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3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海 参加讨论

    二、 自然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精神需求。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包括运用知识、经验把握对象;将主观意志加诸对象,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或者并不实际认识和改造对象,而是将意志、情感投射于对象,借助对象来表现,使之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由此整个自然都被打上人的主观精神烙印,成为人化自然。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非只是一个美学命题,上述三种形式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美学意义上的。人化自然也是如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将自然人化。世界是无限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则是有限的,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更是非常有限的。惟有在审美领域,个体才能自由地把握世界。每个人都能从精神需求出发,以某种审美方式,将世界变成你的对象。
    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多次提及人的本质,论及审美问题?因为人的本质决定人的需求和目的的多样性,满足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属于人的高层次目的。1949年以来的几十年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为了保障温饱需求,我们会不顾及环境美、服饰美、建筑美,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甚至难以顾及生态平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大多数人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需要有更高、更多的精神需求。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赋予实用品以更多审美要素,比如小区绿化率,家居装修个性化,让居住者更多美好感觉;二是更多参与各类审美活动,不仅鉴赏而且参与创造;三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三种形式具有统一性:认识自然是改造自然的基础,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作为主体意识的外化,会带来一种求知欲和实际需求满足的愉快,因而认识对象、实践对象会附加审美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同时,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把握,又会激发人的某些意愿、理想,从而转化为创造或生产制作。更为具体来讲,审美既然是人的需求,就会有相应的制作或创造。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例,创新创业赋予大众、万众以鲜明的个体形象、独立意志和开拓精神。这需要了解一下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DIY(自己动手制作)运动。富足的人们越来越需要合乎个体特定要求、更加合乎心意、更具审美属性的产品,因而崇尚自己动手。而且,这种制作本身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消遣或精神寄托,或者是亲朋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有些创客(maker)在自己设计和制作中不仅满足自己的某种个性需求,也获得自我表现和实现的快乐。他们还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让制作过程与结果互相印证,让快乐倍增。大工业产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保障销售,不能够满足小众需求;网络降低销售成本,使得个性产品能够为小众分享,从而保障了创意产品制作的可持续性,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也就具有了可能性。
    将来,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对实用品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不同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有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那么,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