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的编者有官员,有寒士,也有书坊主。他们主要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桐城地区,其他地区则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区域化的中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成起步早,主要发生在雍正之前,而其他地区起步晚,主要发生在乾隆以后,其盛衰消长之势与其相应的文学生态有着深刻的历史关联。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的编选目的既有举业趋同性,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性。即使为举业而设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也没有完全为“举业”二字所缚,而是逐渐与“明道”“经济”“文学”等要素取得了兼容,因而呈现出丰富而多彩的特征。 关 键 词:明清/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编者群/编选目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06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W051)。 作者简介:付琼,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文。 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抄》①初刊于万历七年(1579),是现存最早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此后以迄晚清数百年间,出现了大量赓续之作,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选本群,笔者近年知见者已有56种,为55个编者所编。这些选本系何人所编,因何而编,或者说其生成的主体及动因如何,是一个尚未得到回答的重大学术问题。 一、编者群概况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的编者群属于知识群体,与中国古代的官本位相联系,这个知识群体是以科名高下作为其身份的主要标志的。本文将编者的身份分为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生员、布衣五阶;身份不明者注明“不详”。每个编者的科阶依其曾经取得的最高功名为据。“举人”不包括“副榜”,被副榜录取者例为贡生,列入“贡生”。多次中乡试副榜者,其科年以第一次为据,例如刘大櫆曾于雍正七年(1729)和雍正十年(1732)两次考中顺天乡试副榜,援例出贡,但并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的资格,其身份为“贡生”,而且其取得该身份的科年定为雍正七年(1729),而不是雍正十年(1732)。 确定每一位编者的籍贯,是考察唐宋八大家选本编者群地理分布的基础。佚书编者的籍贯没有版本实物可据,本文以方志为主要依据对他们的籍贯一一加以考证。籍贯问题并不简单。一则行政区划的变动会带来同地异名、同地异属等现象,很难统一。变化最大的是省级政区,例如,现在的安徽和江苏两省所在地区在晚明为南直隶,顺治初年改为江南省,康熙初年江南省又析为江苏、安徽二省。同是苏州府的编者,在晚明者省籍为南直隶,在清初者为江南省,康熙中期以后者为江苏省。相对来说,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历史时段内,唐宋八大家选本编者所在的府县级政区的名称和辖区变化较小,只有太仓州于雍正二年(1724)从苏州府析出,成为直隶州。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府级政区为坐标,以县级和省级政区为参照,以自然地理位置为着眼点,尽量避开省级政区的命名更易带来的不便。例如,不论属于何期、何省,苏州府的名称及其自然地理位置没有变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考察唐宋八大家选本的编者在此地的数量,而不必将其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确定籍贯的另一个难点是有“祖籍”与“占籍”之分。占籍多指在祖籍以外的地区上报户口,如清代规定,“人户于寄居之地置有坟庐逾二十年者,准入籍出仕”②。本文以“祖籍”为据。以叶亮为例,其籍贯有浙江慈溪和仁和两说。乾隆《杭州府志》和光绪《定陶县志》皆作仁和人,而据清人伊元炜所说,叶亮实为浙江慈溪县鸣鹤场人,以仁和籍中式。③光绪《慈溪县志》卷四十八著录其著作,与伊氏说相合。其实慈溪为其祖籍,而仁和为占籍,本文将其定为浙江慈溪人。另有几位编者的籍贯情况较为复杂,需要一辨。王昊和张叙皆为太仓人,但太仓州原隶苏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王昊卒于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太仓州仍隶苏州府。张叙为雍正十年(1732)举人,生活在太仓州从苏州析出前后。为避免繁碎,二人一并系于苏州府。朱璘常自称“古虞朱璘”,对“古虞”的解读不一,其籍贯遂有江苏常熟和浙江上虞两说。江曦对此辨之甚确,当以上虞为是。④这样,主要编者的籍贯都可以确定下来。 确定编者所属的时代,并依据某一时间节点将其排序,更是一件繁难的事。大部分编者经历过不止一个时期,有的还不止一个朝代,例如蔡方炳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跨越两代,历经明之天启、崇祯和清之顺治、康熙四朝,很难将他归入某个时代。根据生年或卒年确定编者时代也有难处。一是不少编者的生卒年无考,难以为据;二是本文为编者确定时代先后的目的在于考察其所选编的唐宋八大家选本的生成先后,与一般的作家研究不完全相同,而生卒年与选本的成书之间往往相隔较远。为了达到通过编者编年呈现选本编年的目的,本文拟以各选本成书时间为中心,以卒年等其他信息为辅助,在现有条件下大致确定其选本系年,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比较,由此寻绎出唐宋八大家选本生成的疏密升降之轨迹。为此制定以下四条选本系年规则: 第一,以序年作为系年的主要依据。本文系年的目的在于弄清每一个八大家选本的成书时间,然后加以汇总,从而探讨八大家选本群生成的阶段性特征。在一般情况下,编者序跋所署的日期(序年)就是成书时间,而刊年总是要晚一些。在序年和刊年都有据可考的情况下,本文以序年作为首要的系年依据。例如,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的序年为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其《唐宋八大家类选》的编定正在此年,而其最早刻本完成于雍正元年(1723),此时储欣去世已经17年,若以刊年为据,就不能准确反映其实际的成书年代。序年无考,而有刊年者,以刊年为据。 第二,序年、刊年均无据可考者,以编者卒年为据。有些编者的生卒年可以确定,但其选本的成书年代和刊刻年代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以卒年为据,至少可以确定其成书的下限。一个人从出生到拥有编书的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以生年为据,虽然可以确定其成书的上限,但往往与成书时代更为迂远,而卒年则较为切近。 第三,成书时间、刊刻时间和编者卒年皆无据可考者,以已知的编者生平事迹发生的最晚年代为据。例如,关于唐达,成书时间及其卒年等皆不详,已知唐达为南明弘光元年(1644)贡生。又据张履祥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写给唐达的书信,⑤可知是年唐达尚在人世。据此将唐达选本的系年定为1655年,而不是更早的1644年。 第四,对于成书时间、编者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发生的年代均无可依据,但可以确定其为某个朝代者,系于相应朝代的末年。不过,刘肇庆选本有些例外。刘肇庆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其选本成书年代无考,但从现存的发祥堂刻本来看,全书讳“校”字,而不讳“玄”字,可见刻于明代或顺治时期的可能性很大,不大可能刻于避讳渐严的康熙时期,故系于明代末年(1644),而不以卒年为据。 本书只对没有争议的编者信息予以统计。例如,晚明有不少选本托名钟惺,而揆诸实际,杂凑之迹甚明,不可能出于钟惺之手。万历初年,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刊刻不久,同在翰林院的黄辉、陶望龄和董其昌皆有《八大家文集序》,三人是否为同一书作序,目前尚无实据,亦暂不予考察。进入考察范围的共有55位编者。其结果见表1。 这样,就有条件对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编者群的主要特点做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