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沈伟东:一个人的诗歌生活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沈伟东 参加讨论


    
    翻开桑哲诗歌集《走在季节边上》,我特别喜欢扉页后跨页的页面设计:两条纤细的黑线条,会合在一个点,一个徒步行走的小小人影走在黑线上……简约的线条、简单的身影,天地之间开阔的留白,让素白的纸面具有饱满的意味:一路遇见的倒也寻常,经过文字的过滤,让这熟悉的遇见有了与现实生活相间隔的陌生味道。
    这陌生的味道,或许就是诗人桑哲的诗情和诗意。
    正如桑哲留的不同寻常的胡子一样,胡子让他与现实中的诸多“身份”有了“间隔”:他不再是博士、教授、主编、专家,在汉字文化版图上,他就是那个留着一尺长须的行者,着一袭远行的随意衣衫,自由地在诗歌里行走。
    读桑哲的诗歌,像顺着地图,循着作者的履痕,看一场关于旅行的电影。这电影,让你随着诗人目光,看到熟悉的,却又不一样的景物和情节。这陌生,是诗歌让寻常的遇见有了陌生的意味。在《走在季节边上》中,作者收录了七十多首写旅途的诗歌。作者的足迹连起来,可能会布满大半个中国地图。
    作者写到的七十多个地方,多是一般读者所熟悉的,比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的神秘/在碧波里/荡漾//一个民族的传奇/在布达拉宫/酝酿”……在这首诗里,读者熟知的珠穆朗玛峰用“碧波”作为间隔,用“荡漾”的倒影写出了其神秘,静景动写。寥寥数字,让读者如味橄榄,回味无穷。而这寓静于动的神秘自然,又是“布达拉宫”的背景。几行看似平淡的诗句里蕴涵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信息,让人过目不忘。同样写西部的《夜行戈壁》,列车在暗夜行进,庸常的生活,列车内部昏黄的灯光下疲惫的旅人,作者正是在读者习以为常的场景中,捕捉到撩开车窗窗帘的一瞬间,看到“天上,早已挤满了久违的星星”。这一窗星星,让旅行有了别样的意味,也让诗歌浅近平淡之上,有了开阔辽远的境界。同样的“陌生化”还有对“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的描写中。
    阅读桑哲的诗歌,犹如走进历史幽暗宁静的隧道,以诗人的思想烛照探幽之路,读后令人回味良久。正如诗人在《鼓浪屿》里写的:“喝一杯大红袍/历史一片殷红/有陈年的香,也有/淡淡的忧伤。”这些诗歌多是对景对人的白描式记录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作者以诗歌谈古论今。
    阅读桑哲的诗歌,犹如随着他走过一个个时间的节点,感受到自然的、乡土的风扑面而来。他笔下的四季,有着野性的生长的春天,也有激情四射的夏季,平和包容的秋天,内敛宁静的冬季。读他的四季,既能让人体会一年的季节轮回之美,又能读出对生命的体会。
    通读《走在季节边上》,让我感受到大胡子桑哲把诗歌融入了生活之中,成为他记录生命的一种方式。浅近的语言表述出诗性,日常的生活通过诗歌的“间隔”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滋味,这是其诗歌的特色。当然,浅近一不小心就会浅白,在这样收录了数百首诗歌的集子里也会有一些浅白、直白的作品,不能算是佳作。但作为“一个人的诗歌生活史”,我觉得这样的浅白和直白尚能为读者接受和理解——在这些诗歌中,作者用日常生活语言入诗,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在追求自然平和的同时,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冲淡诗歌的味道——当然,随着作者阅世的深入,我相信这样的浅白的“冲淡”能成为文学意境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冲淡”。
    读《走在季节边上》,桑哲的诗歌让我感受到诗性阅读的愉悦。正如这本书的封面,雪后黑白的田野,被季节删去繁华的几棵树犹如诗歌的剪影,冷寂中蕴含着温暖和柔软的生机。
    (《走在季节边上》桑哲/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4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