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与虫书”,探寻如何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0-04-08 《中国艺术报》 诺西 参加讨论


     
     《与虫在野》 半夏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出版
    新冠肺炎疫情似乎让这个本该如期而至的春天来得格外艰难。在全民乃至全世界抗疫的同时,无论是将病毒归咎于“吃野味”的大众认知,还是全世界相关动物溯源领域展开疫情研究的专家努力,都在提醒我们,深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重新将目光聚焦万物并生的自然,无疑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极佳入口。而由半夏所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与虫在野》 ,或许也拥有了这样一种审视路径。
     “那日微雨中散步,手机镜头下的它红色复眼,有金属质感的亮蓝身段,透明的双翅,停歇于一片雨后的美人蕉叶片上……”半夏并没想到,有一天会惊讶于一只苍蝇的美丽,并且从这只人见人嫌的东西,走进了虫虫的微小世界,也因此有这部被称为一本虫虫的“百科全书”的《与虫在野》 。配合本书出版而举办的半夏《与虫在野》新书分享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科普作家张劲硕等与作者一起,直面昆虫世界和自然,也直面自己内心的“博物之爱” 。
     从2014年夏天偶然用手机拍摄发现的“惊艳”并开始关注虫世界,萌生做“荒野侦探”的半夏俯身大地,历时五年沉浸于小微世界,半夏称那是“视界更开阔的五年” 。“无论周末节假日我都走进山野,低头幽微处,我发现自己心宽气阔,我置身于野,在野阅微,而天地日月山川、草木虫豸,天生有诗意文采,都大方地借了我一点灵气。 ”半夏说。
     这部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自然生活奖”和第四届琦君散文奖“特别奖”的《与虫在野》分为三个部分。“在野阅微”是作者近年来累积的自然观察笔记;“人虫对眼录”以图片和图说的形式,以日期为序,展示了作者于春夏秋冬四季中拍到的各种虫,生趣盎然;“念虫恋虫”是由观虫觅虫而生发出的一些“散金碎玉”和即时性的感悟,用“微博体”的形式表达作者的自然观。
     这本“与虫书” ,不是一本科学的专业论著,给读者正儿八经地讲述知识、搞科普,而是用图文并茂、文图互证的方式,讲述作者寄情自然的亲历故事。半夏特别强调自己不是生态摄影师也不是分类学家,她五年来只用手机近距离拍摄虫子,用镜头去看渺微的虫子的一生,看它们如何生存,看它们的爱情和繁衍,看它们几亿年来生存在地球上的非凡技艺。
     万物皆奇迹。通过“与虫书” ,半夏自感触摸到了博物学的肌肤,觉察到博物学存在的目的之一是教会人们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她也深感,当人类克己复礼地对待自然,并与自然生发了真正的感情时,才能获得一个更宜居的生态环境。“我宁愿人生的行经之处不时有细碎野花般的美好徐徐而来,而不追求突如其来的巨大惊喜,这样,我能欣然领受这一只小虫、一朵小野花带给我的小小的诚意和美好。看见叶尖上的飞虫,我仿佛就成为它,有着小小的心思:远方值得我为它起飞,中途会有补给和停歇。 ”半夏说。
     “如果花在我们眼里就是个抽象的花,没有名字,虫子我们也只能管它叫虫子,我们和生命中的其他事物就没法真正建立起联系,我想这也是半夏找虫、拍虫、查虫的意义。 ”这是李敬泽在该书中读出的表象背后的文化价值。
     原名杨鸿雁的半夏现为昆明市作协副主席,致力于长篇小说及自然随笔的写作。正如滇池岸边、渔村菜地或是云岭山野,都是她的拍虫营地,出生于云南,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的她创作根源于家乡热土。在张劲硕看来,生物多样性最大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地域的特殊性上, 《与虫在野》涉及的很多物种是云南独有的,作者的“在地关怀”也反映了其家乡的生物多样性,这是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