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问世

http://www.newdu.com 2019-01-10 《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 参加讨论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问世——
     让一个全面、立体的海子从洪荒中水落石出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海子诗文选》 海子 著 燎原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出版
     “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这种对实体的意识和感觉,是史诗的最基本特质。当前,有一小批年轻的诗人开始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皮肤,看一看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红色血块的心脏,看一看河流的含沙量和冲击力。他们提出了警告,也提出了希望。虽然他们的诗带有比较文化的痕迹,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站起来歌唱自身了。我决心用自己的诗的方式加入这支队伍。我希望能找到对土地和河流——这些巨大物质实体的触摸方式。”这是海子的第一首长诗《河流》原序《寻找对实体的接触——直接面对实体》中的一段话。从这段闪烁着理性光芒的字句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以那首涌动着感性热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代表的短诗背后的精神理路,可以从凡尘世事的纹理中重新读出超拔于表象之上的高远境界。这或许也是只有将其短诗、长诗和文论整体品读方可呈现出的精神气象……
     正是为了呈现一个更全面更本真的海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日前问世,在其新书分享会上,该著作的编者、诗歌评论家燎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张清华,作家、诗人蒋一谈,海子侄子查锐等分享细读海子的心得,描绘心中的海子。
     我们现今谈论的只是一个局部的海子,远非一个完全的海子
     关于海子的诗,此前有《海子诗全编》,以及更丰富更全面的《海子诗全集》,为什么还要重新编这本全集?曾经著过《海子评传》的燎原说在细读海子的过程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令其意外的判断,即虽然海子在当代诗人里诗名几乎最大,谈论海子的声音也铺天盖地,但是真正读完海子所有作品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好多人都是根据海子的短诗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等认识他,诗歌界搞评论的往往也没有把他的作品读完。究其原因,除了他的创作体量太过庞大外,一是其大部分长诗都存在着未及完成的碎片状态,二是多部长诗中成品与草稿混合杂芜,因此,使得原本就缺乏耐心的读者,很难去追踪他那未及彻底完形的窎远诗思,而是径直去聚焦其精粹的短诗部分,进而将它视作海子的全部。也因此,我们现今谈论的,只是一个局部的海子,远非一个完全的海子。”燎原说。
     燎原指出,所谓海子的成就主要在其短诗,似已成了一个定论。因此,目前关于海子诗歌的众多选本,大都偏重于他的短诗。而根据他的研究,海子的整体成就由短诗、长诗、文论这三大版块构成。他的短诗,只是浮出海面的那一冰山;而他的文论尤其是长诗,既是一个洪荒性的所在,更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所在,还是其诸多短诗生成的背景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他的许多短诗便无从产生,也难以压缩进现在的这种能量。基于以上原因,燎原希望选编一部既能体现海子的整体成就,又能芟芜去杂,使读者通畅进入其腹地的选本。而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三大版块的格局中,对其庞大芜杂的作品总量瘦身,并做出相应的编辑梳理,从而使一个全面、立体的海子,从现在的洪荒中水落石出。
     经燎原的严谨遴选,《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分为短诗、长诗、文论三大版块,精选了海子诗文中最为闪耀的短诗141首,长诗则精选了《河流》《传说》《太阳·土地篇》《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5首,其他2首《但是水、水》《太阳·弥赛亚》做了保留框架和精华的节选;文论中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8篇文章,包括那篇著名的《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通读海子并对海子有深入研究的燎原认为,海子的诗歌写作有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燎原将其总结为“从牡蛎式生存到弥赛亚的重生”,而这一逻辑起点和终极指归在他的长诗里已经充分表达了,从中亦可见出该著作扣合海子人生走向的编辑逻辑。
     海子是农业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工业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海子是能够构成精神现象学意义的诗人,他不只是一个贡献了重要文本的诗人,而是越来越具有文明意义的诗人。”张清华从个人的阅读史分享感受。他说随着理解力和阅历的加深,越来越感受到海子的重要。2019年是海子逝世30周年,张清华认为30年前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位诗人并没有走远,而且他的诗、他的语言仍然在生长。“10年前、20年前读不懂的现在读懂了;20年前觉得拗口的现在不觉得拗口了;20年前觉得只是可以接受,现在觉得那些诗句扑向你,或者你扑向它,他在你身上延伸,他的语言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他像闪电一样从那个时代一下就扑来了,然后扑到你身上发出声音,成为和你的生命、你的经验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声音;这是了不起的,不是每个诗人的写作都能够达到这种高度。”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是恩格斯给予但丁的著名评价。张清华认为恩格斯从文明转换的意义上来评论但丁之语可以拿来谈论海子。海子的诗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宗教情结,如此广博的知识架构?从地理意义上也是无边无际的时空,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华夏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和希腊文明全部收入其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包容量?就是因为他具有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最高的高度,既是在文明的意义上也是在时代的意义上。
     在张清华看来,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童年经历了最后的完整的农业经验,海子即经历了完整童年的农业经验,所以无论在他的抒情诗还是长诗中都有一个底色,会让人看到“家园”“周天子的雪山”“中国的稻田”这样一些最为完整和巨大的词汇,还有“女神”“村庄”“马车”等所有农业时代的意象,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总体性。我们所谓文明的转换既是从农业文明向着现代社会现代文明转换,同时也是从总体性向着碎片时代转换。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后的总体性或者最后的农业文明的话语系统、符号系统,所有的美,所有的悲剧性、挽歌性、神性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经验系统、话语系统、符号系统之上。
     “因此海子是农业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工业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诗人很多,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大诗人很多,但是真正具有文明意义的诗人我觉得只有海子,仅此而已。”在张清华看来,海子用他的这套符号系统、抒情方式、广阔的时空结构、充满神性的经验和广博的知识建立了农业时代写作的最后的总体性。“他是农业时代的最后一位抒情诗人,在他之后再想抒情就难了,要建构词语的总体性基本上没有任何可能。在海子之后有很多模仿海子写乡土诗、写史诗的人,都很难成功。海子完成了农业时代的抒情写作,作为和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以及所有农业时代产生的伟大诗人一样,他终结了那个语言系统,完成了美学价值;同时他又开启了下一个时代,一个思想性的、智性的、怪异的、庞大且复杂的,但必须也必然延续下去的另外一种写作。持续这种写作的诗人很多,大家在共同推动这个进程,但从文明的意义上,这是由海子的写作开启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