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以诗补史、诗本性情”:黄宗羲的诗学理趣(3)

http://www.newdu.com 2018-05-2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宏敏 参加讨论

    “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的“诗道”论
    为追求“真性情”的诗文创作,黄宗羲通过对比“古”之笔法与“后”世笔法的优劣,倡言诗文笔法应是“赋”“比”“兴”三种手法的巧妙搭配,“情”“景”“物”三者的完美结合:“古之言诗者,不出赋、比、兴三者,诗传多析而言之,其实如庖中五味,烹饪得宜,欲举一味以名之,不可得也。后之为诗者,写情则偏于赋,咏物则偏于比,玩景则偏于兴,而诗之味亦漓矣。”同时,对时人“言诗必曰唐宋”的做法,黄宗羲不屑一顾,其在《曹实庵先生诗序》文中力主诗歌创作应从“平易之中”道出“真性情”:“今之为诗者,曰: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俯首缩步,至不敢易一辞,出一语,纵使似之,亦不足贵……先生(曹实庵)之诗以工夫胜,古今诸家,揣摩略尽,而后归之自然,故平易之中,法度历然。”
    基于“真性情”的诗作理念,黄宗羲提出了自己的“诗道”论:“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所以诗歌创作不必“出于一途”,也就是要反对“一之以唐”“拘于家数”;从而提倡诗歌创作笔法的灵活性、创作主题的多样化。黄宗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友人在为《南雷诗历》作序时,便有这样的评论:“太冲(黄宗羲)诗,感愤寓物之言十之一,咏事十之三,赠答十之五,闺语十之一,未尝自谱其年月,以其词绎其志。”也正是因为黄宗羲的诗作多为至情之文,即“负忠孝之极思佚致,衍于心者既甚,而后溢之为诗”,所以,这些诗作多“铿急绝人,风气逼故”,是谓“风雷之文”。而“风雷之文”正是对“豪杰之精神”的讴歌与赞颂。
    基于上述诗学理论,黄宗羲本人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大都不事雕饰,直抒胸臆,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民族之忧、爱国之情。如《山居杂咏》诗“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就充分体现诗人对抗困厄逆境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诗“不钩簾幙昼沉沉,难向庸医话病深。不识诗人容易病,一春花鸟总关心”则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之中永不沉沦屈服、时刻将国家兴亡萦怀于心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怀。总之,黄宗羲的诗学理论,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天崩地解”大变动时代的特点和遗民的悲情,对纠正当时萎靡空疏的学风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重大课题“浙江儒学通史”(17WH20020ZD)、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年度重点课题“浙学通论”(2018CZZ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