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反思,重建,创新——2017年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6)

http://www.newdu.com 2019-06-27 《南方文坛》 吴子林 李晓波 参加讨论

    ①宋伟:《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场的历史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②范永康、刘锋杰:《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载《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③段吉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及其理论意义》,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④陈军:《文类:世界观影响文学的中介——卢卡契文类理论研究》,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⑤韩清玉:《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研究方法论的其实——论T.J.克拉克的艺术批评》,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⑥李云雷:《历史新视野中的两个〈讲话〉》,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⑦高远东:《经与权的辩证法》,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⑧程凯:《政治与文艺的再理解——从胡乔木讲话反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⑨范玉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
    ⑩高楠:《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理性》,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
    (11)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批判精神的当代反思》,载《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3期。
    (12)王元骧:《反映论文艺观——我的选择和反思》,载《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2期。
    (13)赖大仁:《文学本质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反思》,载《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14)邢建昌:《文学是什么——关于文学提问方式之学术路径的反思》,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2期。
    (15)张大为:《文学的“问题”与“边界”》,载《文艺评论》2017年第4期。
    (16)南帆:《文学理论能够关注什么》,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8期。
    (17)程正民:《拓展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载《文化与诗学》2016年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8)赵勇:《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19)马大康:《理论转向——从活动到行为》,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9期。
    (20)张健:《〈文心雕龙〉的组合式文体理论》,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1)吴中胜:《〈文心雕龙〉与中国铭文理论的早期形态》,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22)陈士部:《论〈文心雕龙〉的“意象”观》,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四辑)2017年。
    (23)李裕政:《郭绍虞文笔说的再解读》,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8期。
    (24)唐芸芸:《从“笔”之病犯论南朝“文笔说”》,载《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25)朱立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基础工程》,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
    (26)李春青:《浅谈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的意义与方法》,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
    (27)王一川:《民族艺术理论传统的世界性意义》,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
    (28)李春青:《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期。
    (29)王岳川:《文化自信:季羡林论东西方文化互动》,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30)张进、王垚:《新世纪文论:从文本间性到事物间性》,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1)蒋洪生:《阿甘本文论视野中的诗与哲学之争》,载《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32)林精华:《文学理论学科在西方的兴盛与危机:来自冷战或苏联文论的影响》,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33)赵勇、塞缪尔·韦伯:《亲历法兰克福学派:从“同一”到“独异”——塞缪尔·韦伯访谈录》,载《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
    (34)徐亮:《叙事的建构作用与解构作用——罗兰·巴尔特、保罗·德曼、莎士比亚和福音书》,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
    (35)江守义:《结构主义叙事学之反思》,载《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6期。
    (36)程光炜:《叙事:中西不同的理解视角》,载《学术研究》2017年第1期。
    (37)周启超:《超越“简化”,摈弃“放大”——关于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的一点反思与探索》,载《人文杂志》2017年第4期。
    (28)陈望衡:《中华美学的“家—国”意识》,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39)杨春时:《中华美学思想的建构探源》,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8期。
    (40)高建平:《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41)朱志荣:《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7期。
    (42)杨春时:《现象学与中华意象美学》,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6期。
    (43)仲霞:《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6期。
    (44)毛宣国:《“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6期。
    (45)李圣传:《苏联经验与新中国美学发生的史与思——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美学讨论为中心》,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46)陈雪虎:《试谈“文艺美学”的生成逻辑与当代问题》,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
    (47)王元骧:《关于推进“人生论美学”研究的思考》,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11期。
    (48)赵奎英《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49)马汉广:《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载《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7期。
    (50)陈定家:《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载《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
    (51)胡友峰:《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载《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52)单小曦:《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53)周宪:《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载《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
    (54)张伟:《视觉批评何以可能——图像时代文学阐释的视觉转向与审美创构》,载《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55)傅修延:《幻听、灵听与偶听——试论叙事中三类不确定的听觉感知》,载《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
    (56)吴子林:《“毕达哥拉斯文体”——维特根斯坦与钱锺书的对话》,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7)转引自郭宏安:《从阅读到批评》,262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8)[英]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黄正东、唐少杰译,67页,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