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3)

http://www.newdu.com 2018-06-0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冯德正 参加讨论

    四、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局限与误区
    如第三节所述,多模态语篇分析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理论与方法上有诸多局限。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缺乏基于大量真实语料的实证分析与三方验证。Bateman(2014)指出,在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提出基于经验的假设与理论框架并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语料例示是必要的,但随着学科的成熟,我们需要用真实语篇去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成立,是否具有普适性。在理论得到验证以前,他们只是“实用假设”(working hypothesis),而非万能的准则。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对Kress & van Leeuwen提出的模式应该“采取保留态度,谨慎使用”(Rahm,2006:196)。Kress & van Leeuwen(1998:218)在分析报纸版面设计时早就指出,“我们的问题是分析理据的缺失,比如,我们如何知道左侧代表已知信息而右侧代表新信息”。一方面,可靠的结论要基于对大量语料的系统描述(Bateman,2014);另一方面,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眼动实验、脑成像等实证研究方法得到验证(如Holsanova,2012)。
    由此局限性导致的第一个分析误区是将视觉语法当成万能的准则死板套用,以致出现错误的、甚至违背常识的分析。例如,将所有的高角拍摄解读为读者具有更高的地位,将所有左侧信息解读为已知信息等。第二个误区是研究者将多模态语篇与语境、认知割裂开来,只是对文本的细节进行生硬描述,导致为了分析而分析,而不知道为什么分析、分析有什么价值。因此,多模态研究不仅要从微观上对非语言符号提供详细的描述,更要从宏观上通过语篇分析系统阐释社会文化现象,解决社会问题(Jewitt,2009:26)。第三个误区是许多研究者不去研读所分析模态(如电影、漫画)的主流文献,只是把其它领域众所周知的现象用语言学术语包装起来,导致分析肤浅。因此,除了语言学与符号学知识,研究者需要对他们所分析的模态有深入的了解,使多模态分析基于该模态所属学科的理论并对其有所贡献(Forceville,2007)。第四个误区是一些学者认为多模态研究就是研究非语言符号,尤其是视觉图像,而忽视语言的作用。这种观点与只关注语言同样片面。多模态语篇分析是将所有符号资源一视同仁,考察它们在意义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在文本中回答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以期读者能够对该领域存在的理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局限性等有一个初步了解。多模态语篇分析是语言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应对科技发展与人类交际方式变化的必然要求。然而,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多模态研究仍然受到很多质疑。一方面,一些语言学者认为多模态研究不属于语言学范围;另一方面,电影、广告、漫画等领域的学者认为语篇分析只是用晦涩的语言学术语包装显而易见的信息,对这些学科并无新的贡献。因此,多模态语篇分析不仅要证明其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也要对相关模态所属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这就要求多模态研究者在理论与方法上不断创新,吸收不同学科的营养,解决其它学科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多模态研究者首先要有学科融合意识,构建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其次要有实证意识,开展基于大量真实语料的系统分析并进行包括受众视角的三方验证;第三要有应用意识,考察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语篇形式并将文本分析与社会文化分析紧密结合。
    原文参考文献:
    [1]Baldry A & Thibault P.Applications of multimodal concordance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8,41:11~41.
    [2]Bateman J A & Schmidt K H.Multimodal Film Analysis:How Films Mean[M].London:Routledge,2012.
    [3]Bateman J A.Text and Image: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Visual/Verbal Divide[M].New York:Routledge,2014.
    [4]Bateman J A.Using multimodal corpora for empirical research[A].In Jewitt C(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C].London:Routledge,2014:238~252.
    [5]Beasley R & Danesi M.Persuasive Signs:The Semiotics of Advertising[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5.
    [6]Cheong Y Y.The construal of ideational meaning in print advertisements[A].In O'Halloran K L(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n:Continuum,2004:163~195.
    [7]Cook G.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1.
    [8]Djonov E N.Analyzing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Websites[D].PhD Thesis.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5.
    [9]El Refaie E.Understanding visual metaphors:the example of newspaper cartoons[J].Visual Communication,2003,2(1):75~95.
    [10]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