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我爱你,中国》:主流作品的“情感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8-05-10 光明日报 何天平 参加讨论


    近年来,纪录片对家国话语的观照更显丰富、鲜活。《创新中国》《辉煌中国》《我们这五年》等作品渐次涌现,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有题材和叙事方面的创新表达,这些主流作品的创作都表现出对个体视角和情感共鸣的重视,“情感书写”构成文化表达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体看来,主流影视作品的创作正呈现出更亲近于大众的文化姿态。这些纪实作品借由多种形式的“情感书写”,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和发展有基本、直观的了解和认知。纪录片作为观照社会现实最有力的影像载体之一,是能够穿越时空与文化的藩篱,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爱国的温度。
    近日在芒果TV、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卫视先后播出的《我爱你,中国》,在“情感书写”方面的探索更进一步。该片通过忠实记录、艺术呈现时代的巨大变迁,将家国话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观众的文化理解之中。在其叙事与情感的互动中,有不少亮点值得关注。主流影视作品创作如何统合社会性和传播性的关系?如何把宏大主旨与普通人的生活相结合令观众得以移情?如何呈现鲜活的案例使文本更趋丰满?这些思考都能在《我爱你,中国》里得到解答。
    视角的转变是《我爱你,中国》的一大亮点。作品的聚焦点并非在对国之力量的广泛赞美,而把镜头对准了那些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祖国的人,观众在一个个情感化的故事中逐渐明白,每一个个体的奉献与努力,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才是国之宏伟的根本落脚点。这样的表达也为此类创作提供了一种相关的启示,即讲好“爱”的故事,才能令“国”的叙事更生动、饱满。“爱”是影像创作的永恒母题,纪录片亦不例外。如何创新性地抒写和表达“爱国”这一话语,又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落到实处?除了视角的变迁,《我爱你,中国》在具体的技法上也暗合着这种“以现实为墨、用情感书写”的创作观念。叙事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在以小见大之中对这一宏大主题展开了充分的拆解和落地。
    《我爱你,中国》系列纪录片的内容分别以军人、环保工作者、科学家、改革家四个群体为主要对象,通过详实记录他们“于无声处”的坚守和奋斗,形成作品对家国话语表达的建构;另一方面,作品聚焦人物的“选择”,一系列个体的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都关乎更为宏大的力量构建。在个人和国家之间,情感书写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展现的人和事都具有极强的共时性,它们不仅代表了当下最为鲜活的积极精神面貌,也侧面刻画着一代人的家国记忆,作为重要的样本成为国家相册的精彩一页。某种意义上,《我爱你,中国》是一面镜子。其不仅照拂着“中国人”与“中国”的情感连结,也再现出不同的个体对国家饱满又深沉的情感。与此同时,作品在解释过去的历史如何影响今天发展的过程中,也借由一个个故事回应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作为一个主流影视作品创作创新的样本,《我爱你,中国》在传递主流价值、引导精神风貌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值得关注的是,其在芒果TV的播出表现不俗,并获得诸多网友的点赞。好的主流影片的创作并非只属于传统视听媒介,在不断崛起的网络视听领域同样可以获得广泛的影响力。用“温度”再现“气度”、用“情感书写”观照“价值传播”,主流影视作品的表达还可以有更多实践创新的空间。
    (作者:何天平,系《广电时评》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