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文化皖军”筑造文艺创作新高峰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光明日报 常河 参加讨论

    11月18日,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出炉,30多年跟踪拍摄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的原滁州日报记者汪强获奖,这也是安徽摄影界时隔10年再次获得中国摄影最高殊荣。
    10月17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比揭晓,由安徽省舞蹈家协会选送的现代舞《命运》摘得这项被誉为“中国舞蹈奥斯卡”的桂冠,实现安徽省现代舞在顶级奖项中零的突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称“这是一部非常有个性、与众不同的作品”。
    10月15日,由安徽省文联和省曲协推荐的小品《等爱回家》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这是安徽艺术家连续两届在该项评比中胜出。
    8月,诗人陈先发凭借诗集《九章》斩获了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终结安徽连续二十二年的鲁奖零纪录。
    在此之前,创办于1979年的文学双月刊《清明》杂志社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凯歌高奏,殊荣连连,“文化皖军”在多条战线上狂飙突进,呈现出向“高峰”不断迈进的强劲态势。
    文艺生态也需要优化
    11月17日晚间,民族舞剧《大禹》在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上演。演出结束后,全场1500名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演员谢幕长达16分钟。“太精彩了。”来自德国的泽曼先生说,他是第一次听说大禹,但主人公的故事感人至深,“我一定要去安徽蚌埠看看。”
    2016年2月,在安徽“两会”上,作家潘小平、许春樵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一份提案,呼吁加快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呼唤文学原创大繁荣大发展。“我们痛心于安徽近年来原创文学的沉寂,这和安徽文化大省的称号很不相称”,潘小平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够自上而下加大对文学原创的扶持,共同汇聚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力量。”
    这份提案被列入重点提案,由省政协主席亲自督办。接着,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会同省直有关单位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大经费投入、组织重点创作、举行作品研讨、抓好人才培养。从2016年至今,安徽省在重大创作、作家签约、作品出版、期刊建设、研讨培训等方面投入扶持资金共计2669万元。省委宣传部还出台办法,对获国家级文艺奖项的给予配套奖励。加强选题规划和项目攻关,连续实施三届“安徽省中短篇小说精品扶持工程”。先后举办5期“当代安徽文学原创作品研讨会”,邀请近百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对10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先后遴选五届共69名签约作家,并通过建立导师培养机制、重点作家培训以及知名作家评论家和期刊主编改稿等方式,不断加大培养力度。
    近年来,安徽省采取集中培训、座谈交流、主题研讨、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分级分类开展常态化学习培训。两年来,举办各级各类文艺培训班32期,培训1700多人次。常态化开展“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先后有1万多名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说,通过学习教育的深化、内化、转化,“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成为文艺战线的普遍自觉,“作品是立身之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时代”成为文艺战线的价值追求。
    安徽省委对文艺发展给予关心和期待,“文艺领域的重要事项‘有求必应’,重大文艺活动请省领导参加‘有请必到’,文艺方面要件报省委‘有报必批’。”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介绍,“我们把文化强省资金向精品创作生产倾斜,近两年,省级财政共安排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奖励资金约1.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3.61亿元。”
    全国文艺评奖改革后,安徽省立即出台配套奖励办法,对获全国性文艺奖项的,给予最低10万元、最高200万元奖励,国家奖励在10万元以上的,原则上按1∶2给予配套奖励。同时,给予政治荣誉,去年以来,全省共有53名一线文艺工作者当选省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生态环境的优化,极大促进了安徽文艺界人士的创作热情,一批批精品正在“绽放”。
    全链条打造精品力作
    安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文学繁荣的景象,“文化皖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诞生,到魏晋时期“慷慨多气”的建安文学,再到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打造文艺精品,不是自发就能实现的,不能光靠‘海捞’,而要有的放矢地扶优扶精。”虞爱华告诉记者,近两年,安徽共实施重点文艺项目116个。坚持“有意思、有意义”相统一,瞄准全国“五个一工程”和各文化艺术门类一流水准,聚力推进创作生产,催生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徽风皖韵的大戏佳剧好书名作。黄梅戏《邓稼先》、舞剧《大禹》、电影《进京城》、淮河琴书《轧狗风波》《说说咱村新变化》等,以及正在制作打磨的电视剧《国家情怀》《觉醒年代》、纪录片《小岗纪事》、歌曲《感谢那一年》《幸福花鼓》等,都带有鲜明的安徽文化烙印,较好反映了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和奋进姿态。
    不久前,一个名为“有戏安徽”的直播平台吸引了无数戏迷。这是安徽省推进艺术与技术融合,在全国首创的直播品牌,实现了戏曲演出剧场、电视、网络、手机、广播“五位一体”传播。目前已直播45场,线上浏览1100万人次,是线下剧场观众的260倍。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如今的六尺巷,不但成为安徽省桐城市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2017年5月22日,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2届曹禺剧本奖揭晓,“黄梅戏之乡”安庆市凭借新创的大型黄梅戏《大清名相》荣获曹禺剧本奖。
    谈到这部以“六尺巷”故事为原型的新剧,安庆市黄梅剧院青年编剧余青峰、屈曌洁百感交集:“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即使创作没有胎死腹中,诞生也可能大大推迟。”这部戏从立项开始,就入选全省“四个十”重点演艺品牌和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从而“顺风顺水”地完成创作,在之后的赴京演出时,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安徽首次在京举办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时隔33年徽派版画再次赴京展出,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徽剧展演活动。徽剧《徽班》等作品登台国家大剧院,《大清名相》在中央党校演出,获得广泛好评。皖版图书、徽派影视和戏曲等组团走出去,驻朝大使馆就“欢乐春节”演出专门向省委、省政府致电感谢。
    “文艺繁荣看作品,而作品的关键是人才。”著名黄梅戏艺术家黄新德说。近年来,安徽实施“安徽文化名家”工程,推进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扩充“文艺皖军”第一方阵阵容。目前,全省文艺类共有6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选拔80名有实力有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重点培养,近三年共提供项目资金538万元。举办青年文艺人才展演展播展示专场,让年轻人才担重任、唱主角,激励了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采取以师带徒、院校培养等方式培育苗子,院团与戏曲院校合作共建“再芬黄梅实验班”、黄梅戏“定向班”,培养戏曲及相关专业人才1000多人。实施民营艺术院团“十佳名剧”“十大名角”“十大演艺平台”“十大名团”工程,将草根艺人、民间高手和网络文艺新群体纳入培养管理体制,推动体制内外人才同场竞技、相互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