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试论汉语中的“诗语”(3)

http://www.newdu.com 2018-09-2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谢思炜 参加讨论

    三、常用词组合而成的“诗语”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藻饰性词语也是由早期的较为自然的形式发展来的。这种较为自然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类诗语:比藻饰性词语更为常用、更为普通的一批词语。其中也以偏正式最为典型,只是其修饰语和中心词往往都是基本词或常用词,因而语义明晰,几乎无须任何解释,而且耳熟能详,使用频率很高。但与藻饰性词语一样,经过修饰或组合后的词语,其语义与原来的基本词必然有所不同,有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意义蕴含。当然,除了见于早期文献外,这类词语在后代也不断产生。下面举几个例子。
    首先来看首见于《诗经》的“清风”一词。什么叫清风?它与大风、烈风等等不同,不是量级概念,几乎无法定义,其中显然已经包含了某种情态的或主观感受的成分。这个词由于产生时代早,被应用于很多场合,因而产生了一些附加含意,如“两袖清风”。但它的基本涵义始终保留,“清风徐徐”等词语人人皆能随口而出,使用了两千多年也不嫌陈旧。一个不是基本词的描绘性词语,却能这样历久弥新,不能不令人惊叹!
    另一个足以与其匹敌的词是“明月”,首见于《荀子·解蔽》,也使用了两千年以上。这两个词也常常匹配出现,如《文心雕龙·物色》:“清风与明月共夜。”这个词的语义更为单纯,只是凸显了月的性状,也很少有其他引申义。(22)月后来选择“月亮”作为双音替代形式,(23)同样有明亮的语义内涵,但亮的意思弱化。相比之下,“明月”只突出月的一种性态(不能指晦月、暗月),因此不适宜作专名。这也可以看出诗语与基本词、一般词汇的区别。
    再看“落日”一词。此词的结构稍有不同:修饰语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它在诗中出现(徐幹《情诗》)似稍早于“日落”(陆机《折杨柳》),但后者是合于一般叙述的主谓式,在一般话语中可能更为常见;而前者变化为偏正式,语义也不再偏重于叙述,而是呈现一个已然的结果。从《诗经》的“日之夕矣”,到徐斡的“落日照阶庭”、唐人的“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特别喜好的一种场景或意象。但与从“日之夕”压缩而来的“日夕”(《史记》)一词不同,后者更近于单纯的时间交待,而“落日”不但视觉形象突出,而且带有一种特殊的场景氛围。还有使用频率也极高的“夕阳”一词,与“落日”几乎同义,但缺少后者的过程感。原因就在于“落”是动词,而“夕”是时间名词,意味因此不同。“落”作为不及物动词直接修饰名词。(24)不是所有动词都可以这样搭配,所以“夕阳”可以有与其对应的“朝阳”一词,但却无法从“落日”派生出“昇日”。(25)
    还有“春色”一词,出自谢朓《和徐都曹》“春色满皇州”。此词的语义较为模糊。色本指颜面之色,也用来指物的形貌。(26)此义虚化后可缀于很多天象、物象词,如天色、夜色、日色、月色、山色、雪色等,还有更为宽泛的“景色”一词。用于季节词,同时《子夜四时歌》中有“芳春色”,盖谢诗所仿;稍后江淹诗中又出现“秋色”(《步桐台》),但没有人依此类推出“夏色”“冬色”。“春色”究竟所指为何?恐怕谁也难以说清。也许正是这种特殊意蕴使它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超过了与其语义接近的“春光”。也正是这种难以说清的细微区别,使这种构词可以应用于春和秋,而不能应用于夏和冬。
    这几个词都是按照汉语复合词构词形式形成的,所以尽管它们与基本词十分接近,但在构词形式不同的其他语言中却很难找到与它们对应的词汇,因而成为汉语特有的词汇。这也是汉语诗语的特点之一。例如在英语中,只有sunset或setting sun与“落日”约略近似,其他词在翻译中一般只能还原为基本词:wind,moon,spring。“清风”也有人勉强译为cool wind(凉风),(27)“明月”有时译为moonlight,甚至bright moon。但这些译法几乎都无法真正用在诗歌翻译中。对“春色”一词,所有译者干脆都放弃了。这些语义单纯的词尚且如此,那些繁复的藻饰词语就更让译者头痛不已。
    那么,这些听起来十分熟悉的词语是否符合判定诗语的客观标准——用于或主要用于诗歌呢?对此,主要应依据它们在中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检验。以下是这四个词在《全唐诗》中的出现频次:(28)
    清风(427)、明月(917)、落日(477)、春色(325)它们属于《全唐诗》中除单音词外使用频次最高的一部分词。
    在《全唐文》各体文中这四个词的出现频次如下:
    
    其中“清风”由于进入多个典故,用于颂扬人品和悼念亡者,所以在多种文体中都有使用,但频次的多寡也基本反映了各种文体摛藻的程度。“落日”“春色”两词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文学性的赋、序、铭之外,它们几乎没有出现。
    再看看它们在《新唐书》(29)《唐律疏议》《唐六典》《通典》四种典籍中出现的情况:
    
    可见在诗文之外的其他场合,这些词几乎不被使用。
    更值得思考的是,与藻饰性词语不同,这几个词耳熟能详,人人都会使用,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们曾主要是诗语,甚至想不到它们的历史如此悠久。这说明汉语诗语中至少有一部分已成为通用词语,直到进入现代书面语和口语。(32)它们通过转化为成语、熟语,或以诗歌成句的形式为人熟知,从而进入一般语言,与一般词汇交融,而不是像欧洲语言中的诗语那样与其他词语形成不同层级,大部分在现代罕用,成为死词。这又是由常用词组合而成的汉语诗语的特殊命运和独特魅力所在。当然,即便是作为通用词语,它们也保留了诗语的特征,无论什么场合,只要使用它们就会有一股诗意随之涌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