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赋予“偏偏”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表示“转折”(杨霁楚2007)。说话人使用“偏偏”,是要表示背景命题是“意料(中)之事”,而本句命题是“事与意违”或“事与料违”的情况。两个命题在语义上当然构成转折,与其说“偏偏”表示转折,还不如说“偏偏”应该用在转折复句中,语义转折是使用“偏偏”的必要条件。如果将“偏偏”从例(26)那样的转折复句中拿掉,得到的仍是转折复句。 (26)我刚来几个月,他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我这个“外人”来担此重任呢? 还有一个观点是“偏偏”有焦点敏感算子的功能(郭瑞娟2014;张谊生2014),理由是出现在不同位置上的“偏偏”会触发不同的焦点,就像例(1)(重复为(27))那样。小句焦点的问题比较复杂,细节不在这里讨论。这里的关键在于焦点是否必然与“偏偏”相关,也就是“偏偏”是否必然触发一个紧挨着的焦点。 “偏偏”与小句内部的焦点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例(27)各句其实都存在好几种可能的焦点。(27a)中“偏偏”出现在句首,提示全句应该是类似(28)那样的因果复句,充当本句命题的是整个复句而不是紧挨着“偏偏”的那个原因分句。全句中可能成为焦点的成分很多,“他的提案”作为原因分句的主语,可能性反而很小。(27b)的焦点并非必然落到“在大会上”。如果像例(29)那样,小句里的成分再多些,可充当焦点的成分会有好几个。如果用“是……的”框架来标记的话,至少有(30a)、(30b)、(30c)几种可能,都与“偏偏”的位置没有直接关系。(27c)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在大会上”在“偏偏”前面,应该是在第二主题的位置上,而“他的提案”在主题位置上(Shi 2000),小句中就只剩下“被”字谓语还能承担焦点,与“偏偏”还是没有直接关系。 (28)偏偏他的提案在大会上被否决了,洪永志只好以小组名义起草替代方案。 (29)他的提案偏偏上星期在大会上被对手控制的微弱多数否决了。 (30)a.他的提案偏偏是上星期在大会上被对手控制的微弱多数否决的。 b.他的提案偏偏上星期是在大会上被对手控制的微弱多数否决的。 c.他的提案偏偏上星期在大会上是被对手控制的微弱多数否决的。 最后,在对“偏偏”的讨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说“偏偏”既“表示客观事实跟主观想法恰恰相反”,又“表示跟客观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齐沪扬2011:341-343),这种似乎矛盾的说法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偏偏”表示本句命题与背景命题相反,而背景命题或者描述说话人希望发生的事情,或者说话人认为当前语境中理应发生的事情。前一种情况是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后一种背景命题是对客观情况的主观判断。齐沪扬关于“偏偏”两种用法的论述,可以认为是分别针对这两种背景命题。 3.3 “偏偏”和“偏” 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偏偏”和“偏”同义,北京大学中文系(1959/1982:350)对“偏偏”的解释之一是“体现主体强烈的意志和信仰,决心进行某动作”,吕叔湘(1980/1999)则直接说“偏偏”同副词“偏”。例(31)和(32)是文献里经常用来说明“偏偏”和“偏”可以互换的例子。 (31)困难有什么了不起,我偏偏要去碰碰它。 (32)困难有什么了不起,我偏要去碰碰它。 例(31)、(32)的确都合法,但不等于两句话意思相同,也不等于“偏偏”和“偏”总能互换。例(33)与(31)非常相像,但“偏偏”换成“偏”的例(34)不可接受。 (33)困难有什么了不起,我偏偏没有退缩。 (34)*困难有什么了不起,我偏没有退缩。 例(33)和(31)的意思其实并不相同,“偏偏”和“偏”的句法地位也有很大差别。“偏偏”表示的是说话人的评价,是言者副词(speaker-oriented adverb),而“偏”表示的是主语的态度,是主语副词(subject-oriented adverb)。这两个句子中的主语都是说话人“我”,因而造成了一些混淆。 有关言者副词和主语副词的句法地位差别,我们将另文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