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高建平:日常生活美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8-05-08 文心微信公众号 高建平 参加讨论

    4.回到经验上来
    分析美学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脱离审美经验。这种美学研究关于批评的术语,认为美学是“元批评”,即“批评的批评”。从20世纪后期,到当下的美学中,出现了各种新的美学观。认为美学要研究环境和生态、城市和乡村、回到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这些观点,代表着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即使美学从艺术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走向日常生活。
    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美学主张艺术中心主义,而东方美学主张生活美学。艺术中心主义过时了,因而西方美学也过时了,现在到了用东方美学来解救美学这个学科的时期。
    正如前面所说,艺术中心主义的形成,在一度时期里,与西方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西方学术界对艺术的期许有密切的关系。到了20世纪,又与分析美学面对先锋艺术的崛起而试图为之辩护有关。然而,分析美学只是诸种美学流派中的一种而已。
    日常生活美学,可以从20世纪其他的一些重要哲学流派中找到源头。在这其中,最重要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所代表的,是回到经验的思路。
    杜威认为,要打破艺术与工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我们过去都设想,艺术是与生活不同的世界。艺术摹仿现实生活。摹仿不等于再造。一位木匠造了一张床,另一位木匠照样再造了一张床,这不是摹仿。只有画家照着床的样子画了一张床的图画,才被称为摹仿。于是,摹仿不等于被摹仿。画家所画的床,就与木匠所造的床属于不同的本体论层面。或者说从属于一个不同的世界。由此,我们看待这两个不同世界之物,也要用不同类型的知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于世界的五官的感觉,而对艺术品,需要有“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18世纪初的夏夫茨伯里时就提出,并由哈奇生发展。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在重复,提出诸如“内视”的观点,试图在五官之外加上新的感官。
    杜威认为,艺术不是与生活绝缘的,艺术的世界,也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们只是现代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而已。杜威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峰并不是一块放在平地上的石头,而只是大地的起伏处。同样,艺术也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突出的地带,而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山峦起伏本来就是大地的风景,在一座座山峰的下面,是地壳运动所造成的起起伏伏,而不是在大平原上被安放了一块块的巨石。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夸娥氏背走太行、王屋二山,那只能是神话,山都是有根的,是背不走的,这个根就是大地,它们与大地是连续体。
    由此,就可以理解,艺术所提供的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人没有“内在感官”,所有关于“第六感官”的说法,都仅仅是神话而已。但是,经验也有不同。杜威认为,寻找审美经验的独特之处,不要在经验的性质上,而应该从经验的组织形式上来找。这就是他所谓的“一个经验”的理论。人都有对经验的连续性和完满性的追求。对一个经验被打断,就会产生不快感,而圆满地完成一个经验,就会产生愉悦感。
    艺术所能提供的,就是这种“一个经验”。一件艺术品,有其“有机整体”。无论是文学、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视听混合艺术,都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有通过铺垫推向高潮后再结束,也有平铺直叙、似断若连但最后仍见出完整性。这种整体性的要求,为的就是满足“一个经验”。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人内在的完满性推动经验的前行而又对经验进行着评判性的反应。
    这种对完整性的要求,被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所激活,得到训练,却又不仅限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有过并习惯于“一个经验”人,就被熏陶出艺术的品味来,又进而将这种品味移植到非艺术的各个领域,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看环境,是回到对自然的欣赏,也是将在艺术中陶冶的情操和品味移植到对自然中来。我们会在评价风景时说:“风景如画”,这就是将“入画”的眼光投入到对自然的欣赏之中。我们在看待生活时,会说生活中充满故事,读了小说,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情趣。艺术进入生活,在生活中看到艺术,这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在改变着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改变着美学本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