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译路前行:女翻译家与“有色人民”——访鲁迅文学翻译奖得主、美国黑人文学研究专家王家湘(2)

http://www.newdu.com 2019-07-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潘佳宁 参加讨论

    翻译原则: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
    潘佳宁:我在网上找到一张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具的稿酬收据,是您当年翻译英国女作家艾里斯·默多克长篇小说《沙堡》(The Sandcastle,1957)的稿酬收据。20世纪80年代,默多克在我国并没有太大名气,当初您为何选择译介默多克和她的《沙堡》?
    王家湘:20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国内译介的英美作家还停留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上,作品主题也是清一色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我在北外给学生上英美文学课,自己也搞英国文学研究,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些当代的英美作家作品。默多克当时在英国非常有名气,许多作品已经被译介到国外,但因其作品中存在大量性描写,如《黑王子》(The Black Prince,1973)这样的作品,如果在国内出版,可能需要删减原文。相比之下,《沙堡》这部小说讲述英国伦敦一个中年教师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纠葛,内容比较传统,适合中国国情。于是我便给默多克写信,表示自己希望翻译《沙堡》,征求她的同意。默多克回信说,很荣幸自己的作品能被译介到中国,但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删减原文。
    潘佳宁:默多克的要求正好跟您的翻译原则一致。您曾多次表示:出于对原作者和读者的尊重,在翻译中从来不删改原文。《沙堡》您翻译了多长时间?
    王家湘:《沙堡》我前后翻译了将近一年。当时我父亲正在医院住院,我利用陪护父亲的闲暇,站在病房的窗台前翻译。父亲去世后,我在他的墓穴里放了一本《沙堡》陪他。1986年夏天,我有幸在伦敦一家咖啡厅与默多克见面,她也很高兴见到了《沙堡》中文译者。
    潘佳宁:在您翻译的30多部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一些共性,比如女性文学、黑人文学等。许钧认为,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您翻译文学作品有什么选择标准?
    王家湘:其实我并没有刻意选择某类文学作品,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严肃题材的作品。首先,作品必须要打动我;其次,作品还要深刻地反映时代;另外,我对黑人作家和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情有独钟,这与我的教学和研究有关。我搞文学研究就不喜欢用过多的文学理论去探讨作品,还是“老一套”地通过作品认识时代、认识现实、认识作家。作品是作家创作的,一定会反映作家的经历和价值观,知人论事嘛。文学翻译也一样,要想翻译好文学作品,就必须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有深入系统的了解。
    潘佳宁:您在《瓦尔登湖》(Walden, 1854)译后记中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作者写作和语言的风格,没有为求‘易读性’而改动原文的章节段落,也没有为求‘可读性’而在原文上添枝加叶。”历史上有不少翻译家都极力主张直译,如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就曾明确表示:“翻译要绝对的直译,不能有任何增删。”请您结合翻译具体文学作品,谈谈您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王家湘:我始终认为,原作的文体风格是读者阅读、欣赏和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环节。作为译者,应该将作者的语言风格呈现给读者,而不是译者自己的风格。读者读《瓦尔登湖》是希望领略梭罗的语言风格,而不是王家湘的。原文简约或是华丽,直白或是隐晦,流畅或是晦涩,译文都应尽可能有所反映。
    我曾经翻译过一个英国吸毒者的回忆录,斯蒂芬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翻译他的回忆录能跟翻译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Speak, Memory: An Autobiography Revisited,1951)用同样的语言吗?纳博科夫是贵族知识分子,是语言天才,从小就能熟练使用俄语、英语和法语三种语言,后来又学习斯拉夫语和罗曼语;而斯蒂芬却是从小被毒品控制的迷途羔羊、堕落的瘾君子,他俩的文学修养、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能一样吗?绝对不可能。再举一个例子,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赫斯顿在原生态黑人社区伊顿维尔长大,从小就听黑人的民间故事;伍尔夫尽管没读过大学,但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一流的,她的父亲是作家、评论家和学者;赫斯顿在小说里使用了大量黑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达,语言原始质朴;而伍尔夫的语言抽象宏观,极具诗人气质。翻译这两部作品,就必须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实地呈现给读者。作为译者,是应该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句式和风格,还是遵循归化原则,使原文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我认为还是应该紧跟原文。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潘佳宁:2014年8月,您凭借译著《有色人民——回忆录》(Colored People: A Memoir,1995)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评委会的颁奖词如下:“译者谙熟原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很好把握原著的文体,忠实而流畅地再现了原著的内涵和气韵。”罗选民评价您的译文“靠近原文的风格,不修饰、不超越,力争做到恰如其分”。您是怎么做到的?这是否得益于您与原著作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1950— )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
    王家湘:盖茨教授现在是哈佛大学杜波伊斯非洲与非裔美国人研究所所长,在美国黑人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色人民——回忆录》是他的自传体回忆录,记述了他在西弗吉尼亚州皮德蒙特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以一个小镇少年的亲身体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有色人世界和民权运动。2010年,北外筹备召开非裔美国文学国际研讨会,准备邀请盖茨教授出席,学校决定将他的两部学术著作翻译出版,作为60岁的生日礼物送给他。能翻译他的著作我很高兴,因为盖茨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对我影响很大。
    在翻译《有色人民——回忆录》的过程中,我尽可能从表达方式、信息传递和语言风格方面靠近原著。黑人语言生动丰富,口语表达特点鲜明,比如他们鼓励孩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就会说“跳向太阳”,因此我不会把黑人直来直去的口头语翻译成文绉绉的书面语,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向读者展示黑人的语言风格和文化习俗。我和盖茨是老朋友了,对他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比较了解,而且在翻译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写信向他询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