成功啊,看来我们的鲁艺有希望。”
    毛泽东:“还要加上一句,延安有希望,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有希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我们走了那么远的路,来到抗日的最前线。我们又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候发表了《八一宣言》,把我们主力的部队开赴前线,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战士又以黄河为题,吹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张闻天补充了一句:“也点燃了中华民族解放的火炬。”
    毛泽东:“你这句说的好。一个民族在受到别的民族侵略的时候,什么是他们最好的武器?当一个民族的长矛向你这民族刺来的时候,什么是你这个民族的最好盾牌?那就是你这个民族的精神,而今这个作品把我们这个古老的黄河比喻成一种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启示,我们共产党人,必须,也一定要从这种启示中第一个站起。”
    张闻天:“我们应当上台向他们表示感谢。”
    毛泽东摇着头:“我说过,那种感谢太轻了……”
    延安中央军委通讯室
    这里放了一排电台。
    那里坐着一排电报员。显然他们有些紧张,可能是发生了大事,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首长来到电报室。
    他们在等待着这些人发出指示。
    毛泽东和当时的中央领导都到齐了。
    毛泽东手里拿着一支烟。
    人们在等待着他,因为事先就说好了,他要向抗日部队发一份电报。
    毛泽东没有说话,但是他此时的心情,不是很平静,他放下了手里的烟,他爱烟,常常是把没抽完的一半放好下次再抽,这一次也不例外。他小心地把剩下的烟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又把口袋拉了拉。
    放好烟后,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因为他知道,他这是在向全军发布命令。
    人们还是在等待着他。
    毛泽东对电报员们说:“明码电报。”他特别强调了一下“明码”两个字。
    几个其他领导看了他一眼,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是不用明码电报的。
    听了毛泽东的话,几个电报员也为之一动。
    毛泽东开始声音并不大,但是很有力量,也很有节奏:“八路军,115师林彪、罗荣桓;129师刘伯承、邓小平;120师贺龙、关向应;新四军叶挺、项英收。电文如下: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方,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
    毛泽东的湖南乡音很重,有时人们很难听清,可是这一次,他用家乡话读出的电报是那么有韵有律,那么掷地有声……
    一排电报员熟练地按动电钮,发出悦耳的声音,把毛泽东的声音化成电文传给全中国……
    115师前线
    林彪在读电文,他旁边站着罗荣桓。
    林彪用浓厚湖北口音,但也是铿锵有力。
    “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做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屏障。”
    林彪放下电报。
    站在那里不语也不动……
    延安中央军委电台室
    毛泽东还在念着电文。
    “风啊!
    你不要喊,
    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
    你不要呜咽!”
    129师前线指挥部
    邓小平在读电报: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20师前线指挥部
    贺龙在念电文。
    他以他特有的性格在大声吼着:
    “向全中国受难的同胞发出战斗警号,
    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
    115师前线指挥部
    几个人在猜测着。
    “这是一个什么电报,怎么没有战斗命令?”
    “发给我们一首诗干什么?”
    林彪一直不语。
    他还在地上走动着。
    129师前线指挥部
    人们也在猜测着。
    “是不是还有正文?”
    “可能中央有重大行动,用这个电文作掩蔽……”
    邓小平不语。
    刘伯承不语。
    120师前线指挥部
    贺龙拿着电文看着。
    他几乎是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不用等正文了,这就是正文。它就是号召,这就是最有力的战斗命令。给中央回电,请记录……”115师前线指挥部
    林彪十分果断地:“给中央回电,八路军115师全体将士誓死保卫黄河……”120师前线指挥部
    贺龙一字一句地:“我们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129师前线指挥部
    刘伯承:“保卫全中国……”
    黄河在奔腾……
    像黄河一样奔腾的是我们的抗日战士冲向敌人那波澜壮阔的场面……
    我把文艺的功能放在这样的高度,并非完全的虚构。历史上毛泽东曾经发过这样一份电报,是把《王贵和李香香》的歌词发给部队。所以我写这段,也是源于生活的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