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围困长春》是怎样写成的

http://www.newdu.com 2018-11-30 中国军网 杨晶张翼飞刘福生 参加讨论

    这是一部呈现壮阔历史画卷的长篇纪实作品。
    这是一部纵论将帅战略与战术艺术的绝唱之作。
    “我秉笔直书,有勇气直言不讳。有功即写功,有过即写过,既要写胜利与成功,又要写失败与教训。唯要靠证据支撑观点,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发锁在查阅2000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文献,引用900多条注释,进行无数次的实地采访,历经5年的辛勤笔耘后,写就长篇纪实作品《围困长春》。作者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书写历史,理清诸多臆断,还原了70年前这场惊心动魄的长春战役的真相。
    “真实即力量”,长篇纪实《围困长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这部让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尤为推崇,且多次获奖的作品是如何写成的呢?
    
    李发锁,笔名凡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动迁》《官司》等6部,长篇报告文学2部,中短篇小说多篇。作品数次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获得多种文学奖项。新著《围困长春》继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后,又获古镇杯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长篇纪实《围困长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围困长春》围绕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主要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围困长春战役的发生、发展、胜利的全过程展开叙述。作者李发锁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把东北解放战争与围困长春战役放在二战结束后的世界大格局中进行考量,既讲述了领袖的战略、策略对战争走向的重要性,又剖析了围困长春战役若干似是而非的说法。两部分内容回答了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战胜国民党,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正义性与合理性,确认了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不忘初心、保持光荣传统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围困长春》是如何写就的?
    中国军网记者: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李发锁:我在写第6部长篇小说《细菌》时,了解到围绕长春围困战,几十年来有若干似是而非,甚至颠倒黑白的说法。作为一个有从军经历的老兵,我对人民军队充满感情,我不能允许我的战友牺牲了生命还背着黑锅;作为一名有4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对党充满自信。民心向党,所以我必须为我们共产党、为人民军队弄明白这件事,还历史以清白。
    中国军网记者:您曾有10年的军旅生涯,当年的部队生活对您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发锁:当年的军旅生活对我有三方面影响。
    一是感情方面的,10年军旅生涯虽然不长,却是在我人生(20至30岁)的黄金阶段,部队在我最需要人生定向时,把我引向了一条光明大路,让我受益终生。为此,我对部队充满了感情,我不能容忍一些人攻击诋毁部队一一犹如攻击我的母校与恩师。实在说,写这个题目是有一定风险的。是对部队的深厚感情,感恩报恩之心,使我有了勇气。
    二是军旅生活给了我毅力。书出来后,许多人都问我背后是否有个班底,意思说那么复杂的一个大部头,凭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现在回想,我一人竟然完成了,主要原因是部队教给了我毅力。吃苦是军人的底色。部队给我最大的恩惠,是用10年时间,向我的血液里注入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这才使我能在5年间,数次挫折数次不挠地坚持了下来。
    三是军旅生活使我写军事题材犹如写自己的事,家里的事,不需要到部队体验生活。
    中国军网记者:长春围困战是国共双方在一座城市争夺时间最长、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七十余年来,围绕围困长春战役有若干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中国革命战争与军事史上一桩重大历史事件,海内外关注。为了写好《围困长春》,您查阅了哪些资料?能谈谈您的创作状态吗?
    李发锁:对长春围困战,一些档案资料似乎有一些“定式”的说法,要纠正几十年来人们的看法,必须拿出切实准确的证据。在查阅档案方面,我吃了若干苦头,那些文献纸上喷洒过的药粉末被吸入呼吸道,我因此两次住院,如今留下了较重的呼吸道疾病。但我不后悔,因为我为我们的党弄明白了一件事,为关爱培养我的军队,揭去了一块泥点子。我找证据史料依据的原则是,既要有全局的,也要有局部的;既要有上层的,也要有底层的;既要有共产党的,也要有国民党的。总之,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最重要的证据是郑洞国下令(城内有粮时)驱民出城的命令,国民党征兵会议记录(市内实有人口的证据)。
    写这本纪实文学,缺少一个人物或情节时,不能遐想虚构,要下苦功去寻找,半点差错也不许有,因为成千上万的人在死死盯着你。为什么一本书写了5年?其实写作时间就8个月,而找证据达500天以上。有时十天半月找不见一条管用的资料。这5年间,我一直处在焦虑忧郁的折磨中。
    
    李发锁 中国军网记者杨晶 摄
    中国军网记者:《围困长春》本来计划一年半到两年完成,写到一年半时,遇到创作瓶颈,写不下去了。这时困扰您的问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发锁:写作中最困扰我的是两件事。一是死了那么多人,责任在国共哪一方?明知道国民党杀民养军,我找不到有利的证据啊。于是下决心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的证据,如上所述那样。找证据使我体会有二:第一,纪实文学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找出来、走出来、翻出来、问出来的贴切;第二,纪实文学与其说是脑力劳动,不如说是体力劳动更合适。
    二是证据终于找到,写了一年半,竟然写废了,写不下去了。根本原因是自己理论功底薄弱,写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光有证据事实还远不够,必须有厚实的战争理论基础作支撑。于是我搁下笔,恶补战争与军事理论经典著作。研读列宁、毛泽东关于战争的论著,研读古人的《战略考》、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美国学者胡素珊的《中国的内战》等。这些著作教给了我两方面理论知识,一是如何用大历史观剖析战争,二是如何厘清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光有理论功底还不够,还要有相当数量的战例做补充。比如,我曾陷入围困战围困敌军为何不让百姓出城的泥淖。于是我研究了古今中外22个围困战例,终于弄明白了围困战的实质,弄明白了我军为了不让老百姓饿死,宁愿自己损失军事利益,打破战场惯例,施放并救济百姓的事实。总之,解决写作瓶颈,不仅仅靠吃苦与毅力,还要靠努力学习,提高理论功底与眼界。
    中国军网记者: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处理上,您是怎么认为的?
    李发锁:拙作出版后,很多媒体用“真实”二字进行评介。我认为这是对一个作家最大的肯定与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讲,胜过任何奖项。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是人类生存发展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是物质的存在,获取历史真谛的钥匙只能是唯物的求真务实,而不能是唯心的虚无臆断。作为一个书写历史的作家,追求真实不仅是作家的道德底线,而且是作品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检验作品生命力的唯一尺度是时间。写作中我时常问自己,《围困长春》你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吗?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的人还会记得你所写的吗?要想锻造一部“记得住”的作品,我就要老老实实地写准写真写好每一个字!真实即力量,真实应当是作家的毕生追求。
    中国军网记者:在本书的创作中,您着力破解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您如何评价长春围困战役?
    李发锁:写作中我着力探寻两个问题。一是70年前长春围困战的真相,纠正长期以来似是而非、甚至颠倒黑白的说法,还历史以公道。二是着力探求为什么短短3年看似强大的国民党就被共产党打倒了?这个世界级的斯芬克思之谜,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长春围困战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战争策略选择。战争有其自身法则,禁止一切军民出入战场,符合战争法则要求。除非不想解放长春,不想解放全东北,不想解放全中国。古今中外,很少有优势部队中途终止围困的,而我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围城期间“三放”百姓15万多人,接过了国民党军转嫁的“食口”包袱,宁愿自己受损失,也要救民于水火,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从军事上看,围困长春是毛泽东的一个大战略,他曾告诉林彪,长春越晚打下来越有利,我们可以利用长春敌人的存在,牵制沈阳一部与大部敌人。长春特殊的战略地位,犹处围棋上的“眼子”,左右整盘棋的走向。事实证明,长春城下不足一月,东北全境即告解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