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命运也有青春期

http://www.newdu.com 2018-11-26 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 刘醒龙 参加讨论

    先谈两点感言。第一点,一大早遇春教授给我打电话叫我做好心理准备,上午人会比较少,而且会是青年学者居多,因为有不少外地来的资深嘉宾,临时被邀请参加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相关活动,这也是惯例,大家都忙,来一趟武汉不容易,有机会多做些交流也是好事。就像这一次华中师大办活动的同时,全国各地同时有五个类似的活动,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就那么些,有时候不得不分一下身。我一听很高兴,来到现场来之后我更高兴,所以我就写了一句话:如果我们这个会,开到后来,会场上全是一帮长者,智者,或者是老者,那就会大大影响我写作下一部作品的信心。因为很多年轻人在这,这对我下一步的写作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说明大家还需要我,不想就此抛弃我,所以我很高兴,很高兴,很高兴,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是第一点感受。向年轻人学习。
    第二点感受,说远一点,省文联换届之后,我去各市县调研,第一站到宜昌,见的第一个同行就是李华章老师。进到李华章老师的家,握着他的手,一句话还没说出来,喉咙里一梗,泪水就出来了。我想起李华章老师上大学时,和他睡上下铺丁永淮老师。丁永淮先生已经作古多年,但是他对我的帮助,对我的提醒,对我的爱护,在见到李华章老师的那一瞬间突然历历在目。就像今天、昨天、前天,连续见到王庆生老校长,他也是丁永淮先生的老同学。见到他们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但内心感谢之情无法溢于言,只能溢于表。我到华师来,就像昨天王庆生老校长和王先霈老师讲的,一九九二年五月华中师大第一次召开我的作品研讨会,二0一四年十一月是第二次,这两天是第三次开研讨会,这中间各种各样的交往和接触,正式来和非正式来,还有私下来,桂子山于我有着莫大的情怀,这是第二点感受。感谢华中师大。
    然后就谈点正题。谢谢各位在百忙当中对我的作品进行非常中肯的,像於可训老师说的非常“爱刘醒龙”的那种言说。作为一个资深写作者,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写,作品也都还有一些反响。不是如泥牛入海,没有一点点消息。大家还挺关注的,包括这次会议的召开,这也是这些反响之一。对写作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部作品出来,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像石头丢进水里,连泡都不冒一个,这种写作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了。我一向都在提醒自己,如果哪一天自己的作品出来之后,外面没有任何的回响,就一定要自觉地放下笔,丢开键盘,安心养老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人这一辈子终归要到这个境界的。不写小说了,还可以拿起毛笔,写写书法。
    昨天到今天听大家对我作品的剖析,我也有几点想法,要跟大家分享。无论是以往写作的《圣天门口》,还是现在写作的《黄冈秘卷》,我一直在说的,那最明晰的“贤良方正”四个字,只是表明文学与人性的一个方向。或者说,它应当是真实的存在,但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那一年,我到甘肃的祁连山。祁连山里污染极其严重,很神奇的地方是,随便到一个山沟,只要有村庄,一定山清水秀,非常的清净。清净到完全不敢相信那个地方是封闭的,也不敢将人家叫作落后。村子里的人家,不管是什么样的门,楣头上都会写着与那农家院落不大相称的斋号。有些人家说是有藏书,最多的也就上百本左右,而且还算不上经典,大多是孩子的课本。一位中年男子拉着我,要我给他家也写一个他自己早就想好的斋号。回武汉后,我真的写了一个斋号给他寄过去了,那个斋号跟我小说里经常提到的“贤良方正”四个字的意思差不多。大家很关心,《黄冈秘卷》后记里提到,爷爷说过,黄冈这个地方有史以来没有出过奸臣的意思。小时候听到这话,我就表示过怀疑。为什么长辈们会这样说?经历过几十年才知道,长辈告诉我们,贤良方正的故乡从来不出奸臣,并不是真的在做结论,而是告诉我们一种方法:人如何做得更好,人如何走得更好。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但一定要有懂得圣贤之心,一定要懂得怎么样接近圣贤。我在《黄冈秘卷》里面说到,大家一直也在肯定的我的小说里有一种在坚守的东西,就是“贤良方正”。“贤良方正”可以只是一条路径,我可能没做好,他可能也没做好,很多人可能都没做好,但是大家一定要努力做,争取做得更好,更完美,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大家还关注我的小说有所“重写”。这个词是否恰当,是不是可以换成别的表述方式,可以另当别论。这个月十二号,我在广州参加一个国际文学活动。那天晚上从“小蛮腰”上下来,我和暨南大学蒋述卓先生在回酒店的大巴车上,聊起中国当下年轻作家的写作,其中具体说了一个最近很火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蒋先生很想知道我的想法。我也坦率地谈了自己的判断。我说这位年轻作家的作品、人物,结构描写都很充分,最大的问题是作品中人物相关的重要节点,几乎全是建立在宿命之上,没有感觉到什么是命运。按照顾会议议程,最后闭幕时,我必须说话。昨天晚上,自己在考虑研讨会最后说点什么时,又想到这个问题。我有意问了两个比我小的文学中人。一个是80后,一个是60后,听他们谈一下对宿命和命运的判断。他们都回答得很巧妙,非常有意思。其中60后那位说命运是在天上,宿命是在地上。80后那位说自己十几岁时,毅然决然地与父亲背道而驰,然以为真的是离经叛道,想不到自己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后,又与父亲撞了个满怀。他认为,这样开始时是宿命,到最后就成了命运。这话的意思是,人的青春期是宿命的,等到真正长大和成熟之后,就成了命运。
    《上上长江》里面有一篇文章,写我在通天河边遇上狼。人在野外当中能有幸遇到狼,那真不是说想遇见就能遇见的。狼这个东西不像在动物园想看就看,在野外有狼的环境中,很多人只是听到过狼叫,从没有见过狼。那天我们行走长江的团队,从通天河边返回的时候就遇到一只狼。当地藏族人听说后,特别为我们开心,说扎西德勒,你们这太吉祥了。而当我们进一步讲,狼是从我们车的前面,由右边往左边横过,他们更高兴,说这样更吉祥。同行的人都觉得这很神奇。我最初也认为这很神奇,但后来慢慢想通了,这其中包含的是非常普通的道理,简单到稍一说明,就能理解。我们都知道,狼的生存需要完整的食物链,没有完整的食物链,狼是生存不下来的。只要存在让狼活下去的食物链,那地方的生态环境一定很好,生态环境好了,毫无疑问,人们生活的也就跟着好起来。在大山里面,资源很充沛,什么都不缺,将吉祥与狼联系在一起,也就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如果环境糟糕,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哪有吉祥可言!狼从人的右边往左边跑,为什么会就加更吉祥了呢?小时候,在山里常听大人讲一个故事,走夜路的时候,假如有什么东西从后面拍你的肩膀时千万不能回头,因为那肯定是一只狼,狼想咬你,它背后咬不住你,你若回头一看,它会正好把你的脖子咬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朝背后踢一脚,不踢死狼,也能将狼踢晕了。狼要袭击人,一定是你背后下手,不敢面对面来,再凶的狼还是怕人的。狼从前面出现,自然威胁小些。狼从右边往左边走,人的右手力量和反应比左手的更有效,真正拿工具和狼对抗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道理。可以这么说,天下之事,无论有多么吉祥,只要想对了方向和路径,弄清楚的道理,总是最平常和最简单的。好的和有效的叙事方式,会将平常和简单表现得格外神奇。
    再回到宿命和命运上。当我们认为吉祥是难得相遇的一种神奇时,是宿命的。一旦明白,各种各样的神奇中,无不包括在自己身边极为平常的普通常识中,所谓神奇不过是自己认知不到位时的情绪上的夸上与放大,命运就会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在我的早期小说里,也有大量的宿命的东西,就像《大别山之迷》,其实就很宿命。宿命就是你对人生,对生活包括对自然各种现象不太理解的时候,很难其达成和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与其对立起来。多少年过去,所面对的大人生,小生活,忽然变得有点像是主动前来表达和解之意。我们也发现自己是什么,想什么,不可能得什么的时候,就会明白一切都是流水一样自然,我们本该与一切好好相处。就像说,我们要和自己命运好好相处一样,命运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之前说到年轻作家的写作为什么宿命的多,命运的几乎看不到,正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和解的意愿不多,也看不到。随着写作范围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命运一旦起来了,宿命就会一点点地消退。为什么有些作品必须要“重写”?正是因为后来发现,以前的那些短篇和中篇,不过是一种宿命呈现,是一堆可以进一步抒写的文学元素。更重要的是,如果发现了而不行动,自己就会不得安宁。《凤凰琴》是宿命的,到《天行者》这里,所有的人物坦然接受各自的人生状态,各自努力生活,努力做好自己,就全是命运。
    命运看似沧桑,内藏满满的青春活力。宿命在人的身上出现很早,甚至还在学舌的幼儿都会冷不防冒出一句很宿命的话来,反而容易令人未老先衰。那种必不可少的“重写”,是全新的创造,而不是轮回,也不是重生。最后,我要再次对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各位嘉宾,对支持这次研讨活动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黄晓玫书记,文学院的刘云院长,以学科带头人胡亚敏教授为首的学者们,从头到尾主持此次活动的李遇春教授,以及客串工作人员的杨晓帆、张冀等一批青年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