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②(法)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包亚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第52页。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④(英)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1页。 ⑤(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4-275页。 ⑥(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见秦林芳主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38页。 ⑦马燕、刘立辉:《第三空间与身份再现:〈柏油孩子〉中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⑧(美)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见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阎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⑨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65页。 ⑩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事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11)(美)卓拉·加百利:《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见傅修延主编:《叙事丛刊》,傅修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12)(法)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13)(14)赵炎秋:《场外征用的必要性与有效度》,《文艺争鸣》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