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泉在进行快板表演 张春泉:客家竹板歌提供了丰富的客家话资源。以前认为快板只能用北京话说,现在觉得只要观众听得懂的语言都可拿来说快板。 梁厚民:主要是希望能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为快板书艺术的发展多做一点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能让快板书在台湾传承下去,为后人多留下一点学习欣赏快板书的乐趣。 客家人张春泉曾被台湾地区的媒体冠以“客家竹板天王”等“带着巨大光环”的称号,在张春泉自己看来,这些名号只说对了三分之二, “只有‘客家话’和‘快板’说对了” ,其他的三分之一呢?“我只是个票友。 ”张春泉说。 这位在同行眼中“低调、含蓄、本分又老实”的快板演员,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如何用客家话表演快板,到今天, “春泉哥”和他的客家话快板在台湾地区的客家群体中已是家喻户晓。 拜师梁厚民,“走进”快板艺术 张春泉出生于1966年,是台湾新竹的客家子弟。小时候,他在收音机上听到“快板大师”李润杰说的《金鱼的故事》 ,“在台湾没有听过这种曲艺形式,喜欢得不得了” ,他把李润杰的快板书录下来,没事的时候就听一下,慢慢地自己也说了起来。 在读师专的时候,二十出头的张春泉找到当时台湾第一个说唱艺术团体——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以下简称“汉霖” ) ,“他找到汉霖来,向我们表达自己对快板的热爱,想成为汉霖的一员” ,汉霖的创始人王振全回忆道, “每次发演出费,春泉都说自己跟汉霖学到了不少技艺,演出回馈是应该的,坚决不要演出费” 。汉霖也“回馈”了张春泉,提供了所有与快板相关的资料,供张春泉研习。 师专毕业后,张春泉到台北的一所小学做了语文教师,他的课余时间依旧献给了他喜爱的快板。1996年,快板表演艺术家梁厚民受汉霖的邀请赴台演出,这改变了张春泉的“快板生涯” 。其实梁厚民1994年第一次去台湾演出时,张春泉就跟着看了很多场,深爱着快板的张春泉,萌生了拜梁厚民为师的念头。在表演拉洋片的台湾老艺人刘可耀的引荐下,张春泉于1996年正式拜梁厚民为师,在丁仲、白原等台湾曲艺名家的见证下,张春泉“恭恭敬敬地向梁厚民行了磕头、奉茶礼,梁厚民也向他派了见面礼” 。 拜师后,梁厚民住进了张春泉家,为期一个月。梁厚民教张春泉打板、演唱和创作,甚至教他制作竹板。在梁厚民后来的回忆录中,说起这段收徒经历,梁厚民说, “主要是希望能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为快板书艺术的发展多做一点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能让快板书在台湾传承下去,为后人多留下一点学习欣赏快板书的乐趣” 。 而在张春泉眼里, “遇到梁老师,就真正走进了快板” 。张春泉坦言,在遇到梁厚民之前,他甚至分不清数来宝、快板和快板书的区别,只知道那些都是有节奏地念着韵文。“打板方面也分不清板眼,一阵瞎打,认为这样挺逗。 ”经过梁厚民的悉心指导,张春泉才发现“快板这门艺术,手眼身法步都要得宜,角色特点要合理凸显,发于心成于声,须内外兼备” 。同时,梁厚民也教张春泉如何创作快板书, “梁老师教我的创作理论,为我以后写作客家话快板打下了根基” 。 在曲艺界,梁厚民拜师收徒的故事流传甚广。年轻时,梁厚民一直想拜李润杰为师,然而李润杰始终没有答应,这对梁厚民来说是一生的遗憾。而梁厚民“功成名就”之后,收了很多对快板“爱得深沉”的弟子,包括他的加拿大“老外”学生沃尔斯和演员梁天。除了广收弟子,梁厚民还在“进校园”“进社区”及下乡活动中手把手地教了很多学生,他抱着“把这门艺术传下去”的念头,为快板的传承作出不少贡献。 “让快板在台湾传下去”也是张春泉的想法,他的小学教师身份为他的“私心”带来了便利,小学课本上有“孙悟空三盗芭蕉扇”一节,他把相声艺人王学艺的快板书《三盗芭蕉扇》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很喜欢。慢慢地,他开始跟一些对快板有兴趣的孩子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快板。 客家话快板成就的“春泉哥” 梁厚民离开台湾后,张春泉“开始了勤学苦练” ,他盘算着“是不是用客家话也能表演快板” ,为此他也开始了客家话快板表演的尝试。2003年,爱客家说唱团团长唐川邀请张春泉入团,他在爱客家说唱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客家话快板表演之路。2006年,他参与到台湾客家电视台《日头下月光光》节目的录制之中,这让他的客家话快板在台湾客家群体中家喻户晓。 客家人有自己的传统“快板”表演形式——客家竹板歌,客家竹板是由四块板组成,“韵文类似于京剧里的数板或数来宝” 。 “这跟快板的七块板和故事、情节一韵到底的形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 张春泉用快板的“七块板”来表演,同时他也吸取了传统客家竹板歌的表演内容,在张春泉看来,“客家竹板歌提供了丰富的客家话资源” 。从胡希张所著的《客家竹板歌研究》一书看来,流传下来的客家竹板歌曲目不少,但张春泉感叹,“台湾与大陆相隔多年,客家群体语言变迁,很多曲目要经过修改才能用” 。比如“早上好”一句,广东客家人照字文读都可以听懂,但在台湾照字文读,很多台湾客家人听不懂,张春泉就把它换成“恁早萋” ,诸如此类。如果需要替换的是在句子开头或中间,还比较好修改,如果是在句尾,可能就涉及到韵脚的问题,需要大改。 在借鉴现有资源的同时,张春泉也尝试自己创作。在创作中,他“尽可能地表现客家话的多样性” ,比如对于“吃”字的用法,他在快板段子中用了“噻”“咈”“食”“狌”和“啄”等几种不同的词,来适应客家话丰富的表达习惯。 因台湾客家群体的来源各异,客家话本身的腔调也因地而异,目前台湾客家群体使用的腔调,大致可分为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五种。据张春泉介绍,台湾客家人中有句话是“四县山歌海陆斋” ,意思是台湾客家山歌多半是用四县腔演唱,而道士做法多半会用海陆腔,“道士所念韵文居多,也有节奏,我认为和快板书类似,所以觉得以海陆腔唱快板会更有亲切感” 。 近二十年的客家话快板表演经历,让张春泉对快板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以前认为快板只能用北京话说,现在觉得只要观众听得懂的语言都可拿来说快板” 。在《日头下月光光》节目中,张春泉被称为“春泉哥” ,参加了这个节目后,客家观众都开始喊他“春泉哥” ,“比我年纪小的还好,长辈如此叫我,我会特别不好意思” 。如今,因为坚持不懈的客家话快板表演,在台湾客家群体中,他已是家喻户晓的“春泉哥”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