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新时代的文艺应该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还会促进文艺发展新规律、文艺生产新机制。所有这些“新”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文艺工作者通过经验、知性和想象力,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范畴、复杂性、交互关系、多样性呈现出来,使人感受到艺术化了的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新时代文艺的“新”需要突出它的引领作用,既保持文艺传统所固有的教化、陶冶、愉悦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精神引领、价值引领和审美引领,引导人们不断地探寻真理,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从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著作、文件、笔记、报告、座谈会中可以感受到:新时代应该有新文艺,新文艺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同行,反映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向真。 新时代文艺的精神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人类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文艺从来都是引领思想潮流,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新文艺和更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需要站在时代前沿,睿智、锐利地观察世界,把握社会动态,发出时代先声,构筑精神高地。 文艺作品向来是一个时代的整体反映,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美与善的统一。新时代的文艺应该全面反映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风俗和人的审美趣味。新时代文艺在精神性引领上有新的要求。文艺素材反映在方方面面,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文艺所表现的内容都更加精细化、日常化。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文艺所起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负担起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文艺的审美功能暂时退到次要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再次回归到美和日常,既有宏大叙事、英雄主义,也有琐碎的生活化内容。但问题也随之而来,90年代以后,个人化写作一度流行,在很短的时间内泛滥成“身体写作”“私人写作”,坦率地表达欲望,对性欲、金钱、物质等原始性冲动进行赤裸裸地呈现。在这种写作观的主导下,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一度盛行。个人化变成了一种现代病,变成消费主义主导下人的精神颓废、道德滑坡的一种精神症候。如何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呈现社会主义新的文明框架下的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立在民族信念和健康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