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代“音象”刍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11-14 《文学评论》 韩伟 参加讨论

    ①关于音象(或乐象)与意象的关系问题,研究成果十分有限,较具代表性的成果,如徐于的《音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生命第三元》(《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钮燕枫的《乐象与意象》(《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孙振玉的《儒家乐象观:乐象是道德的影像》(《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等,多在语言学、文艺心理学、伦理学层面进行探讨,而未充分挖掘音象的理论渊源,对音象与诗象的关系,以及音象在文学实践中的作用等问题关注不多。
    ②杨天宇:《周礼译注》,第3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③(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1册,第466页上。
    ④(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册,第769页下。
    ⑤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第5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⑥《礼记·乐记》与《周礼》《仪礼》的关系自不待言,其与《周易》的关系,可参见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版)一书,该书专列“从《乐记》看《易传》年代”一节,具体讨论了《乐记》对《周易》的因袭情况。
    ⑦(宋)卫湜:《礼记集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册,第115页上。
    ⑧(汉)班固:《白虎通德论》,第20页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⑨(汉)刘向:《说苑校证》,向宗鲁校证,第497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⑩戴明扬:《嵇康集校注》,第203页、第1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1)对《金针诗格》的作者及产生时代,历来争议颇多,南宋陈振孙、元人马端临俱以为此书是晚唐或宋人伪托白居易而作,今人罗根泽从此说(见《中国文学批评史》(二),第207—209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而王梦鸥在《白乐天金针诗格辨疑》一文中仍倾向于认为该书为白居易所著无疑,只是晚唐以后有所亡佚(见王梦鸥《古典文学论探索》,第315—345页,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版。)
    (12)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第30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3)[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第1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1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2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任半塘将齐言“歌诗”称为“声诗”。对“声诗”还是“歌诗”的问题,当代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任半塘在其《唐声诗》中,统一将唐代入乐且句式整齐的诗歌称为“声诗”,对此,赵敏俐、吴相洲等学者在《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及一系列文章中认为,应以“歌诗”称之更为准确。笔者同意赵、吴等学者的观点,具体参见拙文《声诗还是歌诗:宋代音乐文学概念辨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6)《杜牧全集》,陈允吉校点,第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7)蔡仲德:《“有非象之象,生无际之际”——<乐出虚赋>评介与注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8)任半塘:《唐声诗》,第4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9)(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1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0)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第4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21)(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第40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吴相洲:《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第2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36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9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11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力文集》,第19卷,第30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