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用心用情用功讴歌生态文明建设——赞话剧《塞罕长歌》

http://www.newdu.com 2018-12-12 光明日报 仲呈祥 参加讨论

    “久久为功,玉汝于成,经过三代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如今塞罕坝112万亩的浩瀚林海,不但为北京、天津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挡住了南下的风沙,而且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输送了大量的淡水。塞罕坝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已经超过120亿元。……塞罕埧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剧终”
    目睹这在激越的主题歌声中缓缓映出的字字铿锵的字幕,我发自肺腑地为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来京演出的《塞罕长歌》鼓掌:一出用心用情用功讴歌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戏!此前,我曾为同一题材的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36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撰文叫好;今天,我还要为仅仅两个小时的舞台话剧《塞罕长歌》抒怀点赞。因为两部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审美优势,相映生辉,共同讲好了2017年12月5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创造了人间重绘绿色、修复生态奇迹的中国塞罕坝的史诗般实践的故事,彰显了彪炳人类史册的塞罕坝精神。
    这成功的艺术实践,又令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的名言:“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审美化地讲好中国的生动故事,当然迥异于史学家以历史思维叙述中国故事。故事者,有故有事,史学家须严格遵循史实,讲清前后相随的原始事件全过程,复原所有素材的总和;艺术家则主要是靠审美思维通过精心选择提炼出的情节来讲好故事,并诉诸独特的艺术话语组织。而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语言符号体系,都可能按照各自的审美个性和优势,调整、挑选甚至破除故事演进的原始程序并建构独特的情节叙述。长篇电视剧因其容量大,视听语言优势明显,因而《最美的青春》讲好塞罕坝史诗般实践的故事所建构的情节自有其特色;话剧因其容量有限,但台词有重要作用和审美张力,因而《塞罕长歌》同样要讲好这人间奇迹所建构的情节就大不相同了。比较研究这同一题材创作的电视剧与话剧的成功经验,极有裨益。
    诚如茅盾先生所言:对于艺术创作,“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塞罕长歌》精心写了六场戏、序(一)序(二)和尾声,塑造了三代人形象。序(一)序(二)分别交代1963年初创林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天寒地冻情境与1980年夏遭遇大旱12万多亩松林旱死的困境,尾声是全剧营造的人的天地境界的升华,而六场戏建构的情节都聚焦于人物的性格发展轨迹 第一场,二嫂用搓雪来抢救冻僵的佟保中生命,适逢从北京把妻、子都接来塞罕坝扎寨安营的李场长、杨总工程师归来,以及从城市以下乡知青邢燕子、侯隽为榜样放弃高考上坝造林的一群中学毕业生,大家共赏电影《上甘岭》受到感染,使原本因妻子重病、老母病危要返城的佟保中、秦海生们坚定了要“像上甘岭的战士守住阵地一样,守住塞罕坝,决不撤退”的决心。第二场,高志运苗大雪献身,佟保中丧妻携幼子上坝,李场长安排妻子代养,秦海生为育苗放弃探视病母坚守坝上。大家践行“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冰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第三场,“文革”后恢复高考,任晓君放弃高考坝上高棚外向佟保中倾诉爱恋,秦海生与张莉相恋相爱,塞罕坝北梁庄人韩大伯对林场情深意笃。第四场,1980年,在北京读林业大学的杨娜奉父命送坐着轮椅正住院治疗腿伤的杨总工程师上坝指挥抗旱保林,李场长临终前抱病上坝“走进林子”嘱咐“我死后你们一是把我埋在这片林子里……”第五场,80年代中期,第二代佟刚、二桃夫妻携子榛子坚守于望火楼,粗茶淡饭,大桃上坝来楼接榛子进城上学,佟保中来楼报喜佟刚入党。第六场,2013年春夏,第三代佟小林(榛子)已任分场场长,率众进而试验在余下的十几万亩石质阳坡上种植樟子松,林科院杨娜博士上坝感动佟小林妻舒纹上坝,共建绿色家园。请看,六场戏,从上世纪60年代初写到新世纪20年代初,横跨半个多世纪,惜墨如金地精心雕塑了佟家三代务林人佟保中、佟刚、佟小林薪火相传的艺术形象,他们“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悔无怨;把爱交给绿水,久久为功不变。牢记使命,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建设绿色家园。塞罕长歌行,铭刻在生命的年轮间……”
    更可贵的是,这六场戏的情节、二序幕和尾声,不仅是佟家三代人及秦海生夫妇、李场长、杨总工程师和二嫂等人物的性格发展史,讴歌了他们的理想、信仰、情志,而且相当精准地展示出人物性格发展的社会关系史。须知,社会关系乃是人物性格形成与宏大历史衔接的中介和背景。社会关系构成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内在肌理,是性格发展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性格可视为社会关系之网在人物形象上的网结。《塞罕长歌》的二序幕和尾声显然是为展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关系营造时代背景与环境氛围的,而六场戏的情节,无疑都牵出了那个时代社会关系特定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譬如,从第一场上世纪60年代初的那群放弃高考上坝造林的中学毕业生性格形象中,分明蕴含着那个时代学雷锋、学邢燕子的鲜明时代信息;从第三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任晓君倾诉城中其母对她的安排,从秦海生母病负债3000元的重压中,都传达出那个时代沉重的社会历史信息;从第四场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从北京还坝的言传身教中,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从第五场、第六场大桃接榛子进城入学、佟小林科技攻关石质阳坡也要植树中,传达出教育兴邦、科技强国的改革开放信息;……唯其如此,大大增强了《塞罕长歌》的历史厚重感。
    话剧《塞罕长歌》值得称道。
    (作者:仲呈祥,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