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下的光宣诗坛(3)

http://www.newdu.com 2018-06-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米彦青 参加讨论

    雅俗交融 兴衰嬗替
    光宣时期的诗人从民间、民俗、民歌中吸取养料,并不断探索如何使其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为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作出独特的贡献。王闿运、黄遵宪对于杂歌谣的关注,黄遵宪、梁启超、贡桑诺尔布大量运用新词,三多、成多禄、延清关注竹枝词并以蒙古语、藏语的口语入诗,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光宣诗坛的雅俗交融。
    光宣时期的经学与小学的研究依旧持续,且出现了总结性的学术巨著。新材料的出土和运用,对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一些汉学家的经世取向明显增强。同时,随着西方知识传播加强,在光宣时期汉学家的读书世界中,开始不可避免地渗入西学,新的学科体系也对传统儒学架构产生冲击。学术随着时势而变化,配合政治变革的今文经学大行其道,汉宋调和的呼声渐强,考据学终于退出了主流舞台,而中国学术也走出了汉宋循环,走向了近代化的历程。
    光宣诗坛发展的主体脉络,基本上由众多诗学流派的兴衰嬗替构成。而整个社会上的诗学生活现象,如诗集的刊刻出版、广大读者的阅读风尚和批评取向等,也受诗人的文学活动主导。晚近政治思想受到西学思潮的冲击,与既有的经世致用思潮相伴,促成了中国诗学的雅俗交融发展,为后来者提供了文学变革的突破口以及全新范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ZDA17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