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重视儿童视角 书写精彩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钱淑英 参加讨论

    随着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以及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中国儿童文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走出去”的当下,中国儿童文学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创作实力,在世界儿童文学版图上确立更突出的位置,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书写童年、描写儿童,成为文学理论家和作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尽管为儿童写作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界的普遍共识,但把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孩子们的阅读诉求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儿童视角”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梳理和探讨,这对于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真正凸显儿童视角的作用。儿童视角要求作品要以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能体现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作家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一般多采用儿童视角,以便顺利找到进入儿童世界的路径,但其中一些作品不一定能凸显儿童的情感和意识,真正贴近儿童生活世界。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中经常包含儿童视角,但它往往是作家实现成人自我表达的一种写作策略。这种策略运用到儿童文学创作中,则有可能导致作品缺失儿童主体性。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并不强调儿童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其作品虽以儿童视角来统摄,但背后始终凸显一种审视儿童世界的成人眼光。过于强势的成人意识往往遮蔽和替代儿童主人公的视角。这使得这些作家创作的作品和儿童读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的产生不仅与童年经验的表达相关,更涉及作家的儿童观。新时期以来,随着童书阅读市场的兴起,针对儿童的作品大量涌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阅读需求。以儿童视角去考察这些作品,我们发现一些作品中虽然描写的是儿童形象,但他们大多带有成人的影子,是作家对童年情感记忆的“成人化”整合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带有强烈成人色彩的作品没有真正发挥儿童视角的作用,其叙事往往难以为儿童读者完全欣赏和接受,更难以打动他们并引起共鸣。
    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成人立场,往往隐含着作家对儿童的教育意识和引导愿望,理应被尊重,也会催生很好的文学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的“我”相当懂事,心智甚高,显示出超越年龄阶段的样子,体现出父母对孩子“先意承志”的教育期待。《城南旧事》是当之无愧的小说杰作,但中国儿童文学塑造了太多“应该是那样的”儿童形象,从儿童文学创作整体来看,我们还缺少那种充分体现儿童视角、以儿童为本位的作品。因此,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打破成人预设的框架,尽量书写儿童的本来样貌,应当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中值得提倡的创作理念。当儿童文学作家能用“他”(儿童)来替代“我”(成人自我)时,这样的写作才能把儿童放在主体位置,真正以儿童的目光打量世界。在这方面,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我”是个例子,那是一个混沌未开、灵气十足的儿童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