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极大篇幅论述了秦汉绘画“以动为美”的审美特点,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生命的灵动之美和生活的生动之美。秦汉绘画以动为美,习惯用灵动的艺术线条和颜色搭配特殊纹饰,详尽呈现了日常生活的丰富、多样、精彩,深深体现出秦汉祖先对生命、生活的留恋之情,他们以艺术这种使往事永恒化的手段,来抵抗和消解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汉画像在模式化生产的帮助下,综合点、线、面的应用,以“极端写实化”的手法,对宗教、政治、礼仪、民俗等活动进行“形似”和“神似”相结合的画面呈现,表达了汉代人们对自我生活的热爱和迷恋,使得属于此岸世界的日常生活获得神圣性和永恒性,并实现了主体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乐享生活”,成为秦汉艺术的精神核心。 作者还结合具体作品的描写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指出,秦汉艺术这种表现日常生活之美的特点,更直观、形象地体现在舞蹈和音乐艺术中。汉代舞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私密场合举行的宴会乐舞,一种是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公众乐舞。汉代宴会乐舞以长袖折腰舞为主体,其舞姿流动多变,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司马相如形容其为“丽靡烂漫”,可见其美丽的程度。观众也以“丽”的标准评价舞蹈,舞蹈结束后,人们称赞其“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舞蹈对主体的怡情作用;傅毅还用“雍容惆怅,不可为象”,来说明舞者绚丽的表演实际上达到了至高的道的境界。汉代公众乐舞以鱼龙漫衍舞为代表,这种舞蹈融合了当时盛行在南越、巴渝、东夷、西域、中原各地的乐舞,与杂耍、幻术、舞蹈、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同时演出,趋丽尚奇,制造出眩目惊心的美感。汉代音乐创作注重时代的生活背景,使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真切。而且,汉代是世俗音乐兴起的时期,雅俗相融、俗胜于雅,更适合表达主体多样的情况。汉代统治者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由于统治阶层的爱好,世俗音乐逐渐取代了先前雅乐的位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体系的主体、其“以悲为美”的审美特征呈现出汉代丽美的又一表现形式。 在文学中,汉代文学以赋见长,汉赋以丽为美,涉及巨丽、奇丽与清丽,实乃怡情之物,“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汉赋的丽美不是静态凝固的单一存在,而是动态交叉共存于各种赋体之中。以视觉享受为核心,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汉赋作者多为言语侍从,依附于统治阶级,随之出入,应承所需,对所遇宴饮盛会加以记录和描绘,用得最多的感官知觉便是视觉。所以,汉赋的丽美体现的多为统治阶层对日常生活的奢侈享受。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对汉代统治者来讲,丽是关系到统治根基的大事,只有将一切都壮丽化,方能显示天子威仪。汉代人对日常生活丽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审美趣味的统合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促进下,赋家将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融为一体,在超越时空、消泯自我中获得对事物整体性的感悟,这是汉赋丽美形成的主体原因。 作为一部学术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的著作,作者为我们重新走进秦汉祖先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具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始终围绕秦汉审美意识“以丽为美”的特点,对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精神进行总结和分析,对秦汉遗存至今的各种艺术进行了新的分析和总结。其理论观点对改变当今社会审美对象泛滥、打破审美活动中对形象欲望的沉迷、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