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空间转向与文学空间批评方法的建构(2)

http://www.newdu.com 2019-09-11 《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 王欢欢 参加讨论

    三、文学的空间批评的方法和路径
    空间批评这个概念首次由美国文化地理学家菲利普·韦格纳提出。他认为:“空间批评就是空间理论从各个角度进入文学研究,我们把空间、场所、文化地理学等拉入文学批评的领域。这一改变有助于促进更多地关注文学文本中对空间的表现,同时对空间关系的关注进一步引发对文学经典之构成的质疑,改变了我们思考文学的方式。”⑧空间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中所呈现的空间。文本中所呈现的空间由空间化的叙事形式和作者所建构的空间组成。空间化的叙事形式是指文本叙事表达所呈现的“空间性”,诸如空间的叙事结构、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等。它所追求的是小说形式的空间化。作者所建构的空间则是作者运用语言符号根据现实空间所虚构出来的空间。与文学文本中所呈现的空间类型相对应,文学的空间批评可分为文学的空间形式批评和文本所建构空间的批评。
    1.文学的空间形式批评
    文学的空间形式是指作者采用各种叙事手段使文本在形式方面空间化。文学空间形式的“空间”“并不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物件或场所那样的空间,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这种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⑨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文学的空间形式批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空间元素的叙事功能
    文学文本的空间元素主要是指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和场所。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文学的空间元素主要是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舞台。但是在文学空间批评者看来,文本的空间元素不只是场景和舞台,它们还具有表征人物形象、标示叙事进程等叙事功能。西方文学史上有许多善于利用空间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诸如巴尔扎克、狄更斯、福克纳等。在文本中的各种空间元素中,居住场所和人物形象联系最为密切,常被作家拿来表征人物形象。例如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远大前程》中用阴森、封闭、破败、静止的“沙堤斯庄屋”来表征郝薇香小姐古怪、生性冷酷的性格。此外,文学中的空间元素还有标志叙事进程的功能。例如狄更斯小说《荒凉山庄》中德洛克爵士的切斯尼山庄随着叙事进程的推进它一直未有改变,山庄里的一切仿佛是静止的,静止的山庄和日新月异的外部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也显示出了处于大变革时代维多利亚社会的复杂性。而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密利亚所居住的房子却经历了三次变迁,由商店到咖啡馆再到封闭的木房子。爱密利亚房子的变迁不仅标示着文本叙事进程的发展,也揭示了爱密利亚的内心愈加走向孤独、幽深。
    (2)空间化的叙事形式
    空间化的叙事形式是指作者采用某些叙事手段打破文本的线性叙事,使文本的形式结构呈现立体化和空间化。作者在文本中打破线性叙事采用的手段是文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它有许多种类,诸如采用立体的叙事结构、零散的故事情节等。文学的结构简而言之就是其内部构造。它由叙事者、叙事客体、叙事话语、叙事视角、叙事层等多部分组成。作者在文中可以运用变换叙事层次、增加叙事视角等叙事手段使文本结构空间化,最常见的空间叙事结构是套盒结构和并置结构。套盒结构和其名字一样是大故事里嵌套着一个中故事、中故事里面嵌套着小故事。在嵌套结构中“高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低一个层次提供叙事者,也就是说高叙述层次中的人物是低叙述层次的叙述者。一个作品有几个叙事层次。”⑩《一千零一夜》就是采用的套盒结构,文中不断变换叙事者(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使1001个故事层层嵌套。并置结构则是最为经典的空间叙事结构。它指拥有共同主题和人物的几个叙事线索在文中并列进展打破了文本的线性叙事逻辑。例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叙事结构就是标准的并置结构。《喧哗与骚动》讲述了美国南方没落地主老康普生一家的故事,主要围绕康普生女儿凯蒂堕落、自杀事件展开。文中分别通过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的康普生的长子昆汀,冷酷贪婪的次子杰生,白痴三子班吉,黑人女佣迪尔希的叙事视角分别讲述了凯蒂堕落、自杀事件,四个视角、四个故事版本形成了典型的并置结构。此外,采用拼凑、零散的故事情节也是文本呈现空间形式的重要手段。文本的情节是由行动组成的。按正常的时间顺序,一个故事情节要经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了延长读者的审美时间给读者空间化的感受,许多作者在文中常打乱行动顺序(多采用颠倒、重复、重叠等手法)使故事情节变得支离破碎。例如莫言的《红高粱》的第一章就采用了颠倒、重复等手段打乱线性的叙事逻辑。《红高粱》的第一章主要讲述的是我父亲跟随我爷爷在高粱地抗日的故事。而在这个事件进程中作者插入了许多别的事件,诸如奶奶爷爷相识,奶奶被害,罗大爷被抓、被剐,爷爷思念奶奶等。这些没有时间关联的事件不断打破主情节的线性逻辑,使整个故事情节支离破碎,犹如一幅拼凑的画。
    然而,文学是一种时空艺术体。文学研究既要关注文学的时间维度也要关注文学的空间维度。文学批评对文学空间叙事形式的探索填补了以往文学研究在空间维度的空白,使文学叙事学这门学科更加健全。但对文学空间叙事形式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对时间叙事的否定。时间和空间在文学这个艺术形式中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时间中蕴含着空间,空间中也存在着时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讲究逻辑顺序的语言是线性的和时间性的,所以文学和时间密切相关。但是时间也具有空间性,具有时间性特征的语言编织成的文本是以空间的形式存在的;同时空间也是记录时间的载体,脱离空间的故事情节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文学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首先,时间界定了文本中空间叙事元素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关系和风俗特点。狄更斯笔下的伦敦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都柏林是1906年6月16日的都柏林。其次,组成文本空间叙事结构的每一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或线索都具有时间性,正是这些具有时间性的情节或线索的创意组合构成了文学的空间叙事结构。正如美国叙事学家加百利所说:“文本存在和被建构首先是在时间上的。所谓的‘空间图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基本结构在时间中的事物的上层机构。我们不可能绕过叙事中的时间因素。叙事及其所有成分,都被设定在时间中,所以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讨论一种空间的时间性排列。”(11)例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四个不同叙事视角围绕同一事件所讲述的四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内部都具有时间性,这些时间性的故事情节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文本并置的空间结构。最后,文本中拼凑、碎片化的故事情节也具有时间性。以“空间形式”著称的现代主义小说在文中经常采用拼贴的叙述手法,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使幻觉、回忆、梦境等相互交织打破文本客观的叙事时间,使故事情节零散、碎片化。但它们打破的只是文本的客观叙事时间,侧重作者内心体验的幻觉、回忆、梦境、想象等还是具有鲜明的主观时间特征。即使是高呼要在文本中废除叙事时间的法国新小说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时间性。
    2.文本中建构空间的批评
    作者在文本中所建构的空间是作者以现实为摹本、语言文字为媒介虚构出来的空间。这种空间形式是形象的、具体的。读者运用思维和想象甚至可以把握它的形象,感知它的色彩。文学的空间建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构,作者是文本空间建构的主体,语言文字是空间建构的媒介,社会现实是空间建构的摹本,它们都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文本中建构空间的批评主要探讨建构空间的权力、文化意义及空间与空间所之间所具有的权力、文化关系。根据批评视角的不同,文本中建构空间的批评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受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论和福柯空间权力论的影响,主要从社会、权力等角度去展开批评工作;第二部分受文化研究和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开展批评工作。
    (1)空间生产视域下的文学空间批评
    列斐伏尔在批评近代空间观,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实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敏锐地意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空间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他只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容器。列斐伏尔引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实践观到空间中去,变空间中事物的生产为空间本身的生产,改变了空间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忽视的状态。他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指出:“‘生产空间’(to produce space)是令人惊异的说法:空间的生产,在概念上与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是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各方面。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12)即:空间不再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上演的舞台。空间本身也成为了生产实践的对象与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生产。他还把具有深刻社会属性的空间分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其中空间表征是构想空间。它是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的用武之地,是他们运用意指、想象、隐喻等手段所建构的空间。空间表征具有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等社会特质。文学空间就是典型的空间表征。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在认可空间生产理论的前提下则主要关注空间是由谁生产出来?空间是怎样组织、监管和操纵社会,规训和惩罚身体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空间—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关联?他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对学校、医院、军营等社会空间一一剖析。他认为我们就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权力空间之中。空间主宰着我们、规训着我们,最终把我们改造成了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这两种空间理论引入文学批评,使文学批评者重新审视文学中的空间和场所,揭示它们所隐含的政治权力内涵和社会历史意义,改变以往文学批评只把他们当场景和背景的现状。例如文学空间批评视野下的狄更斯小说《董贝父子》中的学校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包含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空间。作为权力规训机制运作场所的寄宿学校,试图把小董贝规训为一个合格的董贝父子公司接班人和一个言行举止符合维多利亚社会规范的绅士。天生敏感、情感充沛的小董贝则用一系列“古怪”的行动去反抗社会和学校的规则,这使学校这个空间成为了权力控制与反抗这两股异质力量相互斗争的场域。
    (2)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文学空间批评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和美国文学理论家菲利普·韦格纳把文化研究的视角注入文学空间批评中去,文学空间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批评家的关注点。与泰纳的文学社会学批评不同,受文化研究影响的文学空间批评不再把文学中建构的空间只看作是客观的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而是着手考察空间的身份、民族、阶级、性别等因素,揭示文本建构空间的文化蕴含。例如在文学空间批评视野下,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巴黎城市景观不只是对真实巴黎的简单摹仿,而是穷人与富人,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交织的场域。城市中的路灯、街道、区域划分等都包含阶级意识形态内涵;康拉德在其小说《吉姆爷》中把主人公吉姆逃亡之地“帕图森岛”描写成了一个荒蛮的、落后的远离现代文明中心的地方,给予了其“他者”的地位。一个失败的欧洲人吉姆却在这个边缘的空间成就一番伟业,变成了大英雄。这些都透露着作者康拉德拥有殖民主义思想和宗主国的优越感。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文本中建构空间的批评方法多半场外征用于具有鲜明社会科学特征的空间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把它们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开阔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符合相近学科视野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潮流,弥补了文学研究空间维度缺席的遗憾,赋予许多具有鲜明空间特色的作家作品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以描写伦敦著称的城市作家狄更斯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他把城市空间的复杂性融化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作品的结构中,展示了光明与黑暗交织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城。但是以往的狄更斯小说研究的侧重点在其作品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是被忽视的。随着文学空间批评的兴起,狄更斯小说的城市空间研究成为了新的学术生长点,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下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学是作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现实世界为摹本的主观能动创造,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场外征用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必须符合文学作品的实际,否则,就很有可能牵强附会,过度阐释;或者,破坏文学作品的有机性,将其进行随意的分割以满足自己阐释的需要”(13)。空间理论是根植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始全球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现代社会,所以用其研究都市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较为合适,如果拿其去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建构的空间就有些牵强。另外,文学空间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文本中空间的种族、阶级、性别、城市化等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文学中的空间是作者以现实空间为摹本建构的空间形态,它必然带有社会、历史、文化色彩,“但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应该与文学有关,为了达到文学的目的,而不应该抛开文学,让这种外部因素本身成为批评的目标,让批评成为缺少文学这一主角的旁白”(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