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美国的诞生》[美] 戴维·麦卡洛著 刘彤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4月版/48.00元 1776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关键一年。两度普利策奖得主、作家戴维麦卡洛在众多的史料中挖掘出背后的故事,对华盛顿率领美军和英军战斗的历史给出了与众不同的描述。《1776》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跌宕起伏故事的文学著作。 他山之石 战争描述 流畅如散文 好看如小说 1776是美国宣布《独立宣言》的一年,也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关键一年。《1776——美国的诞生》(以下简称《1776》)就是聚焦这一历史时期的一部杰作。这不是一部枯燥的历史书。它没有史料的堆砌,没有事件的罗列,更没有刻意美化和空洞说教。作者既有史学家的素养,也有文学家的天赋,也因此,使得该书像散文一样流畅,又像小说一样好看。 乔治三世的演说将北美的一系列事件定性为旨在谋求独立的“叛乱”,并证实英国已增兵美洲。但此前北美人民,包括大陆会议,从未正式提及“独立”二字。华盛顿受命领军,本意是让殖民地与宗主国和解,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给英国本土一些厉害尝尝,以期争取更大的自主和权益。华盛顿的家信中写道,到了秋天就可以回家了。谁都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7年。 华盛顿担任总司令后下的第一条将令是清点人数,想了解归他支配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可是人数的清点用了整整8天,并不是士兵太多,而是因为纪律涣散。英国海军大臣桑威克说美军是“懦弱的野蛮人,一盘散沙”,他至少说对了一半。华盛顿和格林等美军将领经常要三令五申,禁止随地便溺,以免疾疫传播。华盛顿接下来做的是清点弹药,当他发现平均每个人只有9发子弹,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就是这样,还总有些率性的士兵把宝贵的子弹用在打野鸭上面。 华盛顿指挥的第一场战役是波士顿之战。其时美军占据周边陆地,对波士顿形成合围之势,英军则占据波士顿并控制海上要道。双方都不敢贸然进攻,每天所做的主要是在望远镜中窥探对方。然而,僵局被一个叫亨利·诺克斯的年轻人打破了。这个25岁的书店老板主动请缨,跋涉300英里,千辛万苦地运来58门大炮,并迅速布置在俯瞰波士顿的多切斯特高地上。英军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完全暴露在美军炮口之下。48小时内,一度被认为坚不可摧的波士顿城防土崩瓦解,9000英军仓皇撤离,而此前英国的詹姆斯·格兰特将军曾放言:给他一支5000人的部队,他就能横扫美洲大陆。 接下来的战争对美军来说是一场噩梦。从长岛到布鲁克林再到纽约,华盛顿一败再败,手下的士兵伤亡惨重,大量被俘,手下将士从2万人锐减到3500人,所有人都以为,战争即将结束。英国统帅威廉·豪将军打道回府,准备来年春天再彻底扫清余孽。就在这时,华盛顿在圣诞夜悄悄渡河,奇袭特伦顿,大获全胜。正当英军准备全力夺回特伦顿时,华盛顿又出人意料地出兵普林斯顿,再次获胜。两场大捷极大地振奋了美国人民的热情,把战争带入不同的走向。 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作者既勾勒全景,又注重细节。例如,在写乔治三世前往议会发表演说时,作者引用一个旁观者的记录——此君未睹国王真容,只看到他手拿报纸,但充满仰慕地写道:“那是我见过的最白的手”。无论英方还是美方,作者均不偏不倚加以描绘。他写诺克斯运送大炮的路程有多么艰苦卓绝,也写英军奇袭牙买加山口需要多大的胆魄和毅力。对交战双方的心态,作者也客观加以展现。踏上美洲的英军惊讶于这片土地的富庶(作者认为,18世纪北美的生活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理解不了这些暴民有了这样好的生活为何还要造反。同样,看到庞大的英国舰队陈兵海上,美国人也理解不了为什么竟有人花这么多钱到这么远的地方剥夺他人自由。 人物塑造 依托坚实史料 刻画栩栩如生 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颇见功力,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同于小说家的杜撰,这些人物依托坚实的史料,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人物的原貌。比如英王乔治三世,一贯被看作一个愚蠢而毫无魅力的人,但作者麦卡洛认为,乔治三世年富力强、生活俭朴、勤于政事,对音乐、建筑、绘画品位不凡,爱好藏书,建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之一。除了重要人物,麦卡洛还塑造了一些在其他历史书中很难见到的小人物,如英军文书塞尔,美军中尉霍奇金斯。霍奇金斯是一个鞋匠,战争爆发后毅然从军,转战各地,直到战争结束。不管局势如何险恶,不管多苦多累,他一有时间就给妻子写信。在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行军。但既然投身到这一光荣事业,我就愿意到任何需要我的地方。”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我们可更清楚地看出对战双方的差异,理解为什么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褴褛之师能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不过,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无疑是华盛顿。华盛顿是天生的领袖,作者借他人之口这样描述华盛顿的风度:“放在一万个人里面,你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将军,别人是普通士兵。所有欧洲君主站在他旁边都像贴身跟班。”他富有,他的衣服、鞋子甚至四轮马车都是英国定制的;他勇敢,感觉呼啸的子弹很“迷人”;他坚定,哪怕连遭败绩,也毫不气馁;他老练,深谙政治,绝不越权行事。“如果说他性格中有弱点,那也像太阳的黑子,只有借助望远镜才能看见。”碰巧,作者麦卡洛的手里就有这样一个望远镜。 麦卡洛对华盛顿的缺点或失误毫不避讳——他缺少经验,从未率领一个团以上的兵力,而且离开军队已经整整15年;他轻率冒进;围困波士顿期间,他试图进攻铜墙铁壁一样的英军工事,幸好军事会议否决了他的主张;他固执己见,虽然有人告诉他没有海军根本守不住纽约,但他就是听不进去;他用人不当,让随和不羁的帕特南执掌急需军纪约束的部队;他果敢不足,战事紧迫时对副总司令李将军只是一味客套而不是加以命令;他犹豫不决,长岛战役前他始终搞不清楚敌人有可能在哪里发动进攻,对战略要地牙买加山口几乎没有布防,导致重大失利,1000多人成了俘虏;他种族歧视,拥有100多个奴隶,并且不允许黑人参军。麦卡洛也写到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身份以外的另一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男”,稍有闲暇,他就会写信回老家,指导房屋应如何修缮。长岛战役前,他焦急万分,茫无头绪,还提笔写信,对壁炉、踢脚板、烟囱、隔断等具体细节作出指示。大陆会议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不无这样的考虑——拥有如此财富和地位的人能抛开优裕的生活,投身自由事业,这对普通人是个莫大的精神激励。 的确,1776年美军的成功不在战场,而在它所体现的精神。这一年的战事乏善可陈。虽然美军迫使英军撤离波士顿,但撤离本来就是英军的计划;美军9000人的部队神鬼不觉地渡过东河,保留了军事力量,但最好的撤退仍然是撤退,绝非胜利。另一方面,美军损兵折将,所剩无几;大陆会议被迫离开费城,两名会议代表投敌;最让英军忌惮的李将军意外被俘后调转枪口成了英军的高参……不过,美军取得了精神层面的胜利,而这将是物质层面胜利的基础。这一年,见证了《独立宣言》的宣布,“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自此深入人心。 真实的历史总是体现着必然,也蕴藏着偶然。如果英军事先占领多切斯特高地,如果华盛顿从东河撤退时没有天公作美、突降浓雾,如果不是因为水位原因导致英军无法切断美军退路,如果英军占领纽约后没有原地休整而是乘胜追击……只要有一个“如果”发生,也许世界上将没有美利坚合众国的出现。但正像作者麦克洛在书中写的,“归根到底,是华盛顿领导军队赢得了美国独立战争……是华盛顿让这支军队不散,给将士以‘精神力量’度过最绝望的时刻。” 两个世纪过去了,当今美国与1776年的美国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该书今日读来仍不乏启迪。这部历史著作比某些小说更好看、更耐看,但切莫以读通俗小说的方法一读而过,因为中国古人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