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浮游生物”的爱情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收获》 王啸峰 参加讨论

    “我们担心失去的,只是那些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我们的生命,或我们的作物。但是,当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历程与世界的历程都是由同一只手写就的时候,这种担心就会消失。”
    每次读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这段话,我的心就会静下来。是的,其实真的没什么好担心的。然而,我也会自问,当下哪来这么多焦虑和担忧呢?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活太便利了。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解决,包括爱情。一旦失去这个基础或者条件,人们就会不知所措,举步维艰。
    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网红大姐、广场舞大妈、快递和外卖小哥,没有网络社交平台和万能的APP,办事无法从“线上”到“线下”。但也有极其鲜明的特征。街头巷尾充斥一群群离经叛道、背离家庭的青少年,俗语称他们为“阿飞”。“阿飞现象”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前期的产物。台湾、香港的六七十年代,也是阿飞横行的时代。他们飘浮游荡、无所事事、无足轻重,却又无处不在。
    我觉得叫他们为社会的“浮游生物”更为恰当。“浮游生物”有烦恼,也有爱情。
    前年初春,我和老婆去花木市场闲逛。一大盆米兰突然挡住我去路。我低头看那些翠绿圆润的叶子,想到的是水灵灵的少女。我们把花摆放在阳光充足的露台上。不久,就开出黄色小花,芳香四溢。我闭上眼睛,闻着花香,脑子里出现很久以前的事,时间久到我如果再不记录下来,就会完全遗忘。那些人和事,已经与现在的我隔绝。此刻,米兰花开,一道光线射中我。
    曾经有位姑娘,清纯美丽,家境也好,偏偏跟阿飞们混在一起。伙伴们唉声叹气的同时,又羡慕着阿飞。我曾经跟着他们出去过几次,惊讶地发现,这个“浮游生物”团队的中心,就是这美丽姑娘。她显然是“皇后”,大家盲目地听从她指挥,心甘情愿为她卖命。畸形的爱背后,隐藏着江湖义气、执着内心。
    我翻开泛黄照片,试图寻找到他们。可除了幼稚的自己,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这反倒给了我充分想象空间。既然,野百合也会有春天,那么,处在社会边缘的“浮游生物”也需要爱情!他们的情感也一样炽烈。
    我设计了一对姐妹花:“米兰”和“茉莉”,她们与男主角“我”的关系,成为小说主线。
    米兰清远幽香,是一条若隐若现的虚线,在小说叙事的当下,米兰始终没有出现。我始终认为,表达爱情比较好的方法,要么是别离,要么是不能相见。“我”是“浮游生物”中的普通一员,工读学校出来,游走在社会边缘,舞厅、游戏厅是“我”的主战场,烟酒是消磨时光的工具。对米兰的情感,深藏在“我”的心底,随着两人之间现实关系的疏离,这份情感一直被压在心底,无法用行动来检验。茉莉是摆在“我”面前活生生的女孩,“我”不时否定来自内心对茉莉的渴求。“我”总是说:米兰快回来了。似乎“我”与米兰命中注定,而与茉莉无缘。
    “浮游生物”赖以生存的是海洋般广大的社会。虽然“我”早已被主流社会抛弃,但还是被生活的巨浪无时无刻冲刷着。蜗居在狭小的阁楼里,望着夕阳,这个卑微的舞厅看门人正在焦虑:拿什么展现给即将归来的爱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我”,现实的依赖却是一直被否定的茉莉。对茉莉的爱,是通过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来发现的。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让“我”不知所措。顺从内心走出的第一步,就是脱离“浮游生物”群体。不过,第一步还没有迈开,“我”就卷入一场恶性斗殴。意识即将涣散时,“米兰”和“茉莉”,“我”该选择谁?这也是“我”唯一放不下的。
    “浮游生物”可以被过滤、清洁掉,但他们又将重生。他们的爱情,用显微镜观察,那就是伟大的爱。比“平常人陷入不平常的境遇”(卡罗尔·奥茨)更多玩味的是,站在生活的边缘,“浮游生物”更能体悟生存的艰辛,也使他们的个性更加棱角分明、爱情更加纯粹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