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卡夫卡笔下人物形象与皮影的关联

http://www.newdu.com 2018-06-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邵泽鹏 参加讨论

    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笔下的人物形象,与中国皮影戏中的人物造型,二者之间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极深的关联。通过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和素描作品,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这么一部分人物,在造型上带有明显的中国皮影人物的特征,它们应当是以中国皮影人物为蓝本塑造的。
    中国元素走红欧洲
    中国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者灯影戏,是一种以动物皮革或者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演绎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据史书记载,元朝时,中国皮影戏就传入西亚波斯、土耳其等地。清朝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居阿罗德将中国皮影戏带回了法国。其后,皮影戏一度在法国非常流行。之后不久,中国皮影戏就传到了英国、德国等欧洲其他国家,并流行起来。皮影戏传入德国之后,德国艺术家对皮影人物造型加以发展改造,“他们创造的皮影人物造型,以黑色剪影为主,极少雕刻,用漫画手法加以夸张,线条流畅,形态自然。雕出简单的花纹作装饰,显得很清纯”。除作为演出工具外,中国皮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也让这种民间工艺品与中国剪纸艺术一道走红欧洲,被许多机构或者个人收藏,当时德国、法国的许多博物馆中,都收藏了一定数量的珍贵皮影。
    许宽华的论文《歌德的中国意象》描绘出了“中国热”时期皮影艺术在西方的盛行以及德国文豪歌德对中国皮影的喜爱:“在皇宫内壁上和抽屉内保存的无数皮影侧面影像都是中国物。据说德国达姆斯塔特、戈塔和魏玛的宫廷是当时的皮影戏中心。仅歌德一人就收藏有1226张,可见他对‘中国物’的喜好!德国的皮影戏均来自中国。”杨武能的《中国与歌德》一书同样记载了歌德和朋友一同观看中国皮影戏的情景,“1781年8月28日,为了庆祝歌德三十二岁生日,魏玛宫廷中的人们用迈宁根公爵格奥尔格从巴黎带回来的中国皮影,演了一出名为《米涅华的诞生、生平和业绩》的中国风格的戏”。众所周知,歌德是卡夫卡最为欣赏的德国作家之一,歌德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也深深影响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1912年夏天,卡夫卡与挚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同游德国魏玛并在参观过歌德的房间后,卡夫卡于日记中提到,“歌德的房间有许多中国式的东西”。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及,但是卡夫卡看到的这些“中国式的东西”中,应当就包括歌德收藏的那些来自中国的皮影。当然,这绝不是卡夫卡第一次见到皮影的时间,他首次观看皮影,至少要追溯至1903年。1903年11月底,在德国慕尼黑住了一段时间的卡夫卡经常参观博物馆,并在市立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刊物。通过卡夫卡相关作品的创作时间推测,至晚到此时,卡夫卡第一次见到中国皮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