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读后感(一):许地山的别样民国范 《落花生》许地山的一本散文集,该书也是对此前《空山新雨》的再编。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那批作家中的一员,他的笔名亦叫作“落花生”。若是看过他的名篇《落花生》,就定然知道他在这笔名中为自己定下了怎样的期许——“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全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落花生读后感 第一辑 落花生——作者取天地间的万物——花草虫鱼树木果实人等等,由此展开,是一篇篇短小简练,充满禅意的散文。 第二辑 春的林野——这一部分大多是关于情——有朦胧的,深情的,平淡的。许地山笔下的爱情自有一番妙处。 第三辑 我的童年——“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许地山讲述自己童年时光的点点滴滴,大抵是褪色时光中仍历历在目的斑驳光影。 第四辑 万物之母——这部分就比较杂了,评论性质较强,集时势之作,讽时事、论文学。落花生读后感 许地山善于找出每一种物什中的象征意味,颇具有哲理的意味。将客观事物——花草树木与生命这一宏大的命题联系在一起,从客观平常的事物中提炼出人生的禅意,短小精悍而不失韵味。后来其女许燕山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父亲喜爱大自然”,故,也能说明许地山的创作来源了。走得近自然,也走得出自然。 许地山的文字,有天高地远,风清月朗,静谧朦胧之味。景物描写之中渲染一种淡雅清新的氛围,人物之间的寥寥对话勾勒出事情的起由,画面感强,抒情意味重,像一首情歌。 但不可忽视的是,从五四的角度来看,许地山的文章在当时确实有先进性的意义的。但是提倡用白话文写日常生活琐事,写人生命运,平淡却不平凡,着实有“为人生而艺术”的典范,若是从当下的审美要求来看许地山的文学创作的价值那就有失偏颇了。对于过去,世人总是恐“岁月久远而被遗忘”。我想,有些东西的本质是永恒的,不会过时的,就如鲁迅当年提出的“拿来主义”,虽是百余年的事情了。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可取性。许地山讲 ,“美术家的责任”——他谈中国的戏剧、音乐、建筑并不差,只是与“美”相比,在于工匠和艺术家的差别了,想来还是非常有见地的。《公开信》一文中,犹见当年一代知识分子真正昂扬有谦逊有礼的风骨,还是很有风范的。 诚然,看这本书的时候,大多时候我并非是在看文字,看语言,看内容之类的。我是在看许地山这个人,通过这本书看五四时期那么激烈的文化运动。 《落花生》读后感(二):赤子的闯入:许地山和他的朋友们 对许地山的印象不多,收到小学课本里的那篇《落花生》都没有什么记忆,小学毕业已经太久了。反倒是在别处,看过一些文章,说许地山身后葬在香港,和蔡元培一样凄凉云云。 没有别的印象了。大概是个才子吧,写的文章不错,但是灵气肯定不如徐志摩、何其芳,“地山”这样的名字也有点太乡土,没有什么空灵飘逸的意象。 但他终归是一名赤子,在那群闯入者里别具一格。落花生读后感 什么是赤子?傅雷家书里说: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这便是赤子之心了。这个心,沈从文有的,朱自清有的,何其芳有的,萧红有的。朱自清《冬天》一篇里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大概是这样。 许地山也有,甚至更醇厚。 读这本《落花生》,每每见到这样的句子: “我的生活好像一棵龙舌兰,一叶一叶,慢慢地长起来。” “我们都是天衣,那不可思议的灵。” “呀!他的魂也随着轻烟飞去了!”落花生读后感 呀,这些赤子的魂,也随着文字留下来了。 什么又是“闯入者”? 闯入者自然是异类,是不常有、不长存的。正是这群“赤子”。 自乾嘉后两百年,文学的零落是可以看见的。晚清西风东渐,有林琴南大笔如椽开新风气,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赤子门开始从私塾到新学堂,到海军学校,到欧罗巴美利坚去,用亘古未变的中国人的诗情看这个世界。学会了新的文字、新的表达。 于是他们就这样闯入了文章的世界。一缕新潮,清新如清风,激烈如暴雨。 我时常讶异于他们文字的神妙,几乎掺杂了所有可以想象的中文之美。以许地山做例子吧,文字中居然看得到禅宗公案的慧、晚明小品的逸,还有六朝文章的灵。 他们就这么闯入文坛,几十年间开一新天地。纵使后半生由于世事变迁的难料多舛戛然而终,终归闯入了、留下了这宝贵的痕迹。 许地山的墓在香港,游离于海与陆的地方。落花生读后感 海与陆之间的,是岛,是礁,是这群闯入者赤子的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