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暑期档:中国电影口碑迎来“拉锯时代”

http://www.newdu.com 2019-07-10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暑期档:中国电影口碑迎来“拉锯时代”
    《与时代谈谈心》(音频书)来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本书聚焦文化现象、社会心态,以大时代为底色,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
    为读者提供一个触摸时代、感知社会的窗口,以坦诚、真挚的姿态观察世界,以文字推动更多人理解、包容社会的多元。
    暑期档:中国电影口碑迎来“拉锯时代”
    每年暑假都是电影上映的重要档期,各种类型的影片齐聚,数量繁多,为我们观察电影市场提供了重要窗口。
    从引起广泛讨论的《我不是药神》,到上映三天即被撤档的《阿修罗》,从姜文四年磨一剑的《邪不压正》,到黄渤导演首秀《一出好戏》……有笑有泪,有赞有弹,让电影市场一直热度不减。
    
    口碑与票房,是人们观察电影绕不开的两个维度。今年暑期档,有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赢家,也有不少影片在口碑上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比如,对《西虹市首富》传递价值观的质疑,《邪不压正》遭遇的两极分化的评价,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言,“喜欢者看到了飞扬,不喜欢者看到了不着地”。在电影市场,审美趣味的差异广泛存在,由此形成的口碑分化,给电影票房带来千差万别的影响,也反映着电影市场自身的问题。
    
    当然,口碑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判,它受到个人阅历经验的影响,也受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作用。反映到对电影的观感上,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同一部电影,你觉得是一地鸡毛,他却觉得曾经沧海;你觉得毫无会心之处,他却笑得前仰后合;你觉得强行煽情,她早已哭得梨花带雨。而也有票房分析显示,拥有北方舞台剧基础的《羞羞的铁拳》在东北更受欢迎,带有港片元素的《澳门风云3》则在粤语地区及周边一带更受热捧。
    
    不过,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种审美的差异,还有着更宽广的社会背景。《前任3》曾一度引起大家关于电影审美的激烈讨论,也带动人数多、有时间、敢花钱的“小镇青年”由幕后走到了台前。人们发现,在个人偏好、地域文化等因素之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样会形成审美的差异化。如今,二线至五线城市的票房总和占比处于连续上升之中,更多审美主体走进电影院,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见证,一方面也让电影审美呈现更加参差多元的形态。
    审美的多元并非坏事,因为它能进一步推动电影细分市场的形成;审美的多元有时也非好事,因为它会加大对一部电影口碑的“拉锯”,导致一定时间内电影市场略显畸形的景象。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诟病的“唯明星”“唯流量”的电影取向,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垃圾电影”“垃圾观众”的争议,也都与人们审美水平、对影片甄别能力的差异有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新消费群体的进入,就带来了审美的走低,对于今天的电影市场来说,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迫切需要更好地培养审美的能力,这是观众不断成熟的必需,也是形成一个更加健康的电影市场的必需。
    当然,变化正在不断发生。如今,口碑和票房之间的关系更加积极正向。《红海行动》上映时,不少人为它捏着一把汗。而事实证明,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优质影片可以实现逆袭。相反,没有过硬的质量,仅靠“IP”、噱头,再被看好的剧也可能折戟。承载着一代人青春回忆的《爱情公寓》打出情怀牌,电影上映首日票房已破3亿,但是一路下滑的口碑让票房急转直下。口碑对市场的正向影响,反映出观众审美不再唯流量、唯体量的取向,也折射出一个更加健康的审美的逐渐形成。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一场名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的论坛汇聚了诸多目光。一位电影从业者指出,有三次关于电影的排队,让他印象深刻。一是1976年,文艺界重见光明,不少电影再次上映。很多人排队观影,有的人一部电影能看几十次。二是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大街上的观众昼夜排队等着看电影,不过看的是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三是当天论坛开始前场外的排队,大多数是关心中国电影发展的年轻人。从能看到电影,到看国外电影,再到聚焦中国电影,三个时间点,串联起中国电影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也让人看到国产电影的成长,电影精神的传承,未来发展的希望。
    正如今年的暑期档,有新电影人的崛起,有老从业者的坚守,有现实主义的光芒,也有新类型的探索,有不足有争议,但却让人看到蓬勃的生长的力量。
    这正是:观众趣味各异,电影有赞有批。成长不必心急,百花齐放可期。
    (文 |张 凡)
    我想谈谈
    2019年电影暑期档已悄然拉开帷幕,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暑期档略显冷清。到目前为止,除了进口片《蜘蛛侠:英雄远征》获不俗的口碑和票房,一路领先之外,尚未有其他影片能与其抗衡。
    国产片方面,被寄予厚望的《八佰》和《少年的你》相继撤档,也让观众大失所望。面对还未上映的国产片,有评论也感叹,等不来今年的“药神”了。
    整体数据也表明,今年上半年,电影产业在票房总量和观看人次上均出现了九年来第一次负增长。
    如果说2018年暑期档是中国电影口碑的“拉锯时代”,那么2019年暑期档就是“拉锯”之后的冷静思考。从上半年的下滑到暑期档的“形单影只”,这种“冷清”既映衬着观众的消费理性和审美需求转变,也反映出电影本身的内容质量亟待重新调整。观众不再只是单纯被流量明星、噱头宣传所吸引的被动消费者。
    票房离不开口碑的发酵。口碑“拉锯”,无非是消费者在一个问题上产生了观点的分歧——观看这部电影能带给我什么?
    有人想通过电影看到多元化时代中的热点思考和情感共鸣,获得一种价值肯定和认同;有人希望在贩卖焦虑的时代能够在电影院里哈哈大笑放松一下,暂时享受人生的“桃花源”。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相互拉锯。但很多时候,以利益诉求、大众口味为主的商业片和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艺术片是很难取得真正统一的,但也有人说:“当你想去调和这两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得两边都得让步,然后你就综合出一个东西。”这种综合曾产生过很多经典佳作。
    “拉锯”的过程,其实正是这种艰难综合的过程,也是观众蜕变成长的过程。我们对一部电影的好坏逐渐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不再只是想获得单一方面的需求,而是综合审美享受的提升。审美的多元碰撞和口碑“拉锯”对影片本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故事内容、拍摄手法再到主题表达、社会价值等等,倒逼电影生产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
    口碑“拉锯”的暑期档,注定是观众对自身观影素养的一场“考试”,也是观众留给电影人探索和突破新未来的有效时间档口。但无论如何,接受挑战和“考试”的过程,都将酝酿新的希望和改变。
    书籍推荐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