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感恩节的荆棘花》读后感8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4-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懒惰的智慧》是美国作家凯利写的,中文的“懒惰”指讨厌做吃苦受累的事,不愿墨守规矩,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品质。
    作者认为没有“懒惰”的人,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万有引力”、“数学规则”的例子,都证明了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守旧,要用知识,要用正确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新思路。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从古到今,每一项新事物,新公理的诞生都是那些运用知识、创新,吃苦的人发明出来的。
    他们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方便,又不想去做守旧的事。
    例如,我们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边才行。
    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
    同时我也明白,在学习上我们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
    要背一遍课文,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要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首先要了解它的含义,弄清楚作者想说的道理,然后去背,就会很有成效。
    我们也不要认为,运用知识,用心智去偷懒取巧的事就是做事不认真,这样的态度不会做成什么事,关键是要看结果,如果这种做法获得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对我们有利的,那么这种做法也不一定就是错误,所以,我要做一个有新思想,勇于创新,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感恩节的荆棘花》读后感(二)
    读过《懒惰的智慧》,文章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懒惰与智慧间微妙和谐的关系,这又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家长老师们的口头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有着什么关系呢?
    文章作者利用了多个论据向我们证明他的主观思想,这些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懒汉”往往拥有比其他人结构更加严谨敏捷的逻辑性思维,因此能够极快地适应并处理各种事务,在各种“偷懒”中不断地增长着思想与智慧。
    但是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角度来议论这个观点,就显得促襟见肘了。
    试问,一个人只知道空想,但是没有任何实践,能办成什么事呢?答案是一事无成。
    就像孔子在学习方面的学思观点上认为的“思而不学则殆”。
    因此,“懒汉”们往往被认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可见想要办成办好事,“勤奋”必然也是“懒惰”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
    再拿几个小故事讲讲吧。
    哈佛大学是众所周知全世界最着名的学院之一,能够去那里深造一番的无不为出类拔萃的天骄之子。
    在哈佛有个有趣的现象,书籍在学院里几乎是随处可见,每天凌晨四点半,学生们就已经早早聚在一起旁若无人地专心攻读,后来也有了《哈佛凌晨四点半》的这么一个节目。
    里边提起过一个哈佛新生开学时在功课上偷了些小懒,结果后来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被迫退学的事例。
    因此在校的学生们也多出了一则潜意识,如果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勤奋,那么你便无缘哈佛。
    儒家创始人孔子晚年酷爱《易经》。
    虽然《易经》生涩难懂,学起来很吃力,但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由于他刻苦学习,勤展竹简,次数多了,竟连皮筋断了三次。
    这便是成语“韦编三绝”的由来。
    勤奋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纵古观今,不论是知识上还是思想上,勤奋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人们的各种不足,且能够持久有效地巩固下来,化为己用。
    “懒惰”与勤奋两者相比较,客观看来,前者更优于思想,后者更优于行动,相对而言却又是缺一不可。
    那我们个人又该怎样在两者之间取舍呢?最好的方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留下“懒汉”的迅速完美的思维,从小事中培养勤奋的好习惯,相互结合,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