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残废”到“残疾”到“伤健”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华语桥 田小琳 参加讨论
从“残废”到“残疾”到“伤健”
田小琳

    时光荏苒,1985年我在《语文报》上发过一篇小文章,名曰“残疾和残废” ,事隔16年,又来旧话重提了。那篇小文章是为说明语素义在构词中的重要性的。当时正巧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萧干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这个词用错了》。萧干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天收到一封由《人民日报》文艺部转寄来的信,是一位成都的读者写给他的,信中说:
    你原是我敬重的作家之一,最近,我发觉你在我心中的地位动摇了。为甚么?我看了2月14日你在人民日报上的《欧行冥想录之五‧文明之道》。     你在文章中用的“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个失去了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个“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在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去年3月,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
    萧干先生说,他立即给《人民日报》写了短文,向公众承认,他把“残废” 这个词用错了。我在自己那篇小文章里就转述了这个故事。                    萧干先生是大作家,但他没有把成都这位读的信束之高阁,也不只是给他一个人回封信了事,而是将事情公开在报端,引大家的注意,提醒大家不要再用错这个词。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常常在课堂上引述给学生,希望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事过多年,萧干先生不久前也已谢世,我仍想和大家重温这个故事,用以纪念萧老,学习他的道德文章。
    再回看这些年的报章杂志,“残疾” 又生发出了很多同义近义词,和它差不多的有 “残障” 、“伤残” , “残” 、 “疾” 、 “障” 、 “伤” 作为构词的语 素,都反映出了人体的某部分不健全。但它们所构成的词是中性色彩的,不含贬义。有“残障” 便有了 “智障” 、“视障” , 又有了“弱智” 、“弱能” 、“弱视” ,还有“弱听” ,等等 。总之,人们在构词时,特别地小心,不希望伤害残疾人士 ,尽量用“障” 、“弱” 一类的字眼。对于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统称 为特殊教育,“特殊” 用于区别一般正常的教育。这现象说明大家在用词的约 定俗成上颇有心理语言学的学养。
    比“残疾” 、“残障” 、“伤残” 都更有意义的一个词是 “伤健” 。“伤健人士” 已常见于香港报章,比如“伤健人士运动会” 的提法;一些大学和商厦里的洗手间,有的门上标明“伤健人士专用” ;有的信道也标明为伤健人士而设。可见“伤健”在香已是一个常用词语。“伤” 是说身体的某部分有毛病, “健” 是说身残心不残,精神是健康的。伤  健人士和健康人士一样,可以接受各种程度的教育,包括高级教育;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包括信息科技、发明创造。因而,用“伤健人士”  这个新称呼,是十分恰当和十分得体的。我们从这个新词的产生和使用,更可以看到人人平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社会风气,看到语言的运用更趋文明。我想,如果萧干先生见到香港用的“伤健” 一词,说不定会写一篇《这个词用得好》。
    话再说回来,咱们有了“伤健” 这么好的词儿,是不是干脆把“残废” 之类的词给废了。那也不成,比如妈妈带孩子过马路,一定会教育孩子说:“过马路要小心,车开得很快,让车压就成残废了!” 不会说:“让车压就成伤健人士了!” 又比如这句话,“你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对计算机,将来成了瞎子可没人管!” “瞎子” 也不能换成 “弱视” 、 “视障” 。看来,词汇这个大家庭是十分宽松的。
    自“残废” 到 “残疾” ,从“伤残” 到“伤健”  ,由语素构词的角度看,汉语的语素真可以说有神奇的力量,只要改换一个语素,那词的味道就变了。各种不同的词,有各种不同的味道,提供给人们在不同社交场合去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